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礼仪交流]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畫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0:4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三部分:新型华夏宴饮礼操作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一般宴饮场合、主人邀请众宾的家宴场合,用于其它场合时需相应调整损益。

  (一)宴饮礼的准备

  1 主人的设定

  宴饮礼应有主人,他是宴饮的组织者和安排者,宴饮礼仪和气氛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同时也行“监酒”的职责。他也是宴饮费用的承担者,如果是AA制的宴饮,可推选一人为主人负责相关事宜。

  相应地,其它参加者皆为众宾。其中,以最年长者为众宾之首。以下简称“正宾”。

  2 环境选择和场地布置

  按照前面的分析,自然环境如山野凉棚、平坦山林自是最佳。如在室内举行时,宜选择各种古典式建筑,能临水处更好。水滨楼阁、临水轩榭、宁静园林等都是极佳场所。

  场地布置分为两种,当有主人和合适的众宾之首时,采用品字型布置。即,迎门方向安置两张食案,然后将其它的食案向门的方向延展,相对排列。当没有主人和合适的众宾之首时,采用对称型布置,将所有食案相对排列成两列即可。

图:华夏宴饮礼示意图

  ①食案

  食案是具有华夏传统特色的宴饮家具。它是一种低矮的食具,案与几不同,几在古时多指一种可依凭的卧具,具有撑托作用时,几的脚与撑托面成直线,案则是缩入案面。随着家具的发展,几案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为了方便,我们把这类低矮的可盛托食盘的家具通称食案。

  由于中国家具的演变,高桌大椅早已是家具的主流,市场上专门制作的食案较少,也多不纯正。若购买不到满意的食案产品,也可以提供造型图案请家具商代制。我们建议,有行华夏宴饮礼的实践者或文化单位,可以制作一批食案在家中的餐厅长期布置、长期使用。实际上,从耗费来看,这要比购买一批高档的现代餐厅家具小得多。

  作为变通的方法,也可以以常见的木茶几代替。

  总之食案的要求是,低矮,适合正坐时在面前放置食具即可。

  华夏宴饮之礼,需布置食案若干张,其中两张为主人和正宾食案,其它为众宾所用。

  ②坐席、坐垫

  每张食案后,放一小块地毯为席。席上加柔软的坐垫以供正坐(即跪坐)之用。为了舒适,可以加大软垫的厚度,一般来说,越厚的垫子,正坐越舒服。
  如果实在不习惯正坐,可以变通采用盘腿坐,此时注意以汉服下摆覆盖遮挡。

  宴饮时注意靠近食案,避免食物撒在地上或衣服上。

  考虑到国民同胞大多不习惯正坐,我们还专门尝试设计了正坐专用软垫(设计者:天汉网管理员百里奚),可使正坐更加舒适一些,具体做法如下:

  软垫呈缓坡状,前缓起后锐下,前厚2寸,高至6寸左右时到达顶峰,然后锐直下切(具体高度可制作时调整)。正坐时,将脚踝放在最高点之后,自然下垂。

  形状如图:
  ③香炉、陶碗、茶碗

  香炉一具,安置在场地中央。小型陶碗(能盛2两酒的容量即可)若干个,每人每张食案上放两个,分别盛大羹一份、玄酒一份。若无陶碗,可以很小的瓷碟代替。

  玄酒即清水(经煮沸)。大羹的制作,建议取猪肉少许,以清水炖成羹,注意不要加盐在内的任何调味料。大羹不用炖很多,只是象征性品尝,每人少许即可。炖好后,盛入很小的陶碗中,与玄酒并放在食案左前位置。

  方案中首尾皆用茶,需准备茶碗若干。

  羹玄、菜肴、茶碗在食案上的摆放顺序为:左羹玄、右茶器、中菜肴。

图:明代宣德铜香炉

  ④菜肴、菜盘、酒爵、筷、匙

  我们提倡丰俭合宜,反对铺张浪费,本方案建议的菜肴搭配为:

  每人两盘凉菜,两盘热菜,一份主食(米食或面食),一道汤羹。具体菜肴品种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并可根据季节不同自行调整,但总的原则是,丰俭适当,够吃即可,杜绝过度奢华和浪费。

  菜盘以普通瓷盘即可。筷、匙皆无特殊要求。

  因为是分餐制度,所以才烹饪菜肴时应避免那些不便分餐的菜品,菜肴烹饪完毕,分在若干盘中备用。

  上菜顺序与日常餐饮一样,先凉后热,最后主食和汤。

  在食案上同时放置一个残菜盘,吃到的鱼骨等物放在盘中,不要吐在案上或地上。

  华夏宴饮礼采用的饮酒器是酒爵,市场有售,每人应准备酒爵一只。

  3 乐舞、游戏的准备

  可根据情况,选择准备、安排以下活动:

  ①乐舞

  一琴(筝)一箫,即可做一小型古乐表演,演奏曲目以诗经音乐为上,也可以演奏其它华夏经典曲目。

  我们提倡人人平等,由于宴饮不完全是一种礼仪,我们把演奏音乐的人称为“乐者”而不是“乐工”。

  考虑到演奏的实际需要,乐者可先行进餐,在宴饮正式开始后专心为众宾表演音乐节目。为表感谢之意,主人在与众宾行一献之礼前需代表众宾向乐者献礼。

  华夏宴饮舞蹈,主要有踏歌表演、以舞相属、酒令歌舞、剑舞等,由于舞蹈复兴的方案正在整理设计中,暂无法提供详尽的研习方案,请关注我们推出的汉民族舞蹈传统复兴计划的进展情况。

  ②投壶

  我们已经整理设计了投壶礼的操作方案,具体办法请参见:点击进入了解

  ③传花

  小鼓一面,鼓槌一柄。绢花一朵。

  ④酒令可先行研习

  ⑤其它

  尽展才艺、和谐交流。酌定。

  4 汉服礼服的准备与汉族礼仪的学习

  依前述着装原则,主、宾、乐者皆穿好合适的汉服。

  学习宴饮礼中需行的汉族礼仪动作:

