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86|回復: 2

[医药临床] 〖本经〗·橘皮理气除痰 和胃化浊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3-28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橘皮,『味辛,温。主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本经〗)

新鲜橘皮本有苦涩之味,贮存日久,涩味渐消,辛香之气始出,是为陈皮。今以陈皮入肺脾二经,然古时用之治乳痈,未结即散,已结即溃,极痛不可忍者:陈皮去白日干,面粉炒黄为末,掺入少许麝香,酒调下(〖圣惠方〗橘香散)。今治急性乳腺炎:陈皮,甘草,病重者倍用,水煎服。初起者大都可获良效。乳房乃肝经巡行经过之地,乳腺炎乃肝经气血郁滞,陈皮疏其气血,推陈致新,故陈皮又入肝经也。

陈皮所用治痰病甚多,总取乎理气除痰之功,可随其所配伍者补泻升降沉浮,〖本经〗所述已尽其功用,所谓逆气、水谷不利、臭浊、气逆者,无非痰气壅遏为病也。

金匮橘皮汤:橘皮,生姜。用治寒邪阻遏,胃失和降而气逆,中阳被遏,不能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橘皮理气和胃,生姜降逆散寒,寒邪解散,阳气宣通,胃气得降也。

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用治胃虚有热,气逆上冲之呃逆,除虚热,理气和胃降逆也。

外台茯苓饮于橘枳姜汤加人参、白术、茯苓。用治心胸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虚而气满,不能食,健脾除痰化饮也。

局方〗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常服可以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不正之气。贵州陈真一氏新订平胃散:苍术、白术、厚朴、橘皮、焦山楂、炒神曲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姜3片,水煎2次混合,日分3服。因贵州省多雨少晴,气候阴湿,脾胃易为湿邪所困,故健脾之剂宜偏辛苦温。凡脘闷纳呆、口淡无味、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呕恶泛酸、怠惰嗜卧、脘腹隐痛、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者,均宜本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茯苓)所治均属痰热。痰热者,五脏病理失常之产物,黏滞混浊污秽,深藏五脏经隧,皮里膜外,致气机血脉津液,流而不畅,阻滞痞塞,为害种种难以尽述。今膏粱厚味者众,痰热病患尤众,温胆汤运用广矣,有谓该方随症加减得宜,可治百十种常见或疑难病症。

贵州谭氏治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血管痉挛或症状较轻之脑出血,以温胆汤加胆星、郁金、远志、川贝、郁李仁、络石藤等名温胆通脉饮,可以化痰除风,通经络而开窍;治中焦湿蕴不化,郁久化热,呕吐泛酸,胃胀痛或刺痛,心中烦闷,舌苔黄腻之胃溃疡、胃炎,以温胆汤加乌贼骨、川贝、制乳没、吴茱萸、黄连、甘草等名温胆和胃汤,可以清热除湿、和胃化痰、制酸止痛;治胃中痰湿郁滞,伤及心胆,或易惊,或梦多,或梦游,或梦交,或睡眠不稳,或头晕耳鸣,其脉多弦滑而细,舌苔多白腻,咯痰或多等,以温胆汤加枣仁、紫石英、川贝、甘草、炙远志名温胆镇怯汤,可以理气除中焦湿痰,又清膈上痰热并三焦痰壅,以能潜阳安神镇静。

补中益气汤之参芪白术得橘皮理气化痰,浊气降而清气升也,故可升阳举陷,以治脾胃气虚下陷之诸证。人参养荣汤、异功散、六君子汤之用橘皮,其理也当在此。余意凡补益之剂多宜稍加橘皮为佐,以利气机流行。

沙舟 發表於 2025-3-27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经义阐微】橘皮药性析解与临证应用考略

橘皮一物,载于《本经》,辛温之性,主理气、和胃、除痰三大要旨。其"去臭"之功,实为化浊气之效;"下气"之能,乃降逆气之验。陈藏器所谓"陈久者良",正合"六陈"之理——新鲜者辛烈耗气,久贮后燥性缓和,理气而不伤正。

