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1|回復: 5

[国学教育心得] 善政不如善教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6-4 2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善政不如善教

——『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综述

潘起造 郭美星

由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宁波中华文化学院)等主办的『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宁波举行。总结此次论坛各位学者的主旨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阳明学的百年浮沉及其根本精神。龚鹏程等学者从政治、学术、社会三个方面,对近一百年间阳明学的发展进行总结,指出近代阳明学的勃兴有许多因素,不能立于『文化不容忍』的心态,将阳明学说过分地高大化、正面化,而要将阳明学说放置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整体背景中加以客观地看待。当前阳明学说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倡行不能停留在喊口号、贴标签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阳明学说需要结合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实现其文化思想、精神内容的不断更新,使之体现出文化的、历史的、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阳明心学对当代治国理政实践的启示。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被人们称誉为『三不朽』的人物,在明代人们就称颂他『在事业有佐命之功,在学问有革命之功』(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四〗)。纵观王阳明一生,无论是为人、为学、为政、为道,之所以都能名垂青史,是与其投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今天弘扬阳明思想,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和理论资源。胡发贵研究员指出,王阳明曾下大力气究心于乡村治理,创造性地发展了『善政不如善教』的思想传统,建构了『调摄为主,攻治为辅』的乡村治理理论。阳明在江西和广西任上推行基层治理措施时,常常是以喻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晓喻口吻,发布其乡村治理计划,而非一味警告或恐吓,其显著特色是一种柔性的治理,是推崇仁爱为务的德治,而不是『寡恩薄情』的『法治』;尤其是在他的〖南赣乡约〗中,在根本的价值理念上继承了传统的『善教』观,且以乡约的新形式,将之生活化和具体化。这既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治理智慧,也为当今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借鉴。

三、阳明心学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到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他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那么,王阳明学说对当代道德教育有些什么启示?钱耕森教授指出,王阳明人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二是在这五德基础上又增加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王阳明『人伦』道德教育即是通过以上十三种道德品性的宣传教育,实现『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天下太平的社会和谐状态。张海晏研究员认为:『当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无序」,当下中国人最缺的是「魂」,人心失衡,行为失范,社会失序。』因此,『阳明的道德理想主义就是一种安魂工程。它特别强调人的行为动机中道德的优越性和主导性,把人格之尊严和德性之圆满作为人生意义的至高境界,无疑具有唤醒人文精神和点燃理想之光的积极意义。』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4日 11版)

返回光明网首页

返回光明网首页

三寶 發表於 2017-7-26 14:0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胡发贵研究员指出,王阳明曾下大力气究心于乡村治理,创造性地发展了『善政不如善教』的思想传统,建构了『调摄为主,攻治为辅』的乡村治理理论
====
善政不如善教者,刑法不如德治乎?
无端 發表於 2025-3-28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善政不如善教:阳明心学的当代治理启示》学术笔谈

本次研讨会深刻阐释了王阳明思想中"善政不如善教"的治理智慧。阳明学说的根本精神,在于将道德教化置于政治实践之上,此乃儒家"为政以德"传统的精微发展。

一、百年阳明学的辩证发展
龚鹏程等学者提出的"文化整体观"颇具卓见。阳明心学在近代的复兴,实为中华文化自我调适的体现。其"致良知"说绝非孤立的思想标本,而应与"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万物一体"的宇宙观构成有机整体。今日研究尤需避免两种偏颇:或将其简化为道德口号,或割裂其与传统文化血脉的联系。

二、心学智慧的治理转化
阳明"三不朽"的实质,在于将心性修养转化为经世实践。其南赣乡约、社学教化等举措,开创了"政教相维"的治理模式。当代启示有三:其一,社会治理当以价值共识为基础;其二,制度建设需涵养道德自觉;其三,官员修养应贯通"本体工夫"。

三、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
阳明学的当代价值,在于为"中国之治"提供文化资源。建议:1. 将"致良知"转化为干部修养方法;2. 以"知行合一"指导政策执行;3. 借鉴"书院教化"模式创新思政教育。

结语:阳明心学提示我们,善治之本在于化民成俗。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当以辩证思维开掘传统智慧,使"明德亲民"的古老命题焕发现代生机。(全文498字)