  揖礼: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颔首礼:答礼,用于受礼者对施礼者的答谢。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颔首。

  ( 二)新型华夏宴饮礼的详细程序

  此程序为建议程序,是根据古礼做法结合复兴华夏宴饮的相关要求整理而成。

  1 礼宴准备

  按照前述要求,在宴饮场所安置好食案,席垫、摆放好香炉,放置好大羹玄酒、首上菜肴、酒爵、筷、匙。安置好乐者席,乐器。

  2 宾主、乐者入席

  宾主、乐者脱鞋进入场地,相互揖让后正坐于自己的席位上。

  3 敬茶礼

  侍者奉托盘,盘中放茶碗。主人从众宾之首、乐者开始依次向众宾敬茶。先向客人行揖礼,再端上茶碗敬奉。客人应起身接过放在食案上,再向主人回揖礼答谢。主人不必再答礼,直接向下一位客人敬茶即可,直到全部敬完。主人返回席位,举杯与众宾饮茶。

  4 主人与乐者一献之礼

  主人起身,代表众宾向乐者行一献之礼。一献之礼按古法比较繁琐,这是取其意而做简化,分为献、酢、酬三个环节。主人向乐者献酒称为“献”,乐者回敬主人称为“酢”,主人先自饮,再劝乐者一起饮,称为“酬”。

  做法为:主人起身,于盆中洗手并拭干,此时乐者也应起身。主人先向乐者行揖礼,向乐者的爵中斟酒,高高举起敬献给乐者,乐者行揖礼后接过而饮。双方颔首互答。

  主人归位而立,乐者离开席位,于盆中洗手。再到主人席位前,向主人行揖礼,向主人的爵中斟酒,高高举起献给主人。主人行揖礼后接过而饮。双方颔首互答。

  乐者归位而立,主人再次离开席位,于盆中洗手。再到乐者席位前,向乐者行揖礼,再向乐者的和自己的爵中斟酒,将乐者的爵高高举起献与乐者,乐者行礼后接过,主人自饮,再劝乐者同饮,饮后双方颔首互答。主人归位。乐者坐下。

  乐者已与主人完成一献,可开始演奏音乐。此后的其它活动基本不再参与。

  (为了方便,可以将本过程再次简化,主人“献”即可,不再酢、酬。)

  5 大羹玄酒礼

  主人说,有请诸位起身,行大羹玄酒礼。众宾起身而立,宾主一同持小陶碗高举,将玄酒洒些于地上做祭酒,然后坐下,食用大羹,然后饮玄酒。

  6 宾主行一献之礼

  主人起身,于盆中洗手并拭干,此时众宾皆起身而立,侍者为众宾爵中斟酒。主人归位,向身边的众宾之首行揖礼,再向众宾行揖礼,众人作答。主人为正宾爵中和自己爵中斟酒,高高举起献与正宾,正宾接过,主人再将自己的酒爵举起向众宾示意,大家同饮,饮后颔首互答。

  主人立,正宾起身(此时不用净手),向主人行揖礼,主人揖谢。正宾为主人斟酒,敬与主人,主人接过而饮,饮后颔首互答。正宾归位。

  主人再起,于盆中洗手并拭干,此时众宾皆起身而立,侍者为众宾爵中斟酒。主人归位,向身边的众宾之首行揖礼,再向众宾行揖礼,众人作答。主人为正宾爵中和自己爵中斟酒,高高举起献与正宾,正宾接过,主人再将自己的酒爵举起向众宾示意,大家同饮,饮后颔首互答。

  7 自由宴饮

  严谨细致的一献之礼后,进入相对轻松愉悦的自由宴饮环节。此时,在音乐伴奏下,宾主自由畅饮,侍者依次上菜。

  这是宴会的主体阶段,耗时较长。宾主畅饮、畅谈,气氛融洽。

  此时应注意,不应逼酒劝酒,宾主皆应随意。主人同时注意防止客人醉酒。

  8 歌舞、投壶、酒令、游戏

  在自由宴饮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歌舞、投壶、酒令、游戏等活动。
  此时应注意,不应大呼小叫、过分吵闹,同时杜绝逼酒,需饮时沾唇即可。主人继续监酒,防止醉酒。

  9 进正餐

  宴饮之后,主人适时安排侍者为客人上正餐和汤羹。

  10 敬茶礼

  比第一次敬茶相对简化。宾主皆不用起身,由侍者依次为正宾、乐者,众宾,主人奉茶之后,大家相互拱手致意饮茶即可。此时,乐者可停止演奏音乐,饮茶休息。宾主茶叙。

  11 礼宴结束

  宾主起身,互行揖礼后有序退场。主人送客人至大门外,互揖告别。主人返回,为侍者等敬茶以示感谢。

  有关人员收拾宴饮餐具和场地。

  至此,新型华夏宴饮礼结束。

  (方案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投壶礼
第一部分:筵席边的射礼——投壶
  柯列葩布,匪罕匪绸,虽就置犹弗然,矧逈绝之所投,惟兹巧之妙丽,亦希世之寡俦,调心术于混冥,适容体于便安,纷纵奇于施舍,显必中以微观,悦与坐之耳目,乐众心而不倦,环玮百变,恶可穷赞。
——三国 魏 邯郸淳《投壶赋》 代题记

图:投壶之礼示意图

  投壶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投壶礼来源于射礼。由于庭院不够宽阔,不足以张侯置鹄;或者由于宾客众多,不足以备弓比耦;或者有的宾客的确不会射箭,故而以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以习礼仪。宋吕大临在《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

  不管什么原因,投壶脱胎于射礼是公认的,两者在形态、意趣、方法、规则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投壶是一种以矢代箭、以壶代侯的小型的射礼,是一种“筵席边的射礼”。

