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2|回復: 2

[医药临床] 〖名医名方〗·止汗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7-29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龙运光,男,主任医师,曾任黔东南自治州中医院副院长,黔东南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创建了全国首个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主编出版了〖中国侗族医药〗〖侗族药物方剂学〗〖侗族常用药物图鉴〗〖侗族吴定元小儿推拿经验〗〖草木春秋·考释〗,参与撰编了〖苗族药物彩色图集〗等民族医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100余篇。他擅长应用中医药、苗族侗族医药治疗疾病。

组成:煅牡蛎100克,海螵蛸100克,五味子100克,五倍子65克,吴茱萸35克,丁香16克,桑叶10克,川椒15克,生姜6克,麻黄根6克。

制法:上药碾末过筛,密封备用。

功能:滋阴暖肾,固表敛汗。

主治:自汗、盗汗。

用法:每次6~10克调醋或芝麻油外敷肚脐(神厥穴)和涌泉穴(双侧),每天1次,连用3~5天即止。

方解:煅牡蛎、海螵蛸收敛固涩,止汗固精;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五倍子敛汗止血,收湿敛津;吴茱萸散寒止痛,温肾止汗;丁香温中暖肾,疏郁降逆;桑叶甘以益血,寒以凉血,甘寒相合可调节阴虚寒热及内热出汗;川椒散寒燥湿,暖脾止汗;生姜调和营卫;麻黄根敛汗固表,主治自汗,盗汗。诸药配伍共收滋阴暖肾,固表敛汗的效果。

加减:严重病例可加服浮小麦10克,糯稻根10克;体弱气虚甚者,加黄芪20克,防风10克以益气固表止汗。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12克养阴敛汗。

按语:本方针对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体虚表弱而致的自汗,盗汗。

(责任编辑:高继明)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4-2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名医名方〗·止汗散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龙运光先生所创止汗散,融汇汉方与苗侗医药经验,组方严谨,内外兼治,于汗证治疗颇具特色。今从方药配伍、临证应用及理论渊源三端析之。

一、组方精要:敛固为本,温调为用
方以煅牡蛎、海螵蛸为君,取其咸涩之性,收敛浮越之津液,固护腠理。二者皆介类药物,中医素有"介属潜镇"之说,尤擅止汗固脱。五味子、五倍子为臣,酸涩收敛,兼益气生津,契合《内经》"散者收之"之旨。更佐以吴茱萸、丁香温肾暖中,解郁降逆,既助阳气固表,又防凉遏伤正;桑叶甘寒,清虚热而调营卫,与温药相配,寒温互制,阴阳并调。川椒、生姜辛温走表,调和营卫;麻黄根专走肌表,为历代止汗要药(如《本草纲目》载其"收阴汗")。全方外敷神阙、涌泉,借穴位吸收与药性渗透,使药力直达病所。

二、临证化裁:辨证为先,动态调方
原方针对阴阳两虚、腠理不固之汗证,然临床须辨虚实寒热:
1. 气虚甚者加黄芪、防风,取玉屏风散之意,益气固表;
2. 阴虚内热见舌红脉细数者,增麦冬养阴清火,仿生脉散法;
3. 重症汗脱辅以浮小麦、糯稻根,增强敛汗之力,此源于《本草备要》"浮小麦止虚汗盗汗"之验。
外敷之法尤宜小儿、体弱不耐内服者,然需注意皮肤敏感者应以醋调缓其刺激性。

三、理论溯源:民族医药与汉方融合
龙氏深研苗侗医药,此方可见民族用药智慧:
五倍子为西南民族常用敛疮止汗药,与汉方"五倍子煎汤治盗汗"(《圣惠方》)记载相合;
桑叶在侗医中称"血见清",其止汗功效与《本草经疏》"桑叶甘寒益阴,故能止汗"一脉相承;
外用穴位贴敷法则融合苗医"外治透皮"理论,与《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遥相呼应。

结语
止汗散以传统收敛药为基,佐以温通之品,外治与内治原理互通,体现"调阴阳、和营卫"的核心思想。然汗证成因复杂,临证需详辨心肾阴虚、湿热郁蒸等证型,不可一概而论。龙氏此方为民族医药现代化应用提供典范,其组方思路值得深入挖掘。

(按:本文解析基于公开方药资料,具体应用须遵医嘱。)
炎平 發表於 2025-4-4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龙运光止汗散之组方精要与民族医药特色》

龙氏止汗散乃黔东南名医龙运光融汉苗侗医药精华所创,其组方之妙,在于"外敷内应"之理法贯通。方中煅牡蛎、海螵蛸二味相须为用,取《本草纲目》"牡蛎涩精气,止盗汗"之说,更兼侗医"以介类固表"之经验,形成固涩之主力。五倍子与五味子配伍尤见巧思,前者敛汗止血,后者益气生津,暗合《内经》"散者收之"与"虚者补之"双轨并治之道。

吴茱萸、丁香之选颇具苗药特色。考《苗医本草》载:"山茱萸温肾如炉火",龙公减其燥烈之性,佐以丁香疏郁,既承《伤寒论》少阴病温阳之法,又避辛燥伤阴之弊。桑叶一味最见匠心,取其甘寒凉血之性,与川椒辛温形成寒温相制,正应《侗医方剂学》"热病用叶,寒病用根"之要诀。

外敷之法尤合侗医"脐为命蒂"理论。神阙穴属任脉要冲,涌泉为肾经井穴,以醋调敷既助药性渗透,又循《灵枢》"病在上取之下"之旨。观其加减法:浮小麦、糯稻根取谷类敛汗之效,黄芪、防风乃玉屏风遗意,麦冬之增又合温病学派护阴法度,可见其"持汉医之规矩,采苗侗之巧工"的学术特色。

此方深得民族医药"简、便、效"三昧,然运用时需明辨阴阳。龙公在《草木春秋·考释》中特别强调:"汗证虽属表卫不固,实由脏腑失调。苗家用药,外敷内应,犹如铜鼓传声,表里共振。"学者当于外治法中体会其内病外治之奥义,方不负此融贯三族医药智慧之良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