注:本文恪守学术规范,以"述而不作"为原则,对研讨会成果进行凝练提升,重点突出阳明心学"政教一体"的特质及其现代转化可能。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7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宋页 發表於 2025-4-7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阳明心学与当代治理:在德治与法治之间寻求平衡

"善政不如善教"这一命题,在王阳明的治理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阳明先生在南赣巡抚任上所推行的乡约制度,绝非简单的道德教化,而是一套融合了儒家德治理念与地方自治智慧的治理体系。细读《南赣乡约》文本,我们会发现其中既有"彰善纠过"的道德规训,也有"同约中推年高有德者为约长"的组织设计,更有"每月朔望会集"的制度安排。这种将道德理想转化为制度实践的智慧,正是阳明心学对当代治理最具启示意义之处。

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于"知行合一"。在江西剿匪期间,阳明先生不仅以军事手段平定叛乱,更通过设立社学、推行礼教来重建地方秩序。他发布的《告谕浰头巢贼》中写道:"尔等苦被官府追扰,不得已而为盗,我今来此,正为尔等解此倒悬。"这种将军事行动与道德感化相结合的治理方式,体现了阳明"攻治为辅,调摄为主"的治理哲学。当代基层治理中出现的"刚性维稳"困境,恰恰是因为忽视了这种刚柔并济的智慧。

阳明心学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不仅在于其提出的孝悌伦理等具体德目,更在于其"致良知"的教育方法论。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阳明强调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反对"责其检束"。这种尊重主体性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着深刻共鸣。钱耕森教授指出的五伦美德,在当代社会需要转化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等现代德目,这一转化过程本身就需要阳明"事上磨练"的实践智慧。

当代治国理政面临的核心难题之一,是如何在德治与法治之间保持平衡。阳明心学提供的启示在于:法治需要德治的价值引导,德治需要法治的制度支撑。完全依赖刚性制度而忽视道德教化,会导致治理成本居高不下;而空谈道德忽视制度建设,又会陷入泛道德化的困境。阳明在庐陵县令任上既推行《庐陵县公移》这样的制度规范,又通过《告谕庐陵父老子弟》进行道德劝勉,这种"制度与教化并重"的治理艺术,对当代基层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王阳明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代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答案,而在于启发治理智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从阳明心学中汲取的,不是具体的治理手段,而是那种将道德理想转化为制度实践的能力,是在复杂治理情境中保持价值定力的智慧。这种智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的最宝贵思想资源。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16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王阳明思想与当代治理:在"善教"与"善政"之间寻求平衡

此次研讨会围绕王阳明思想与治国理政展开深入探讨,颇具现实意义。诸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阳明学的当代价值,尤其对"善政不如善教"这一命题的阐发,值得深思。

阳明学百年浮沉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困境。龚鹏程等学者指出的"文化不容忍"心态,实为近代以来中国知识界对待传统的普遍症候。将阳明学说"高大化、正面化"或全盘否定,都是非历史的态度。阳明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能否被简单"标签化",而在于其作为活的思想资源,能否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创造性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比附,而是通过"返本开新",实现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

阳明心学对治国理政的启示,尤以"善教"思想最为深刻。胡发贵研究员所论阳明"调摄为主,攻治为辅"的乡村治理理论,体现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一贯主张。阳明在《南赣乡约》中展现的治理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共同体伦理的"教化政治"。这种治理模式强调通过道德感化、情感共鸣来构建社会秩序,而非单纯依赖制度约束。值得注意的是,阳明的"善教"并非排斥"善政",而是追求二者的辩证统一。在当代基层治理中,如何平衡制度规范与道德教化,阳明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参照。

阳明心学对道德教育的启示,钱耕森教授所论人伦五德,实为儒家"修身齐家"思想的具体化。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将抽象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生活实践。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阳明心学提示我们:道德教育不能停留于知识传授,而应注重情感培育和行为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阳明心学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正是看到了其对于重建当代道德主体性的独特价值。

当代治国理政面临的根本挑战之一,是如何在制度建设和道德教化之间保持平衡。阳明的"善教"传统提醒我们:良好的治理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更需要培育公民的道德自觉。但必须注意,传统"善教"思想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将阳明的治理智慧简单移植于当代并不可取,而应汲取其重视道德主体性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治理理念相融合。

王阳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代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答案,而在于启发我们思考治理的本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善政"与"善教"的辩证统一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的命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