  为什么要行投壶礼?不如问,问什么要行射礼?礼射是汉民族特有的民族礼仪,讲究道德引导、立德正己与君子之争,投壶之义即含礼射之义。

  投壶的发展简史

  《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这是投壶比较早的记载。《礼记》出现了一篇《投壶》,详细记载了先秦投壶的规则和方法。投壶活动在汉魏时期仍是王公大臣的娱乐活动,在河南南阳汉画馆中珍藏的一块刻有投壶场景的画像石常被提及,画像中部一壶一酒樽,壶内有两矢,樽内有勺,在鼓乐声中,宾主二人正抱矢投壶。投入壶中的为胜,投不中者为输,对输者要进行罚酒,由旁边的司射裁判。如图:

图:汉画像石中的投壶

  东汉以前,投壶“礼”的意味较浓,魏晋南北朝开始向技艺多样化发展,增强了娱乐性。宋代大儒司马光对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的趋势颇为不满。宋神宗熙宁五年,他著述了《投壶新格》一卷,根据古礼之义对投壶做了全面的总结。他说:“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何以言之?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他还对投壶的名称和计分规则,以“礼”的眼光,做了修改。在投壶方式上,司马光定有“有初”(第一箭入壶者)、“连中”(第二箭连中)、“贯耳”(投入壶耳者)、“散箭”(第一箭不入壶,第二箭起投入者)、“全壶”(箭箭都中者)、“有终”(未箭入壶者)、“骁箭”(投入壶中之箭反跃出来,接着又投入中者)等。

  明代,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繁盛,投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如明《投壶奏矢》称,当时的投法有140种之多。到了清朝,投壶日趋衰落。但直到清朝末年宫中也还在流传。现在,北京中山公园内还有一个“投壶亭”,还保存了六只古代铜质投壶。
组图:各种投壶实物和投壶活动


图:明宣德掐丝琺瑯缠枝莲纹投壶

图:《投壶新格》投壶方式

图:投壶

图:古画中的投壶

图:韩国民间节日时的投壶

图:台南艺术大学投壶

  “投壶之礼”和“投壶之戏”

  投壶自产生时起就具有两种属性,一为礼仪,一为游戏。早期的投壶,“礼”的成为为主,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投壶游戏性的一面日益加重,规则也不断变化。

  投壶,既具有与射礼相同的礼义,如立德正己、君子之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等,又具有投壶独特的礼义和价值。投壶是一种主人在宴会上娱乐嘉宾的游戏,同时又有防止宴饮欢乐过于放纵的作用。宾主礼让,安心宁神,既有游戏之乐,又保证了欢宴娱乐的分寸。投壶显然可以愉悦身心,矫正怠情。魏邯郸淳《投壶赋》曰:“调心术于混冥,适容体于便安。”“悦与坐之耳目,乐众心而不倦。”晋傅玄《投壶赋序》曰:“投壶者,所以矫懈而正心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二部分:投壶之礼操作方案

  投壶之礼与射礼具有类似的复兴价值,在此不再赘述。复兴投壶,并不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古典礼仪和游戏的复原。追求人与人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以君子之风相处相争,同时起到愉悦身心、丰富礼宴娱乐的作用,这正是我们提倡重温投壶的原因所在。

  我们把投壶之礼分为标准型、简易型和表演型3种。三者的区别为:

  标准型:以《礼记》等经典礼仪典籍的记载为依据,结合现实条件,适当调整,使其成为日常可习可行的民族礼仪与娱乐活动。

  简易型:尽量简化,使投壶简便易行,相应地,使用一些代用品为投壶工具。简易型投壶主要是一种宴饮娱乐活动。

  表演型:忠实复原经典礼仪典籍的记载,礼器使用、礼仪程序均需严谨、规范。

  本方案主要提供标准型和简易型投壶的做法,表演型投壶,实践者可根据典籍记载自行研习。

  (一)标准型投壶

  1 投壶之礼的准备

  投壶是在宴饮时所行礼仪,行礼者皆着汉服礼服。

  ①参礼者

  主人1人:投壶礼的主持者

  宾1人:投壶礼的参与者

  司射1人:投壶礼的具体指挥者

  乐工1人:演奏音乐

  ②礼器的准备

  投壶两尊:金属制、陶瓷制等均可。先秦投壶无耳,壶中盛以红小豆,使箭矢投入后不至于弹出。标准尺寸为壶颈长七寸,口径二寸半,壶高一尺二寸,容斗五升,壶腹五寸。(皆周代度制,一寸合2.31厘米)

  矢:若干。古礼要求以柘木制,此处不拘泥,以竹、木等均可,削成矢状,矢长二十厘米,首端锐尾端钝。制作时可参考:

图:矢

  矢需准备至少八支以上。

  壶与矢是投壶最重要的礼器,制作时宜尽量精美。

  算:若干。竹木制,计算成绩之用。以竹木片。

  酒爵1对:宾主饮酒用。

  2 投壶之礼的程序

  ①宾主就位

  宾主于各自席位上。投壶之礼开始。

  ②三请三让

  主人奉矢到宾面前。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殽,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赐旨酒嘉殽,又重以乐,敢固辞。”

  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 宾对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

  宾向主人行拜礼,接受主人奉上的四只矢。主人答拜。

  宾主相互行揖礼,于宾主席上正坐,面对壶所在的席之方位,做好投壶准备。

  ③进壶

  司射把两尊壶放到宾主席对面的席子上(壶离主宾席位的距离为二矢半),分别正对宾与主人。返回司射席位。向宾主宣布比赛规则:“投壶之礼,需将箭矢的端首掷入壶内才算投中;要依次投矢,抢先连投者投入亦不予计分;投中获胜者罚不胜者饮酒”

  再令乐工奏《狸首》。比赛开始。《狸首》,诗经名篇,瑟曲,已失传。今可用琴曲《鹿鸣》替代。投壶动作应与节奏相和。

  ④投壶

  宾主依次投壶,将八只矢投完。为一局。

  ⑤释算

  即计算成绩。司射在宾主投壶过程中同时计算成绩,有投入的,就将一枚“算”放到一侧的地上,宾投中放于右,主投中放于左。

  宾主投完,司射说:“左右都已投完,下面宣布成绩。”

