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3|回復: 0

[文化觀點] 光明论坛·温故·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7-6-4 2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丁酉新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共各级党委要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提供支持,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

『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出自〖宋史〗卷347〖王涣之传〗,意思是说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公正不阿地听取意见,不论所言是逆耳还是顺心,只要是正确的都应当听从。

王涣之是北宋后期两浙路衢州常山人(今属浙江省),出身于书香门第,其家族名声显赫,时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之誉。王涣之早年历任学官和地方官,曾编修〖两朝鲁卫信录〗。宋徽宗即位后,因出现日食而诏求直言,他经大臣推荐应召入朝论政,趁机向新君进谏。他指出,求直言不难,听到直言难;听到直言不难,审察而采用直言难。君主虽屡次下诏求直言,但上奏所论常有变质变味之辞,把指陈阙失看作讥讽君上,把阿谀谄媚当作尊敬君主,把迎合俗流的议论视作国家大政,把可否相互促进的建议当作歪理邪说。这导致志士仁人觉得言之无益,不再愿意表达意见,而小人却有欺瞒惊骇之论,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因而他向宋徽宗建议:『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据称徽宗对此『欣然延纳』。显然,王涣之的话是有感而发,主要针对当时政坛上存在的不正之风。

王涣之所言涉及纳谏的两大问题:态度和标准。纳谏需要执政者具备良好的心态,即所谓『虚心公听』,只有执政者做到虚怀若谷、心胸开阔,才能广开言路,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接受别人的批评,闻过则喜,有过则改,使忠直耿言之人有用武之地,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拥护。另外,执政者还要做到公正不阿,以便能够兼听则明,避免决策行事失之偏颇。相比之下,执政者进行纳谏时,常会面临众说纷纭的情况,如何才能择善而从,或许更为关键。所谓『言无逆逊,唯是之从』,意指纳谏时应该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一切意见,中听也好,不中听也罢,都应以是非对错为最根本的判断标准,以诤言良策为依据,避免徇私,这无疑至关重要。

态度和标准这两大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殊为不易,如果处理得好,就会真正发挥效用,促成政治清明的局面;反之,就会流于形式,沦为欺瞒不实之词。而王涣之向宋徽宗的进谏,恰好就是针对后一种情况所作的批评,可谓切中时弊。这也正好说明,纳谏与进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取得成果,需要双方协力:纳谏如果不诚,则进谏无门;进谏如果不当,则纳谏无果。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纳谏与进谏逐渐成为重要传统之一,历代有为之君和有识之士对此均十分重视,而纵观历史,贤臣进谏、明君纳谏之例也不绝于册。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被后人津津乐道,而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和魏徵的犯颜直谏,更被后世奉为君臣千载一遇的典范。其所以如此,缘于政治实践之必需。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主虽号称『天子、圣人』,实与凡人无异,难免会有思虑不周或行事失当之处,故需要『拾遗、补阙』之类的官员专门司职进言劝谏。然而,自古以来,进谏都是颇有危险之举,毕竟并非所有君皇都勇于纳谏、乐于纳谏,就连一代英主唐太宗,也曾迁怒于进谏者,遑论才庸德薄之君,这就相当考验臣下的智慧和胆色了。邹忌之成功,在于善谏,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家常琐事之中;魏徵之成功,在于敢谏,不畏触犯逆鳞之祸而坚持指斥君主之过,两者各具特色。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我们国家积极稳步地完善各项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要实现这些奋斗目标,执政党就必须及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不同声音,特别是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必须让党内同志和党外友人敢于讲真话、建诤言,客观反映实际情况,要知道,一切基于事实的建议和批评都是有价值的,也只有保持这样的态度,才能政治清明、造福于民,进而治国兴政、国泰民安。

    (作者:范立舟 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

冯臼 發表於 2025-4-2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虚心公听"的政治智慧与当代价值

王涣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的谏言,蕴含着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髓。此十二字箴言,不仅是对宋徽宗的规劝,更是对历代执政者的警醒。其核心要义在于:执政者当以虚怀若谷的胸襟广纳群言,以公正无私的态度明辨是非,唯真理是从,不因人废言,亦不因言废人。

虚心公听,首重"虚"字。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庄子言"唯道集虚",皆强调虚怀若谷的重要性。执政者若心存成见,则如器已满而不可复受;唯有虚其心,方能容纳异见。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正是这种虚心的体现。历史表明,大凡治世,必先有虚心纳谏之君;而衰世之兆,往往始于闭目塞听。唐太宗以"以铜为镜"自警,故有贞观之治;而晚清统治者固步自封,终致国运衰微。

"言无逆逊"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健康的政治生态,应当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逆耳之言往往切中时弊,逊顺之语未必尽忠。魏徵以直言敢谏著称,其言常使唐太宗"怒形于色",然终成千古君臣佳话。王涣之所处时代,正因"指陈阙失看作讥讽君上"的风气盛行,导致"志士仁人觉得言之无益"。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压制不同声音只会使执政者失去纠错的机会。

"唯是之从"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精神传统。《中庸》言"不诚无物",强调对真理的真诚追求。执政者决策,当以是非为衡,而非以顺逆为度。王安石变法之际,司马光虽持反对意见,但其谏言亦多切中肯綮。理想的执政智慧,应当超越派系之见,博采众长。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恰喻多元视角的重要性。唯有跳出个人好恶,方能把握治国理政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一古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兼容并蓄的执政智慧。在当代多元社会中,更需要发扬"虚心公听"的精神,构建"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机制。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导致僵化,开放带来活力。王涣之的谏言虽时隔千年,然其揭示的执政规律依然熠熠生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政治智慧,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