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93|回復: 1

[医药临床] 清疏芳化法治疗湿郁发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1-7 09: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湿郁发热是夏季常见发热病症,以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者多见。

夏暑之季湿气偏重,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如外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内伤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自内生,郁久化热,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见发热;湿为阴邪,胶着黏滞,不易速去,故发热缠绵难愈;湿邪中阻,脾阳被遏,三焦气化失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昏肢重,呕恶纳差,腹胀便溏。

组成 广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姜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

服法 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25~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0~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温服,取微汗。

功用 芳香化浊,调畅气机,清退郁热。

主治 发热缠绵数日,午后或日晡更甚,汗出黏着,身重头困,腹胀纳差,便溏,苔腻。

组方依据 湿郁发热,多为外感风寒暑湿之邪,或饮食失调、忧思气结等使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进而引起内伤发热。大凡湿之为病,祛湿为主,湿化则热除,诚如朱丹溪所言:『外湿宜表散,内湿宜淡渗』,拟芳香化浊、利湿清热为治疗大法。药用藿香、黄芩、柴胡清热祛湿,升阳化浊;茯苓、半夏、生姜和胃化湿,通调三焦;白豆蔻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薏苡仁、青蒿、滑石清热除烦,宣化湿热;甘草解毒和胃,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开上、畅中、渗下、宣化湿邪、化浊清热之功效。

加减 呕恶者,加竹茹、陈皮以和胃降逆;胸闷、苔腻者,加郁金、佩兰以芳化湿邪;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泄热;大便溏稀、排便不畅者,加炒白扁豆、槟榔以补脾行气;大便溏稀、次数较多者,加炮姜以温肠止泻;关节胀痛者,加秦艽、木瓜以化湿通痹。

【医案】

赵某某,男,38岁。2013年7月29日初诊。

主诉因高烧不退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二十天,热势不退,每天过午先感到头痛、全身酸楚、紧束,随之测体温多在38.5~40℃之间,服用退热药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次日午后体温再次升高,各项检查均未提示阳性指征,慕名前来求诊。刻诊见患者形体虚胖,行动迟缓,面目红赤,言语低沉,出汗较多,自述伴见头重如裹、鼻出热气、神倦体乏、口苦黏腻、食欲不振、脘腹饱胀、大便3日未解,舌质红,苔黄稍厚腻,脉濡数。依据舌脉症候,分析患者病源于贪凉受风,素体丰腴,外受寒湿侵入,郁久化热,内素湿浊郁积,脾阳不宣,内外合邪,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见发热难除。脉证合参,当属于湿郁发热。治宜芳香化浊,调畅气机,清退郁热,通腑泄浊。方用清疏芳化汤加大黄治疗。

处方:藿香15克,黄芩15克,柴胡15克,茯苓30克,半夏15克,白豆蔻12克,薏苡仁30克,青蒿30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大黄5克,生姜3片。水煎二次,取汁混合,分2次温服。并嘱其注意休息,汗后避风,多喝温水,饮食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辛辣、油腻食品,避免久处空调房间。

2013年8月4日二诊 上方连服6剂,仍有午后头痛、肢体酸楚而后发热的症状,体温已降至37.5℃~38.5℃之间,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大便已通,查见舌脉基本同前,经追问,家属认为患者发热月余,身体虚弱,给以母鸡炖汤服食,食后脘痞加重,身重困倦,厌食便溏,遂以上方去大黄,加苍术15克,以增健脾燥湿之功。并嘱其饮食清淡,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多喝温水,注意汗后避风。

2013年8月11日三诊 上方连续服用12剂,体温未再超过37.2℃,诸症息减,但尚未痊愈,舌质红,苔薄白,脉濡细。继予上方巩固治疗。经随诊病未再发。

调护和预防 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郁发热的关键。辛辣食物例如辣椒、芥末、胡椒等可助湿热在体内滋长,少食为宜。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要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平素多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汗后可用温毛巾擦身,切忌汗后冷水浴身或饮食冷饮。

按 湿郁发热,往往迁延数日,难以速效。除湿为阴邪、其性黏腻之原因外,人们往往对湿邪为患的多发性认识不足,且兼证众多,不易辨析,致使久治不中,是发热缠绵不愈的常见因素。我的父亲刘启廷强调,治疗湿郁发热,不是针对热邪来用药,而是针对湿邪用药,运用利湿的药物,使用芳香宣散之品,宣扬气机,使卫气充盈于肌表腠理之间,缓缓作汗,使风与湿俱去,枢机畅利,而热退身轻。不宜用辛温峻剂骤发其汗,因湿性粘腻,不易速去,若大汗出后,风气去而湿邪不除,发热棘手更难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4-7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疏芳化法辨治湿郁发热发微》

湿郁发热一证,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湿乃重浊之邪,其性氤氲黏腻",本案患者形体丰腴、嗜食肥甘,恰合《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之旨。细析其病机,实乃外感寒湿引动内湿,郁久化热,形成湿遏热伏之候。今就证治要义详述如次:

一、病机枢要
患者盛夏发病,外受寒湿而内蕴湿热,形成薛生白所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之态。湿邪郁遏三焦,阳气不得宣通,故见午后潮热;湿浊上蒙清窍则头重如裹,中阻气机则脘胀纳呆。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正是湿遏热郁之明证,与《温病条辨》"湿温病,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的论述虽有差异,然湿热轻重不同使然。

二、方药精析
清疏芳化法深得雷少逸"治湿不远温"之奥义。方中藿香、白豆蔻取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化醒脾;黄芩、青蒿配伍暗合蒿芩清胆汤意,清透少阳郁热;更以茯苓、薏苡仁、滑石构建三焦分消之势,恰如吴鞠通"治湿必利小便"之训。尤妙在柴胡、半夏升降相因,既解郁热,又和胃气,深合"湿郁者发之"的治疗要旨。

三、辨证加减
本案患者大便三日未解,当属湿秘范畴。若径用苦寒攻下,恐犯"湿温下之则洞泄"之戒。建议酌加生大黄3-5克(后下),仿宣清导浊汤法,使湿热从魄门而出。若见呕恶甚者,可参入苏叶黄连汤意,取轻清宣化之效。至若关节胀痛,秦艽、木瓜之选,实本《类证治裁》湿痹治法,尤当注意木瓜用量以12克为宜,过则酸收敛邪。

四、调摄要点
湿郁发热愈后调理,当遵《景岳全书》"善治湿者,当治其所以生湿之源"。建议患者:
1. 饮食宜遵循《饮膳正要》"夏月宜食苦荬"之说,多食苦瓜、薏苡仁等物
2. 起居避暑湿,可佩带苍术、香薷等药物制作的香囊
3. 适度运动以"劳汗当风",但忌大汗伤阳

结语:
湿郁发热之治,贵在把握"湿"与"热"之孰轻孰重。本案组方既承东垣升阳除湿之法,又融天士分消走泄之巧,更佐以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学者临证时,当细察舌脉变化,若见苔从黄腻转薄白,即当减黄芩、青蒿之量,增入白术、扁豆等健脾之品,此即"治湿不忘健脾"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