  报数时,单数称奇,双数称纯。一算为一奇,二算为一纯,三算为三奇,四算为二纯……谁人胜了,司射报曰“某贤于某×纯(奇)”,平局便称为“均”。

  ⑥酌酒

  司射说:“请胜者为不胜者酌酒。”此时,胜者向败者罚酒。

  胜者为败者酒爵中斟满酒,奉上,败者接过,说“赐灌”。胜者答:“敬养”。败者将罚酒饮下。

  ⑦复始

  第二轮投壶开始,方法同上,直至宾主尽欢。

  (二)简易型投壶

  投壶起源于儒家射礼,因射礼不易操作及诸侯不工射艺,于是采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代替。但若按照《礼记》规定,应该说仍然是比较繁琐的。作为一种日常宴饮的娱乐活动,投壶简便易行即可,欢愉而有分寸,仍然不失为一种高雅的宴饮娱乐。事实上,即便在投壶还比较盛行的年代,真正按照《礼记》的规定进行投壶的也为数不多。

  简易型投壶是在标准型投壶的基础上做较大简化,可使用一些代用品。

  投壶,可下载投壶的图片请陶瓷店制作,低廉的只需要几十元。没条件的,用家中现有的瓷瓶、水瓶等也可以代替。矢,两支轮流使用即可,竹制,长度在20厘米左右,头端裹上棉布以增强命中率。更简单的办法则是用筷子做矢。算,以竹签。还可以牙签、石子或其它器物代替。有条件时弹《鹿鸣》,无条件时可代以CD音乐。

  具体程序为:

  ①开始:宾主相揖后就位。

  ②投壶:宾主于席上依次投壶。

  ③释算:计算成绩。

  ④罚酒:胜者向败者罚酒。

  ⑤复始:进行下一轮。

(方案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25 | 顯示全部樓層
【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

春节
一 “春节”、“新年”之辨

  中国是一个岁时节日丰富的国度,也许是因为四季的节日太多了的缘故,华夏文化中,并不喜欢以某个特定的节日作为一个季节节日的代表,“春节”、“夏节”、“秋节”、“冬节”的说法在漫长的历史中稀疏少见,夏历的岁首,元旦,称为新年。古人偶用“春节”时,所指为节气之首的立春。新年称为“春节”的说法从何而来?说起来,这倒是一个不及百年、并不久远的故事。

  辛亥一役,孙中山实现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的夙愿,武昌城头的炮火渐熄,临时大总统成为新政权的主人。改正朔、易服色,三千多年来新王朝开国的第一个故事,在大总统的羽毛笔下,在嘀嘀哒哒的电波中,一如往常地开始讲述。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由本总统颁行。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

  时隔不久,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兹经本院开会议决如下:一、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二、新旧二历并存。三、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四、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至此,正朔已改,延续几千年的民族历法——夏历,从自成为西历的附庸。

  不过,孙文的历法改制思想并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简单,滇省要员李伯东在为创造新历的历改呈文中,转述了孙中山的一段谈话:“先总理谓:我国阴历自轩辕时代创行至今,沿用数千年之久,中经五十余次更改。其法原较阳历为善,惟闰月一层,不便国家预算。光复之初,议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以后我国仍应精研历法,另行改良,以求适宜于国计民情,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

  风云突变,袁氏登上历史舞台。内务总长、登极大典筹备处长朱启钤于1914年1月21日提出《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 袁世凯旋即批准。从此,夏历元旦被降格为一个季节性节日,“春节”,而与中国文化毫无关系的西历岁首被称为“元旦”和“新年”,成为官方倡导的法定新年。

  然而,民间信仰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官方如何倡导新历新年,百姓并不买帐,民间仍然把夏历元旦当成最隆重盛大的新年来过。洋派的当权者终于按捺不住,一场“废除春节”的闹剧在1930年上演。

  1930年底,南京国民政府颁令“废除春节”。令云:民国元年(1912)已颁令废除旧历,以公历为国历。为认真推行国历,今起废除春节。法令规定公历1月1日至4日为新年假,凡传统于春节期间歇业超过4天的行业、企事业可以移延,但严禁在春节中休业。传统的年节活动相应前移:12月15日为年前扫除日;12月31日为除夕,举年夜宴;1月1日为新年正口,举行春宴;1月15日为元宵节,是日“打年锣鼓,游市上灯”。

  洋派的政客太爱西方的文化了,他们企图通过这种生硬的移植强行消灭中国的历法。为确保“令行禁止”,南京政府可谓不遗余力,他们规定:各报需大力宣传,各机关、学校需传达贯彻;禁止印刷、出版和销售旧历历书历本,禁止报刊附印旧历;学校调整寒假时间;邮局自1月15日起停止收受投发贺年片、贺年电;工厂对旧历春节期间上班者支付双薪;还提出了“过一个革命化新年”的口号,强调“党政军各机关工作人员,更要以身作则,为全民倡”,如有违犯将予处罚。

  当年12月28日,国民政府举行了“推行国历演讲大会”,连革命元老、学界领袖蔡元培也被请出,发表了“国历远胜阴历,各界应切实奉行”的演讲。

  文化的传统再一次表现出强大的延续力量。虽然政客煞有介事地组织了各种“国历新年”的活动,但官员多敷衍行事,民间也是消极抵制。相反,到了夏历新年时,民众仍然偷偷过年。几年后,“国历新年”的活动逐渐销声匿迹,国人如常地过着除夕、元旦,“废除春节”的闹剧无疾而终。

  一代代的政客已成尘土,但是“春节”的概念却在不知不觉中在民众的心中植根,近百年来,几成新的“传统”。回味略显苦涩,我们至今守着的,竟是袁世凯造出的概念,他留给国人几乎唯一的“遗产”。“春天的节日”成了安置华夏新年的单薄的躯壳,名已不正,言已不顺,多少年了,中国在漫天飞雪中过着“春天的节日”,而别人的新年,已经被叫做代表岁时之首、新年起点的“元旦”。

