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37|回復: 1

[医药临床] 引火汤治颤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23 12: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怀亮教授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四区主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熟读经典,勤于临床,喜用经方,不薄时方,用药灵活。笔者有幸跟随张怀亮临床学习,受益匪浅。兹举颤证验案一则如下,以飨读者。

郑某,女,67岁,2016年4月8日初诊。

主诉:口齿不自主抖动近半月。

病史: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齿不自主抖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特发性震颤』。现每上午10点以后颤抖加重,尤以午后及夜晚更为明显,时有双手抖动,夜间口角流涎,心烦急躁,阵发性头面部烘热汗出。素有耳鸣,易生口疮,腰部及双下肢酸困,活动后减轻,纳可,口干,偏喜凉饮,大便干,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滑。

辨证治则方药:证属阴精不足,虚风内动,虚火上冲;治以填补肾精,养阴息风,清泄相火;方选引火汤加减: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天冬30克,麦冬30克,茯苓12克,五味子10克,黄柏10克,白芍15克,砂仁15克(后下),炙甘草15克,10剂,水煎服。

二诊(2016年4月20日):双手抖动及夜间流涎消失,口齿不自主抖动及颜面烘热汗出明显减轻,现伴见头昏沉不清,颈项僵硬,双目干涩昏花,心烦急躁,夜寐差,大便正常,舌脉同前,守方加钩藤30克,15剂,水煎服。

三诊(2016年5月9日):口齿颤动基本消失,头昏沉减轻,仍心烦急躁,夜寐差,双目干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滑,守二诊方加仙灵脾10克,生龙牡各30克以善后。

按:颤证以肢体抖动为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关系密切。〖内经〗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其『掉』字,即含震颤之意。 肝风为病,病因非一。〖临证指南医案〗言:『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初诊见患者除口齿、上肢颤抖外,尚伴头面烘热汗出,口干喜饮,耳鸣腰酸等一派阴虚表现,故张怀亮教授辨证为肾中阴精不足致虚火上冲、肝风内动之证,处大剂引火汤以补肾填精,合封髓丹以清降相火,白芍以敛肝息风。重用砂仁15克,除纳气归肾外,尚可佐制熟地滋腻,天冬、麦冬寒凉。

然阴精不足、虚风内动、虚热上扰,吴鞠通之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皆为名方,为何选引火汤为主?

张怀亮推崇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论。他认为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之类皆为温热病后期所设,毕竟有温热外感前提,故主以甘寒养阴、介石重镇。内伤杂病所见肾阴精不足而虚火、虚风内动者,反不及引火汤巧妙。本方重用熟地甘温以补肾填精滋阴,巴戟天填精温阳而不燥,二药相合,深得阴阳『互根互用』之妙;麦冬甘寒润肺,五味子补益肺肾,有『金水相生』之意;茯苓利水以导虚热下行,用之得当,疗效甚佳。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6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张怀亮教授运用引火汤治疗颤证一案,体现了"从肾论治"的辨证思路,其用药法度谨守"阴虚风动"病机,颇具启发性。现就本案诊疗特点略陈管见:

一、病机剖析精当
患者以口齿抖动为主症,伴见烘热汗出、口干喜凉等症,张教授断为"阴精不足,虚风内动",其辨证要点有三:一是震颤日晡加重,符合"阳动风生"之象;二是舌红脉细,揭示肾阴亏虚本质;三是虚火征象(口疮、耳鸣)与下虚证(腰膝酸困)并见,恰合引火汤"水浅不养龙"病机。

二、方药运用特色
1. 重剂填精:熟地用至90克,佐巴戟天"从阴引阳",深得陈士铎"补水配火"之旨。砂仁后下防滋腻,尤见配伍之妙。
2. 清敛相济:天麦冬养阴为君,黄柏清相火为臣,五味子敛浮阳为佐,形成"养-清-敛"立体结构。
3. 肝脾同调:白芍柔肝息风,茯苓健脾宁神,体现"乙癸同源"治疗思想。

三、转归启示
二诊症减而现头项僵痛,提示风火虽敛而清窍失濡。此时可考虑加葛根30克升清舒筋,菊花15克清肝明目,既承原方之效,又应新现之标。此等化裁,正显"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经方精神。

本案示范了治疗颤证"不治风而风自熄"的学术思想,其重用填精、少佐清泄的用药比例(补泄比例约8:2),对阴虚型颤证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者当于此等细微处体味中医"治病求本"之奥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