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76|回復: 2

[医药临床] 熊继柏谈中医治病优势(下)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2-18 1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非常重视实践经验

中医的经验积累已经有几千年了,中医非常重视实践经验,中医的理论源于实践的总结,中医治病既要理论指导,又要运用经验。中医治病与西医治病有区别,西医重视新进展,而中医恰恰重视既往的经验。中医的书籍汗牛充栋,其中有极其丰富、全面、宝贵的临证实践经验总结。我们要深入进去,要真正掌握古人的经验,运用前人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发展。

重要的治疗法则

注重平衡 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补偏救弊。寒气重,就治寒;火气大,就治火;五脏中哪个脏有问题,便治这个脏;脏腑之间哪个太强了,哪个太弱了,就要把强的抑下去,把弱的扶起来,这就叫平衡。我们讲的大道理就是阴阳要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谨察阴阳』,严谨地审察阴阳,就是把握阴阳的偏差所在而进行调治。『以平为期』,以达到阴阳平衡为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人体平和,五脏平和,阴阳平和,气血平和,营卫平和,精神平和,形体和精神相平和。人处于平和状态,平和之人就能长寿。五脏偏颇之人,好比一台机器,或有螺丝生锈,或有部件破损,或者动力不足,或者运转不利,都应全面审察,把整个功能调整好,这就是中医的治疗观。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注重整体的平衡,这是个优势。比如病人得了癌症,西医用化疗、放疗之后,病人头发掉了,不想吃饭了,精神变差了,体质明显下降了,还是只管去杀癌细胞,此时就应该把正气扶起来。正气扶起来了,邪气才会下去。正气一衰,邪气就会重来,这正是〖黄帝内经〗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中医讲究平调,这也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治病求本 所谓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要推求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原因、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总是通过症状表现而显示出来,中医诊断疾病就是通过观察外在的表现,进而推测其内在的变化。〖灵枢·本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视其外应』,是指观察外在的症状表现;『知其内藏』,是指测知内脏的变化;『知所病』,进而知道疾病的本质所在。这正是中医诊断学『有诸内,必形诸外』及『从外以知内』的基本观点。用现代通俗话讲,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质,才能准确有效地施治。比如眩晕病,辨治必有虚实之分。实证眩晕常见于两种:一种眩晕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耳鸣、面色潮红、心烦易怒、口苦、舌苔黄、脉弦数,其血压往往偏高,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肝阳上亢。针对肝阳上亢,治当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之类。另一种眩晕则表现为头晕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呕逆、舌苔滑或腻、脉滑,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痰饮阻滞。针对痰饮阻滞,治当祛痰化饮,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虚证眩晕常见的亦有两种:一种眩晕表现为头晕目眩、疲乏、心悸、面色淡白、舌淡、脉细,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气血亏虚。针对气血亏虚,治当补益气血,用八珍汤之类。另一种眩晕则表现为头晕目眩、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耳鸣、舌红苔薄、脉细,男子伴有腰痛而遗精,女子伴有腰痛而带下,这种眩晕的病变本质是肾精不足。针对肾精不足,治当补肾益精,用左归丸之类。中医治眩晕如此,治各种疾病都是如此。抓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质,针对本质进行治疗,这是中医治病一条最基本的法则。

三因制宜 所谓三因制宜,是指中医治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要根据病人的年龄老少、性别男女、体质强弱、形体肥瘦、精神盛衰、生活习惯等不同的特点,选方用药要区别对待,这就是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特点,考虑治疗时的选方用药。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气候较冷,多风多寒;我国东南地区,地势低,气候较热,多湿多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讲过:『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医治病用药也必然有所不同。比如治外感病证,在西北地区则多用辛温之剂,在东南地区则多用辛凉之剂。这就是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要根据不同的时令、不同的气候变化,考虑治疗时的选方用药。一年四季之中,气候变化各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中医认识温热病,就是按时令气候的不同特点而命名。春天的温病称为风温、春温;夏天的温病称为暑温、湿温;秋天的温病称为秋燥、伏暑;冬天的温病称为冬温。各个时令的温病,其病因、病变均各有不同的特点,治疗选方用药也自然各不相同。〖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早已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要根据不同时令的气候特点选方用药,这就是因时制宜。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1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10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熊继柏先生论中医治病优势(下)之刍议

熊继柏先生所论中医治病二大优势,诚为至理。余不揣浅陋,试为申说补苴,以就正于方家。

一、经验传承与理论实践之辩证
中医经验积累历三千余载,非徒堆砌案例,实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学术传统的体现。《伤寒论》《温病条辨》诸典籍,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然经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昔叶天士临证,于古方中化裁创新,所谓"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正是理论指导与经验活用之典范。今之学者当如王冰注《素问》所言:"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既需深入古籍,更须临证体悟。

二、平衡之道与治病求本之精微
"以平为期"之旨,实肇端于《周易》"保合太和"思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一语,道出中医调治之枢机。余尝见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呈现"阳损及阴"之候,此时若徒攻其邪,必致"阴阳离决"。当遵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法,使"阴平阳秘",此正中医整体观之妙用。

至于"治病求本",非止于病因病机之辨,尤重"本于阴阳"。《灵枢》"视其外应"之说,与《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相发明。如眩晕一证,河间主火,东垣主痰,景岳主虚,皆因证求本之范例。今人临证,当效法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方不致"见眩治眩"之弊。

三、古今之变与传承创新
中医经验之可贵,在于其历经时间淬炼。然《温病条辨·序》云:"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吾辈既当"尊古而不泥古",如吴鞠通之变通仲景方;更须"创新而不离宗",似王清任之补前贤未备。当今之世,疾病谱变,环境异古,中医优势之发挥,尤在于"守正创新"四字。

要之,中医之优势,非徒经验丰富,实因其具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司外揣内"的方法论、"动态平衡"的治疗观。熊先生所论,已揭其大要。学者若能于此三致意焉,则临证之际,自能"如权衡之不失铢两",尽显中医之特色与优势。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