  那是别人的新年,不是华夏的新年。

  我们的新年,叫做除夕,叫做元旦,叫做祭灶,叫做元宵,这一串盛大璀灿的美丽节日,不是“春节”,它们是华夏民族的“新年”。

  是为“春节”正名的时候了。欢乐的节日即将来临,我们要过的,不是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春节”,我们要过的是我们民族自己的“新年”——华夏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32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新装雍容——新年新衣,衣冠上国的新年气象

  新年是一年的起点,《尚书大传》云:“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朝”字,从日在草中,从月。会意太阳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隐没的样子,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正月一日,岁时中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它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寒夜未央,庭燎之光,皑皑白雪中,新的一年开始了。

  衣冠上国的风采联缀着礼仪之邦的气象,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传统的岁时节日中,无一不重衣冠,无一不重礼仪,也许正因如此,隆重如新年,反倒不需要格外强调了。只是有一点不同,新年强调新衣,“新”在华夏文化中是一个被特别看重的意象,《博雅》曰:“新,初也”。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易》曰:“日新其德”,《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月令》:“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新年,“三元”之始,远古人类文明开始的象征,人生新希望的起点,故此,新年开始,一切“尚新”,为祈一年有一个新的开端。

  衣袂飘飘,拉开了新年的仪式,《荆楚岁时记》载,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四民月令》说:正日进酒降神,然后家室尊卑,无论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孙、曾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举觞称寿。明代方志记载,元正日,人们整肃新衣,燃烛烧香,陈牲设醴,祀神祭祖。

  祭祖之外还有贺拜。《四民月令》有谒贺君、师、故将、宗人父兄、父友、友亲、乡党耆老的记载。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明代拜年的方式有亲去和投刺两种,一般是亲者登堂,疏者投刺。历代均有元旦朝贺仪,天子着冕服,众臣着朝服,“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朝贺及贽,二千石以上上殿称万岁”。

  新年穿新衣是新年尚新衣俗的孑遗,但是自清代以来,人们所穿的新衣,无非是旗袍马褂之类,间或有西式服装如中山装、西装的流行,可是,无论哪种衣服,都与汉民族祭祖、拜贺的风俗不相协调,始终无法融合成新的衣饰风俗,已经在事实上为民间所摒弃。

  汉服作为历时三千年的一种衣冠体系,几乎同新年有着一样悠久的历史,因此与之有着天然的和谐。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对于欢庆新年的绝大多数民众来说,文化归宿已不成问题。

  重新寻回衣冠上国的新年气象,当从端正衣冠始。

  对于汉服的穿法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汉服不单是一件衣裳,而是适应于不同季节、场合、仪式的服饰系列。汉服有常服、礼服、盛装的区分,理想的状况是,新年期间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衣饰。中国的节日大都与礼仪密不可分,祭祖迎神的场合,需要着庄重的礼仪服饰;聚会团圆,赶庙会,自然可以花团锦簇的华丽盛装;剩下的缝隙里,若自己愿意,常服春衫自然也可自便。本文将在后面结合具体的节日时段和场合提出相应的衣饰建议。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礼仪雅敬——祭祖贺拜,礼仪之邦的虔敬精神

  家祭是祭祀礼仪中的重要内容。没有系统宗教观念的华夏民族依然不乏信仰与虔敬,因为这种虔敬早已渗入在日用常行,年关节日、四季之孟,都是祭祖告庙的时日。释菜礼,奠扫祖坟, 甚至简单的焚香祷祝,都是一份绵长的情怀。宋代曹勋有《山居杂诗九十首》:“新年供家庙,老稚晨夕忙。块坐温暖处,但闻油酱香。不问物物阙,有食时时尝。诸孙甚解事,翁乃无饥肠。”

  《尚书·舜典》云:“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舜帝正月初一时到祖庙里祭祀祖先,可见元旦祭祖风俗的久远。“气序流易,时维××,追感嵗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粢盛醴齐,祗荐嵗事,以某亲某君、某亲某氏,祇食尚飨。”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焚香读祝,奠币酹酒,在崭新的岁首追怀逝去的先人,祭祖,是新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梦梁录》描述宋代除夕说,“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大致还原了明代汉民族新年祭祖的场景:左昭右穆、进馔、三献爵、焚帛奠酒……但也不尽准确,比如,汉族祭祀祖先,供奉的是神位而非画像。

  除了祖先祭,新年时还有神灵祭。蜡祭祭百神,灶日祀灶神,正月十五煮粥祈祷蚕神,迎紫姑神,人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不忘有功于人间的各方神灵,以各种不同的祭祀回报它们。

  贺拜的礼仪也是新年期间主要的内容之一。如前所述,元旦日,民间“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家族内拜贺之后,邻里亲友间还要拜贺,相互祝贺新年,方式有亲至和投刺两种。刺,汉代称“谒”,汉末称“刺”,一种名帖,本用木,汉以后改用纸,但仍然沿用了“刺”的称呼。《清嘉录》记述新年贺拜场景云,“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有遣仆投红单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亲往,答拜者亦如之,谓之‘飞帖’。”

  新年本应是礼仪之邦的人们以传统礼仪表达内心情感,展示礼仪大国风范的时候,可是,如今的中国,新年的家祭传统已基本丧失,真正的汉民族贺拜礼仪也已失传。鲜有人知,神位、祝版、玄酒、笏是何物,人们承袭着清代以来的“抱拳”作揖、“磕头”拜年的所谓传统礼仪,然而这种来历不明的“礼仪”既不雅也不敬,和汉民族的礼仪风尚、审美习惯始终格格不入。真正的华夏传统礼仪反而因此背上了丑陋、蒙昧的污名。

