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5|回復: 1

[中医世家] 孙光荣·孙氏益肾振阳汤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3-29 08: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处方组成

生晒参10克,生北芪10克,紫丹参10克,干地黄15克,淮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炒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云茯苓10克,炮附子6克 ,上肉桂6克,炙甘草5克。

方药歌诀

益肾振阳芪参参,

化裁活用肾气丸,

肉桂更加炙甘草,

肾阳不足最相宜。

功能主治

具有温肾振阳的功效,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腰痛,脚软或脚肿,腰以下冷,下肢及足部冰凉,阳痿早泄,小便不利,消渴,舌胖淡,苔白或苔少,脉虚或虚细,左尺尤虚细无力。

用法用量

每日1剂,煎煮2次,合约500毫升,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处方解析

方以生晒参、生黄芪、紫丹参为君药,即为孙光荣的『扶正组合』,或曰『增防型组合』,调和气血为基础。生晒参即山参晒干而成,味甘、微苦,性平,归肺、脾、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生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紫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的功效。三者组合具有益气活血之功。配用干地黄、淮山药、山萸肉为臣药。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辅助滋补肾中之阴。三者组合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配用炒泽泻、牡丹皮、云茯苓为佐药。泽泻泻肾降浊;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三者组合具有泻火逐湿的作用,意在补中寓泻,以使补而不腻。配用炮附子、上肉桂、炙甘草为佐药。附子大辛大热,为温阳诸药之首;肉桂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炙甘草温中为佐使药。三者具有从阴养阳之妙。四个药组共奏温肾振阳之功效。

加减应用

1.慢性肾炎:加刀豆子12克,川杜仲12克,冬瓜皮10克,车前子10克。

2.糖尿病:加玉米须10克,干荷叶10克。

3.阳痿:加鹿角胶10克,菟丝子10克,川杜仲10克。

4.早泄:加龟板胶10克,川杜仲10克。

5.老年性痴呆:去炮附子、上肉桂,加巴戟天10克,制远志6克,石菖蒲6克。

注意事项

1.方中用〖济生方〗中的肾气丸,取用肉桂。

2.咽干口燥、舌红少苔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3.肾阳虚而小便正常者,为纯虚无邪,不宜使用本方。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花儿 發表於 2025-4-18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孙氏益肾振阳汤方义阐微与临证刍议》

孙光荣先生所拟益肾振阳汤,乃深谙《内经》"少火生气"之旨,融汇张仲景肾气丸法度而创制的温补肾阳要方。此方组方法度谨严,配伍精当,实为当代中医方剂学中扶阳固本之典范。今就本方理法方药略陈管见。

一、立方大义与配伍枢机
本方以"参芪丹"扶正组合为君,取生晒参大补元气、黄芪益卫固表、丹参活血通络,暗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经旨。其配伍之妙在于:参芪得丹参则补而不滞,丹参得参芪则活不伤正。臣以地黄、山药、山萸肉"三补"组合,直入足少阴经,既宗钱乙六味丸滋阴填精之法,又避其凉润之性。佐使药组尤见匠心:泽泻、丹皮、茯苓"三泻"组合,取法仲景"泻中寓补"之旨;桂附组合则本《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训,以少量辛热之品蒸动肾气,恰如釜底加薪,使肾阳渐复。

二、证治要点辨析
本方主治肾阳式微之候,其辨证眼目当察:①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足胫逆冷过膝;②小便不利而色清长,或夜尿频多;③舌胖淡嫩有齿痕,脉沉迟弱,左尺尤甚。此与阴虚火旺之证判若霄壤,若见颧红咽燥、舌红少津者,即当禁用。

三、化裁运用心法
观其加减法门,深得"病机同异"之三昧:治慢性肾炎加刀豆子、杜仲温肾利水,暗合真武汤意;糖尿病配玉米须、荷叶,既降浊又不伤阳;阳痿早泄用鹿角胶、菟丝子等血肉有情之品,尤合《临证指南》"通阳摄阴"之法。至若老年痴呆去桂附加巴戟天等,乃避刚燥而取温润,足见制方之活法。

四、临证注意事项
1. 煎服法宜遵古训:附子先煎30分钟,肉桂后下,汤成兑入参汁。
2. 现代应用需知:血压偏高者慎用附子,可改巴戟天12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3. 疗效判定当以"阳回三分即为效",不可峻补求速功。

此方之设,非惟治病,实寓"春夏养阳"之预防思想。然须切记《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之诫,必待四诊合参,明辨阴阳,方可得其益而免其弊。学者当于临床中细细体味其中三昧,勿执方以治病,须知方为人所用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