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53|回復: 1

[考古發現] 西安发现2800年前小麦颗粒 形状保存完好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1-17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安发现2800年前小麦颗粒 形状保存完好

西安发现2800年前小麦颗粒 形状保存完好

陕西考古人员近日对西安西周镐京遗址进行了发掘,在一个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小麦碳化颗粒,这是继陕西宝鸡周原先周遗址发现小麦以来,考古人员又一次在周人聚居区发现了小麦颗粒。镐京遗址位于的西安长安区斗门街道办,是西周都城所在地。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虽然距今有2800多年,但小麦颗粒形状依旧保存完好。

小麦原产于西亚或阿富汗,以前在新疆和甘肃等地的史前遗址中曾经发现过少量碳化遗迹,但在沣镐遗址中发现大量颗粒状小麦还是第一次,说明至少在西周中期,小麦已经在国都镐京周围开始规模化种植。这个发现对『我国北方小麦开始广泛种植是在汉代』的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央视记者闫星光 刘海涛 )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4-14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镐京小麦考古发现与西周农耕文明新探

陕西镐京遗址出土的西周中期碳化小麦颗粒,实为近年来先秦农业考古之重要发现。此批小麦虽历二千八百载寒暑,颗粒形状犹存,实属难得。考古工作者于都城遗址灰坑中发现规模化小麦遗存,不仅为作物传播史提供实物佐证,更对传统农史认知形成有益补充。

小麦之入华路径,学界素有"西来说"。新疆孔雀河古墓沟遗址、甘肃东灰山遗址先后出土距今约4000-3500年的小麦遗存,印证了青铜时代沿欧亚草原通道的作物传播。镐京小麦的发现,将这条"青铜之路"向东延伸至关中腹地,其年代较之《诗经·周颂》"贻我来牟"的记载更为具象,与《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农乃登麦"的礼制记载形成互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单位明确为西周中期灰坑,且与陶器、骨器等生活废弃物共存,暗示小麦已深入周人饮食体系。

传统农史观认为,汉代因石磨普及与面食技术成熟,促成北方小麦广泛种植。然镐京发现表明,至迟西周中期,周王室已在其京畿地区规模种植小麦。考古材料显示,同时期山西天马—曲村遗址、河南洛阳皂角树遗址亦有小麦出土,足见其种植非孤立现象。结合甲骨文、金文中"麦"字频现,及《周礼》"稻人""麦人"职官设置,可推知小麦在周代农耕体系中已具一定地位,唯因产量、加工等技术限制,尚未取代粟黍成为主粮。

此发现启示有三:其一,作物传播史研究需重视考古实物与文献记载的时空对应;其二,周人农耕文明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与适应性,对异域作物并非被动接受;其三,都邑考古中的植物遗存分析,为理解早期国家粮食供给策略提供新视角。未来研究当注重量化分析小麦在周人食谱中的比重,并探索其与气候变迁、社会结构演进的关联。

小麦颗粒虽微,却承载着文明交流的宏大叙事。镐京考古再次证明,中华农业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系统,而是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创新发展。这种开放包容的特质,恰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在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