  新年复兴,仪式重建是关键。

  重建真正的汉民族新年礼仪,我们的民族,新年来临之即,是要祭祀祖先亲人的。礼是谦敬中和的示敬之举,欲行礼仪,先正衣冠。礼无不答,互揖互拜,方成新年的贺拜。

  新年祭祖、贺拜的具体做法将在除夕元旦章介绍。

  * 汉民族祭祀、贺拜常用礼敬仪节:

  1 揖礼:直立,左手心贴压右手背(女子相反),左手在外右手在内,手藏在袖子里,两臂伸直,高举加额,然后向对方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身体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 拜礼:直立,左手心贴右手背(女子相反),左手在外,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仍不分散,自然翻转,下落至地,左手心压右手背,右手心贴于地。然后,头也缓缓向下,此时头可至手(触手背即起,称“空首”,即一般所言“拜”);或者至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前,头抵地后停留一段时间再抬起,称“稽首”,为最重的拜,以拜天地与父母)。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拜两次,将刚才的动作重复一次)……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3 女子肃拜:跪,然后双手贴合,向下,但不至地(异说,至地亦可)。右手心压左手背,左手心向地面方向。继而上身微前俯,俯而不折;俯首,但头不至手。然后平身。行礼时,双手姿势可更自然灵活,右手心压左手背,拢手下垂即可。若女子正坐时,也可依此行礼。

   4 答拜:对方拜后,以拜礼答谢。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盛日华彩——除夕元日,辞旧迎新的盛大喜庆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哦,这不是脍炙人口的《元日》吗,有什么希奇。新年的时候,满大街的对联上都是。是的,这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首宋诗了。可是,有多少人注意过诗中的几个词语,“屠苏”是什么?“桃符”是何物?

   再来看一组诗文: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诗经·小雅》)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荆楚岁时记》)

   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荆楚岁时记》)

   椒盘荐寿休辞,坐听爆竹浑无寐。明朝末后饮屠苏,白发从渠相点缀。(李处全《玉楼春·守岁》)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画,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东京梦华录》)


   庭燎、山臊、椒柏酒、桃汤、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敷于散、却鬼丸、傩仪……为什么和CCTV说的“春联、饺子、红灯笼”这样的“中国春节”几乎截然不同?

   这正是我们要追寻的,汉民族流失的新年的节物与风俗。

   那是一片我们并不熟悉但清新华美的神奇的新年景象,上古的鸾声将将辉映着点点的庭燎之光,爆竹照亮了神荼郁垒的身影,桃木芬芳,椒柏酒暖,斗柄东回,休气氛氲,那是汉民族真正的盛日华彩。

  (一) 爆竹驱山鬼,桃符除凶魅——除夕
  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李世民 《除夜》
   夏历腊月最后一日谓之除夕,又叫除夜,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意。《梦梁录》:“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除夕是华夏新年中元旦之外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是除夕核心的主题。

   除夕节物风俗

   * 庭燎

   除夕夜,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炭火盆,古称“庭燎”、“籸盆”,现在称“生旺火”, 《仪礼·士丧礼》注,“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诗·小雅·庭燎》疏:“庭燎者,树之于庭,燎之为明,是烛之大者。” 庭燎的目的是驱邪、祭神祭祖,生旺火则象征着兴旺发达。

   庭燎很早就成为除夕的国家礼仪,《汉仪》:“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皆陛觐,庭燎。” 《隋书·礼仪志》云:“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

   民间的庭燎也很流行,《岁华纪丽》:“除夜烧骨骨出,为熙庭助阳气。” 《四时纂要》:“除夜积柴于庭,燎火避灾。”明代《熙朝乐事》载:“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籸盆。烟焰烛天,烂若霞布。”

   * 爆竹

   《荆楚岁时记》:“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按:《神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馀,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臊;以竹著火中,〔火朴〕〔火毕〕有声,而山臊惊惮。《元黄经》所谓山〔犹巢〕鬼也。”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燃烧竹子发出声响,以驱除山臊恶鬼。爆竹起源于古代庭燎风俗,宋代《瓮牖闲评》云:“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庭燎的旺火加上竹子的声响比单纯的庭燎效果要好,于是流行开来。直到唐代,爆竹仍然是烧竹子,刘禹锡《畲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元稹《景申秋八首》:“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爆竹是怎么演变成今日样子的呢?《通俗编排优》记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传说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在竹筒里装入硝石,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火药出现后,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

   在传说中,爆竹用来驱赶山中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因此除夕元旦也叫做过年。

   * 桃符——春联

图:汉画“朱雀、郁垒、铺首衔环”

   《山海经》说:大海中的度朔山上有棵巨型桃树,树上有神荼、郁垒二神掌管所有的鬼。对于恶鬼,他们用芦苇绳捆住喂老虎。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新年到来前,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汉魏六朝沿袭了这一风俗,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民间认为桃木是驱邪之木),悬苇索,画神荼、郁垒。苇索即芦苇叶,绑鬼之物,民间认为芦苇叶边有小锯齿,伤手出血,似菖蒲那样像宝剑,所以能“御鬼”。

   由于桃人制作复杂,三国时开始用画了神像的桃板代替桃人,甚至不再画像。六朝时发展为两块桃板挂在门上。《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桃符与桃板略有不同,它是写有祈福禳灾文字的桃木板,原来是插在门前地下的。后来,桃符、桃板合二为一,仍然称为桃符,但是写了字,挂在门上。五代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对联。据《宋史蜀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逐渐变成在纸上写春联。画神像的风俗也变成了在纸上画门神,成了后来的门神画,年画。

图:神荼、郁垒

   由于人们常用变幻莫测的草书书写桃符上的文字,所以被叫做“姽婳桃符”,姽有美好、变幻的意思,这个词后来被讹传成了“鬼画桃符”“鬼画符”,成了形容字迹潦草的贬义词。晕。

