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4|回覆: 0

[儒家學說] 周國林·『勤勞勇敢』的經學依據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7-27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和性格特徵。關於中國人的性格特徵,多年來人們通常以『勤勞勇敢』來概括。美德的名目眾多,為何恰恰選用勤勞與勇敢?揆諸儒家經傳,這個從文明歷程中引申出來的概括語,實有極為深厚的經學依據。

/ 一 /

勤勞與勇敢相互依存,很難截然分開。不過其間仍然有所差別,在不同人群、不同時期中表現各異,故分別論述。

詩經】是中華文明最早成書的經典之一,裡面有大量勞動場面的描寫,濃縮了廣大民眾辛勤工作的身影。【國風】中最長的詩是農事詩【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說的是周曆九月時,婦女們就在為嚴冬準備粗布衣服,而農夫正月里就在修理農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飯菜送到田邊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鋪直敘的手法,順着農事活動的季節性,敘述豳地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過程和生活狀況。比如,『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農活一樁接一樁,根本沒有歇息之時。雖然辛苦,但農夫懂得『人勤地生寶』的道理,對勞動從沒有絲毫的抱怨。偶爾也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享用汗水換來的佳餚。辛勤工作在他們看來不僅是謀生手段,也是他們的存在方式。【芣苢】是一群婦女採集車前子時隨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勞動中一唱三嘆,苦中有樂,後人平心靜氣地詠誦這些詩句,仍能感受到她們勞動中辛勤而歡悅的情感。【伐木】是一首勞動之餘宴享親友故舊的詩歌:『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伐木者從鳥類的『求其友聲』,認識到人們密切交往的必要性。『迨我暇矣,飲此湑矣』,說是有空之後,一定要和親朋好友共飲美酒。勞動成了認識社會的途徑,產生的樂趣足以抵消勞碌帶來的傷痛。當然,民眾出於勤勞的本性,對不勞而獲的貴族老爺總是看不慣的,【伐檀】中就有這樣的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尚書】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獻的匯編,反映底層民眾生產生活狀況的記載不多。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員勤於政務,如【皋陶謨】中稱讚帝堯德行時說『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大誥】中周成王對周文王的舊臣說『爾知文王若勤哉』。不過,統治者對於民眾的勤勞是高度認同的,甚至認為官員們做事要像農民種地那樣勤勞才是正道。如【盤庚】中希望部屬『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反之,『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大誥】中則感慨『天惟喪殷,若穡夫,予曷敢不終朕畝』。農民努力耕種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與之相通。【尚書】中『勤勞』二字連用,一見於【金縢】,是周成王對其叔父周公的稱讚:『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再見於【無逸】,周公在對周成王的告誡中同時提及統治者與勞動者的勤勞:『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周公是周代關鍵性人物,他本人的『勤勞王家』和他所稱讚的農夫『勤勞稼穡』,自然是高尚的美德。後來【史記·楚世家】提到周成王時的宗室,就稱為『文、武勤勞之後嗣』。

儀禮】【禮記】是禮樂文明方面的經典,依然有反映民眾勤奮勞作的記載。【禮記】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觀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時,以農事為中心排列十二個月事務的政令。其中對天子及百官的職事規定得非常具體,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則會遭受天災人禍。如農曆七月,『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命百官始收斂,完堤防,謹壅塞,以備水潦;修宮室,壞牆垣,補城郭』等事項甚多,而且此時行冬令、春令、夏令皆萬萬不可。這就要求全國上下勤勤懇懇,各項事務不能有絲毫拖拉,當月事情當月了。毫無疑問,農夫是做好『完堤防,謹壅塞』等諸多事務的主力軍。

到【易傳】問世,勤勞的價值更為哲學家所升華。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沒有比天體『運轉混沒,未曾休息』那樣不舍晝夜、不知勞累的了,【周易·乾卦·象傳】因之借天象以發論,表達『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希望人們像上天不知勞累那樣,始終保持自強不息的狀態。自強不息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勞是基本點,沒有勤勞,其他所有美德和人類理想無從談起。勤勞由此成為中國人性格的底色,它對於社會的重要性,猶如空氣、陽光之於生命一樣不可或缺,似乎再也無須多加提及和論證了。

/ 二 /

勇敢的行為有壯烈的因素,經典中的記載和論述更多。上古時代,人類面臨自然界惡劣的生存環境,必須以大無畏的精神去創造適宜民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眾所周知的大禹治水,就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尚書·皋陶謨】中大禹追述起初『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人民在這種局面下根本生活不下去,於是他帶領廣大民眾隨山刊木,歷經患難,終於『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才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這次治理江河的壯舉,後來被孟子看作人類歷史上第一件可歌可泣的大事。西周時楚國在南方蠻荒之地的開發,也是困難重重。【春秋左氏傳】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欒武子稱,楚國自先代以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即駕着柴車穿着破衣,在莽莽叢林中披荊斬棘,從豺狼虎豹口中爭食,這不可謂不勇敢。而楚人同時還牢記『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箴言,則是既勤勞又勇敢,或者說勇敢中包含勤勞了。

