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0|回復: 1

[文化觀點] 冬日里的火炉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7-2-18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寒冬已至,不由得想起早年间家乡冬日里的火炉。

家乡的火炉分两种。一是手提小火炉,也称手炉,即白居易所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火炉里燃着木炭,覆盖薄灰,故也称火笼,用手提着微取暖,也可暖脚。旧时城镇和农村妇女,常在腰间系一条双层围裙,既暖和也抵脏。围裙外层是可掀起的搭布,烤火时将搭布掀起盖住提着火炉的手,忙碌之余享受一点寒冬里的温暖,那种舒适可谓惬意而温情。〖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拜见王熙凤,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黛玉的忠实大丫鬟紫娟总是时时照顾着弱柳扶风的姑娘,一见她出门,便喊:『雪雁,赶紧的,送手炉去!』,她还时时守着小火炉,给姑娘熬药,『用小戥子称量好,一分一厘不马虎,然后倒进砂锅里,守着小火炉,咕嘟咕嘟慢慢熬。』这些是写小火炉。

另一种是大火炉,又称火盆,或圆或方,或陶瓷或铁器加木架制成。火盆里放置木炭,用引火柴架起来燃烧引燃木炭。后来城镇和乡村都用上了煤,将木炭放在煤炉里燃着了再夹进火盆,可省去烧柴燃炭带来的烟雾。客厅里放一个燃着的火盆,只消十几分钟,屋子里便很快暖和起来。那时的市井人家,冬日里大多用小火炉取暖,春节时则家家都要烧火盆,特别是年三十晚上的火盆至关重要。倘或节气逢暖,不冷也要烧上火盆,所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除夕夜的火盆一要旺,二要绵延不绝,哪怕人去睡了,也要在火盆里留下足够的火种埋入灰烬中,讲究的是初一早上不用生火,扒开灰烬加入新炭就能燃烧。

从年三十晚到初一,家乡城镇居民家里都得烧火盆,火盆里可顺带烤食物,热汤菜,温茶烤饼吃。有条件的人家,整个冬季里都烧着火盆,全家都洇润在一种融融的暖意中。〖红楼梦〗写丫鬟们『拥炉倦绣』,指她们都靠在暖暖的火炉旁,以至懈怠了手中的针线活;第49回写『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众姐妹们拥炉作诗,还围着火炉儿烧糟鹅掌鸭信吃。这样的描写浪漫温馨,令人动容。

但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中关于火炉的描写则让人悸动和心痛。林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订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流着泪挣扎在卧榻边,狠命撕扯宝玉所送写有诗文的绢子和旧帕,撕不动,便叫雪雁点灯笼上火盆,黛玉将绢子丢进火盆,雪雁赶紧去抢,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剩无几了,黛玉随后气绝身亡。

大火盆最有意思的是可供多人围坐取暖。白居易的〖别春炉〗诗曰:『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可见冬日里的火炉最适宜与人共享,三五好友围炉畅谈最是别有风味。试想,在细雨飘洒的傍晚,有朋不期而至,谁不喜出望外:『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联想到古人围炉夜话,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壶酒,一张琴,那份雅致和超然令人钦敬。

现今城市的冬天,人们都用上了空调和暖气。但昔日冬日里的火炉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冬日里的火炉,是亲情凝聚的美好时光,是友人小酌的唇齿留香,是共叙衷肠的人生况味,是物我两忘的岁月静好。

丁央 發表於 2025-4-6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炉火三昧:论冬日火炉中的生命温度

火炉之为物,实乃华夏民族对抗严寒的智慧结晶。手炉与火盆之分野,不仅在于形制大小,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蕴与生命体验。手炉精巧便携,恰似文人雅士的随身雅玩;火盆厚重沉稳,犹如家族团聚的温暖核心。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冬日生活的精神图谱。

手炉之雅,在于其与文人生活的深度契合。白居易"红泥小火炉"之句,道出了手炉与诗酒风流的天然联系。观《红楼梦》中凤姐拨弄手炉灰烬的细节,可见手炉已不仅是取暖工具,更成为身份与情调的象征。紫鹃为黛玉熬药时对手炉的精心使用,则展现了手炉在日常生活护理中的实用价值。手炉之小,恰能容纳中国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生活哲学——于细微处见精神,在方寸间显境界。

火盆之盛,则体现了中国人对"团圆"二字的执着追求。除夕火盆必须旺盛不熄的习俗,暗合"薪火相传"的文化隐喻。火盆周围聚集的不仅是体温,更是血脉亲情。《红楼梦》中姐妹们围炉赋诗、共享美食的场景,正是这种"围炉文化"的生动写照。火盆之大,足以容纳整个家族的温暖记忆,成为冬日里最动人的生活剧场。

尤为深刻的是,火炉在中国文学中常被赋予超越实用功能的情感象征。黛玉焚稿一幕,火盆成为爱情幻灭的见证,火焰吞噬的不仅是诗帕,更是一颗炽热的心。此情此景,令人想起《礼记·祭义》中"燔柴于泰坛"的记载——火自古就是中国人表达极致情感的媒介。火炉在此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承载大喜大悲的精神容器。

当今时代,暖气空调虽已取代传统火炉的实用功能,但火炉所代表的那种围炉夜话、促膝谈心的生活艺术,仍是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温暖向往。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或许更应思考:如何重建那种炉火旁的心灵交流?如何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保留一份"拥炉倦绣"的从容?

冬日火炉,终究不只是一件取暖器物,它是中国人对抗严寒的智慧结晶,是家族情感的凝聚中心,更是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炉火虽已渐行渐远,但其承载的文化温度,仍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细细体味与传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