一、归经新诠
传统归肺脾二经,然考《圣惠方》治乳痈、《妇人良方》疗乳岩,可知其能疏肝经郁滞。乳痈乃肝胃郁热结滞,陈皮配麝香酒调,取辛香走窜之性,既开经络之闭,又散气血之结。现代急性乳腺炎用陈皮甘草汤,实承古法而化裁,验证其入肝经之理。

二、痰气论治枢要
《本经》言"主逆气",实为痰气交阻病机总纲。痰之为病,随气升降,橘皮乃"治痰之标"要药:
配生姜(橘皮汤)治寒痰厥逆,辛温通阳;
伍竹茹(橘皮竹茹汤)疗热痰呃逆,寒温并调;
佐参术(外台茯苓饮)攻补兼施,治痰饮宿积。
李东垣谓"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正是"气顺则痰消"之奥义。

三、煎服法微旨
古人用陈皮多注明"去白",盖白膜性涩留痰,去之则理气力专。今观《局方》二陈汤用制半夏配陈皮,取"陈辛夏苦"相须之妙,更佐茯苓渗湿,甘草和中,遂成治痰祖方。

要之,橘皮之用,贵在"通"字——上通肺气,中通脾气,下通肝气,外通络气。然阴虚燥咳、实热呕逆者慎投,恐辛温助火也。学者当参《本草备要》"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之训,方得活用之妙。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4-18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橘皮理气除痰要义发微》
橘皮一物,自《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功用在"主逆气,利水谷"六字中已得其纲领。今考其性味辛温,实为理气化痰之圣药,其用大要有三:一者疏壅滞,二者化痰浊,三者和脾胃。观历代方书所载,其运用之妙,正可印证经旨。

一、理气之功贯通三焦
《圣惠方》治乳痈用橘香散,取陈皮"入肝经"之说,实发前人所未明。乳痈乃足厥阴经气血壅滞之证,陈皮辛散温通,能疏肝经郁滞,佐以麝香,则通络散结之力益彰。今人治急性乳腺炎用陈皮配甘草,正取其"疏其气血,推陈致新"之效。此证虽在局部,实关肝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陈皮兼入二经,故能双解其郁。

二、化痰之效本于气化
痰之为病,总因气机失调。《本经》言其治"逆气",实为化痰之根本。盖人身津液流行,全赖气机运转,气滞则津凝为痰。陈皮理气,正所以治痰之本。金匮橘皮汤治手足厥冷,看似温阳,实乃通过理气以通阳;橘皮竹茹汤治呃逆,看似降火,实藉调气以和胃。二者皆以陈皮为君,佐生姜升降气机,可见"气行则痰消"之奥义。

三、和胃之妙在于运化
《局方》平胃散用陈皮,非独燥湿,更在运脾。贵州陈氏新订平胃散加白术、大枣,深得"脾喜燥恶湿"之性。西南地气卑湿,湿困中焦则纳呆便溏,陈皮与苍术相配,辛开苦降,复脾胃升降之枢。尤其妙在佐焦山楂、炒神曲,既助消导,又防陈皮辛散太过,诚为因地制宜之典范。

四、痰热证治贵在变通
温胆汤治痰热,尤见陈皮化浊之能。谭氏温胆通脉饮治中风,取"痰瘀同源"之理,以陈皮配胆星、郁金,气痰并治;温胆和胃汤治胃疾,借陈皮佐黄连、吴茱萸,寒热同调。此二方启示:陈皮治痰热,当随热之微甚而配伍——热轻则配竹茹,热甚则佐黄连,痰胶则伍贝母,总不离"理气以化痰"之宗旨。

要之,陈皮之用,全在"通"字:上通肺气治咳逆,中通脾气除胀满,下通肝气消癥结。然今人用此物,多囿于"化痰止咳"之常法,而忽其"调畅气机"之根本。若能参透《本经》"利水谷"三字深意,则胸痹、水肿、郁证等疑难杂症,皆可相机而施。惟需注意:阴虚燥咳者慎用,恐其辛温助火;久服亦当配伍甘润之品,方合"久服去臭"而不伤阴之经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