   明代以后还有一种“将军炭”。 用红箩炭末塑制成将军形,岁暮植于门之两旁,明刘若愚《酌中志》:“三十日岁暮……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 《帝京岁时纪胜》:“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对,插脂麻秕,立将军炭,各家团拜。” 《金鳌退食笔记》说:“凡宫中所用红箩炭,皆易州山中硬木烧成。运至红罗炭,每根长尺许,圆径二三寸不一。又用炭末塑造将军或仙童、钟馗,各成对,高三尺,金装彩画如门神,黑面黑手,以存炭制,名曰‘彩妆’。”

   * 守岁

   除夕守岁风俗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荆楚岁时记》:“守岁酣饮 送旧迎新”。

   章云:“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意即,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皇家在除夕也守岁,唐太宗李世民赐宴侍臣一起守岁,留下了四首守岁诗。《东京梦华录》也有守岁的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土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守岁的食品,有各种美味佳肴,还有饺子、年糕、汤圆等。饺子,宋代以前称做“角子”, 或“水角儿”,元代称“扁食”,明代以后普遍称饺子。饺子寓意新年“交于子时”,是新年第一顿饭。守岁时,人们还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以驱邪、除病。

   现在人们谈到守岁风俗的时候,往往只强调合家团圆的意义,实际上守岁风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驱疫避邪。驱邪是华夏传统节日最主要的意义之一,上巳祓禊、端午禳毒、重阳饮菊酒都是如此。先是传说除夕有山臊恶鬼,后来还有传说中的“年”兽,都是在除夕之夜出没,人们对岁末的这个时刻感到恐惧,于是燃爆竹驱鬼,制桃人桃符驱鬼,守岁时彻夜不眠,也是为了恶鬼凶魅保持警惕。

   所以,除夕风俗的主题,其实包含了驱鬼除疫,消灾祈福、除旧布新等内容。其核心在于一个“除”字,除夕,是华夏岁时节日中一个神奇瑰丽富有神秘气息的节日。

   * 傩仪

   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除夕之夜,傩仪会几千年风行。《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画,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崇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崇’而罢。”

图:南宋 《大傩图》

图:大傩舞

   * 藏钩、射覆

   藏钩是守岁时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荆楚岁时记》“老叟妇妪 游戏藏钩”云,“岁前,又为藏彄之戏。” 这个游戏据说是在汉武帝时创制的。汉武帝钩弋夫人,容貌秀美,本姓赵,河间人,据说她从生下来就两手攥拳,从不伸开。汉武帝路过河间时,发现了她,为她扒开双手,她的手从此能伸展自如了。武帝娶她回宫,号为“拳夫人”, 又称“钩弋夫人”。 《三秦记》载,当时的女人纷纷仿效钩弋夫人,攥紧双拳,人们称这种姿态为“藏钩”。

   这种“藏钩”姿态后来成为一种宴饮中的娱乐助兴节目。《风土记》记载了其玩法:“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较胜负。若人偶则敌对,人奇则奇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一藏为一筹,三藏为一都……藏在上曹即下曹射之,在下曹即上曹射之。”参加的人分为两曹,即两组,如果人数为偶数,所分的两组人数相等,互相对峙,如果是奇数,就让一人作为游戏依附者,她可以随意依附这组或那组,称为“飞鸟”。游戏时,一组人暗暗将一小钩(如玉钩、银钩)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其中一人的一只手中,由对方猜在哪人的哪只手里,猜中者为胜。

   另有射覆游戏,就是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射者,猜度也。覆者,遮盖隐藏也。《汉书》颜注:“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汉代时已经流行射覆游戏。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等。射覆后来发展成一种酒令,用相连的字句隐寓事物,使人猜度。

  【除夕过节方案】

   除夕的主题是“除”,即驱鬼除疫,消灾祈福、除旧布新。过华夏传统除夕,宜着汉服礼服,行汉礼,推荐男子穿华美的深衣,女子穿深衣,褙子。冬日,加温暖的氅。

   ① 立桃人,悬苇索、挂桃符

   做桃人的工艺在我国还有些残余,建议业者开发更多驱邪的桃人工艺品,比如各种大小的桃人(神荼郁垒)。期待将来,人们购买或者刻制大型、小型的桃人,除夕时立于、悬挂于门旁,能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用苇索即芦苇叶悬挂门外,桃符以桃木板制,其尺寸,按照《后汉书·礼仪志》说,长六寸,宽三寸。上面画上神荼、郁垒和老虎,或者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其它消灾祈福的话。

   当然,写春联(自己磨墨书写),贴门神画年画,也可以。

   ② 庭燎,爆竹

   除夕夜,在庭院、旷野、广场上用柴或松柏枝、桃木枝等燃起庭燎之火,点燃竹节做爆竹。期待在将来,“燎柴”和“爆竹”出现在新年市场。

   当然了,也可以燃放“烟花爆竹”。

   ③傩仪傩舞

   傩仪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地方组建了傩仪演出团队。除夕夜,政府或民间团体组织傩仪艺人为民众表演傩舞,为民众驱灾祈福,希望将来,除夕入夜走出家门观赏和参与(扮演各种驱鬼神仙)盛大的傩舞,也能成为“新”民俗。

   ④守岁、团圆饭

   除夕白天,一家人亲手制作饺子、年糕、汤圆、屠苏酒、椒柏酒(详见后面介绍)、各色菜肴等各种守岁佳肴,入夜,燃庭燎放爆竹、观赏了傩舞之后合家团圆,守岁避邪(警惕山臊恶鬼和年兽),吃团圆饭。席间饮屠苏酒、椒柏酒。长幼依次贺拜。玩藏钩、射覆游戏。子时过后,吃新年第一顿饭饺子,放爆竹,稍事休息,准备元日祭祖与贺拜。

  (二)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元日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李世民《元日》
   寅月子时:新年开始的时刻

   夏、商、周三代,对新年开始的时间设置有所差异,三代的正月不同。夏代建寅,以寅月为起始,寅月相当于农历的正月。商代建丑,周代建子,子月相当于农历的十一月。秦代则建亥,亥月相当于农历的十月。汉初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实行太初历,才恢复夏历建寅,以夏历的正月为一年的岁首,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