戰爭中刀槍相對,必須具備勇敢精神。【尚書】中有【甘誓】【湯誓】等多篇討伐誓詞,【詩經】中有【無衣】【東山】等大量出征詩篇,從中似乎可以聽到咚咚的戰鼓聲,見到英武的戰士形象。【詩經·六月】寫道:『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於出征,以匡王國。』當國家遭遇侵伐時,戰士都充滿了英勇的氣概。【左傳】擅長敘事,有像秦晉崤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等大量戰爭場面的描寫,顯示了車戰時代將士們的驍勇善戰。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魯兩國在長勺交戰,曹劌論戰時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分明是對自古以來戰士英勇拼殺的經驗總結。閔公二年(前660年),狄人滅衛,衛國出嫁於外的許穆夫人臨危不懼,弔唁中為衛國提出聯齊抗狄的主張,衛人終於得齊桓公之助而復國於楚丘。許穆夫人是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巾幗不讓鬚眉的典型。

後來,孔子、孟子談到勇敢行為,特別強調行為主體的正義性。孔子認為士人要志於道,依仁行事,只有符合仁義標準,死而後已,才是值得稱讚的。他有如下名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在社會變革之際,這種為正義獻身的精神難能可貴,故孔子將其與仁、智並列為最高的德目:『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又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禮記·中庸】)孔孟眼中這種包含價值評判的『勇』,為後世的人們定了基調。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思想境界即與之相合。

除開面對自然環境和政治鬥爭的奮不顧身,在生產、科技領域勇於創新,在社會領域勇於變革,也是『勇敢』的題中應有之義。【尚書·盤庚】中說:『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因此,古人對在物質文明發展上勇於創造的人無不極力讚揚。秦漢之際的【世本】中有一個【作篇】,就是對若干古代發明者的集中表彰。社會領域中也是如此。周公制禮作樂,是周初社會制度方面的大變革,其中的宗法制度影響極其深遠,【】【】【】【】【春秋】中無不極力推崇。官制專書【周禮】一書晚出,便託名周公所作。過去有人認為儒家學說在社會領域偏於消極、因循守舊,看來並不盡然。正因為古人高度肯定發明創造、勇於變革,【周易】六十四卦中就設有革、鼎二卦,二卦的中心思想為革故鼎新,革卦【彖傳】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雜卦傳】解釋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禮記·大學】也引商湯【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語,希望君子日新其德,與時俱進。勇敢的行為,顯然不是僅僅局限於面對敵對勢力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之時。

/ 三 /

以上簡略考述可見,周公所言『所其無逸』、孔子所言『殺身成仁』中體現出來的勤勞、勇敢精神,是『周孔之教』的核心內容,在古代經傳中的分量極重。勤勞是創造財富的手段,又是普通人皆能具備的美德,雖看起來不大起眼,卻因持之以恆而能達到水滴石穿般的功效,故其意義與價值在於它的生成力和堅韌性;勇敢是為社會進步努力奮鬥甚至敢於獻身的行為,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長期磨礪的結果,往往在社會急需的時刻發揮出飛箭穿石般的突破性作用,故其意義與價值在於它的爆發力和創新性。二者的共同點,是表現方式上最具直觀性,而且都採取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充滿了陽剛之氣,易於結合,總是能為人們所同時具備。因此,『勤勞勇敢』被採用來概括中國人的性格特徵,也就順理成章了。

考述中不難發現,勤勞與勇敢原本是古代人民早已形成的品質,經典不過是盡力將其刻畫出來。然而在這些經典被大力宣揚後,它們得到社會的一致認同,成為民族文化的基因而代代相傳,從而形成全民族一脈相承的性格特徵。在眾多思想家的詮釋和傑出人物的指引下,往往在重大的歷史轉變時期給民族維繫和發展注入無限活力。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毛澤東同志指出:『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引導民眾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經過十多年的浴血奮戰,終於打敗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取得反抗法西斯主義的徹底勝利。而今,我們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擁有偉大夢想,更擁有為實現偉大夢想而吃苦耐勞、實幹苦幹的精神。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脊梁。』他的講話激情四射,鼓舞着中國人民在新階段迸發出他們的生成力和爆發力,展示他們的堅韌性和創新性,去完成民族復興的壯麗事業。這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對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最好禮讚。

(作者:周國林 系湖北省區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基地教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