   三代新年到来的具体时刻也有不同。夏代为平旦(黎明的寅时,3点至5点),商代以鸡鸣(丑时,1点至3点),周代以夜半(子时,23点至1点)。后世主要沿用周人的日始概念,以子时为准。新年来临被称为“交子时”,所以,古人是把除夕夜的子时刚刚到来的子初(23点)作为新年的开始时刻,也有人把子正(0点)时刻当作新年开始时刻。近代实行西历以后,以0点为一天的开始,套用在“春节”上,人们就在0点庆祝“农历新年”。

   夏历寅月初一日的子初时刻,就是华夏民族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刻。

  元日之节物风俗

   * 祭祖

   子时一过,祭祖就开始了,没有守岁的人家,往往是在五更天开始祭祖。宋《朱子家礼》载有专门的时祭仪程。《四民月令》则说,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长及执事都要屏绝旁念,一心一意用礼制约束。正日进酒降神,然后家室尊卑,无论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孙、曾孙各上椒酒于其家长,举觞称寿。

   * 椒柏酒、桃汤、屠苏酒——元日食饮

   《荆楚岁时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椒柏酒:以花椒、柏树叶浸成的酒,先民认为,椒是玉衡星的精灵,吃了能使人年轻耐老。柏是一种仙药。魏人成公绥《椒花铭》云,“肇惟岁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意思是,一年开始的日子,是正月初一。椒味精美,吃了它能免除百病。南朝庾信《正旦蒙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桃汤:用桃实、茎、叶煮成的汤,古人认为,桃是五行之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故饮桃汤驱邪。

   屠苏酒:唐人韩鄂《岁华纪丽·进屠苏》记载了屠苏酒的来历:“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其《四时纂要》载屠苏酒方为:大黄、花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两,乌头半分。将以上八味切细,装入深红色的口袋里,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来连口袋浸在酒里。全家从小到大,依次各喝一些,可保健康。据分析,这些中药有清热、除湿、散风、定神等功效,有防疫驱病的作用。

   椒柏酒和屠苏酒有特别的饮法,讲究“东向”,而且都是先幼后长依次而饮,魏董勋《答问礼俗说》解释,“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不只是这两种酒,正月饮其它的酒也是如此。老者后饮,所以饮屠苏就成了健康长寿的象征。苏辙《除日》诗云:“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苏东坡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中写道:“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胶牙饧:杜公瞻云,“胶牙者,取其坚固如胶也”,寓意祝福老者长寿。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曰:“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这一食品后来成为祭灶供物。

   五辛盘:周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即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庄子》:“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 孙思邈《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敷于散:一种中药,见于葛洪《炼化篇》,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却鬼丸:《荆楚岁时记》隋注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江夏刘次卿在正月初一清晨到集市上去,看见一个书生到了集市,很众鬼都躲避起来了。刘次卿问书生说:“你有什么方术能做到这样呢?”书生回答说:“我本来没有什么法术,只是出来的那天,我的师傅给了我一颗丸药,用红色的袋子包着,叫我把它系在臂膀上,预防邪恶之气罢了。”于是刘次卿就向书生借了这种丸药,到曾见到过鬼的地方去,果然,各种鬼都逃跑了,因此现在很时兴这种丸药。丸药的处方是:用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它象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子佩带在左臂上,女子佩带在右臂上。

   除夕和元旦的节日食品,还有人们熟悉的饺子,年糕等。

   * 贺拜

   《荆楚岁时记》: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土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梵天庐丛录》:“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清波杂志》载:“宋元佑年间,新年贺年,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 《帝京岁时纪胜》云:“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日新禧纳福”。

   新年时,朝廷中也举行盛大的贺拜活动,称为“朝正”、团拜。周代,四方诸侯会聚一堂,向周天子朝贺新年。天子安排乐舞招待。诸侯们赋诗言志,颂扬天子,诸侯国内也举行类似活动。《后汉书·礼仪志》:“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 大臣之间互相贺拜,称“团拜”。 《朱子语类》:“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

   * 庙会

   庙会是由佛教、道教庆典与民间的酬神活动结合而来的节会活动,以明清及近代为盛,早期庙会偏重于宗教祭祀,后来融合了节日交易和娱乐活动,成为新年期间隆重的节会。

  【元日过节方案】

   元日的汉服着装建议基本同除夕,但家祭时应穿祭服。

   ①家祭

   元日家祭,包括祭祀祖先,祭祀离逝的亲人等。在新年之际,以家祭缅怀亲人,一家团聚。建议在除夕日就做好家祭的各种准备,元日清晨起床后即请出亲人神位,开始家祭。家祭的祭服,推荐男子着深衣,女子着深衣或褙子。祭品除一般时祭用品外,还可以用饺子、年糕等。仪程请参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礼”操作方案》第九部分,家祭之礼操作方案。

   ②贺拜

   家祭分胙之后,全家相互贺拜。在家中设席,相互行正式拜礼,受礼者答拜,以祝贺新年。大人向小孩赠送不昂贵但有意义的小礼物做压岁礼(取代压岁钱)。

   除夕时,全家一起动手制作椒柏酒、桃汤、屠苏酒、五辛盘、饺子、年糕等元日食品,元日家祭后饮酒聚餐。椒柏酒屠苏酒等制法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饮酒。

   全家着汉服礼服,佩带避邪的却鬼丸出门至亲友家拜年。路上如遇亲朋好友,相互行正式揖礼,互致新年问候。亲友在大门外迎接,宾主相揖而入,家中设席,客人行拜礼,互致新年祝福。建议贺拜时不带礼品,如需时,建议携带自家制作的各种新年食饮、有意义且不昂贵的小礼品做礼物。而主人则以自家制作的节日饮食款待。

   ③庙会

   政府为民众组织更多的新年庙会,人们可穿上华美的汉服礼服举家前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