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9|回復: 2

[中药方剂] 〖名医名方〗·健脾清络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7-30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单兆伟,1940年生,江苏南通人,首届全国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早年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后又拜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习,长期从事脾胃病的证治研究,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主要论著有10余部。

组成: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赤芍10克,炒白芍15克,当归10克,炒薏苡仁15克,炒扁豆10克,炒山药10克,仙鹤草15克,石榴皮10克,炒黄芩10克,炒枳壳10克,生甘草5克。

功能:健脾化湿,清肠和络。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之脾虚湿热证,症见腹泻、腹痛、便脓血等症。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如属脾虚湿热证亦可化裁用之。

用法:每日一剂,分煎两次,取药液250毫升,分2 次口服。

方解:本方由参苓白术散合黄芩汤化裁而来。从用药看可分为:健脾理气类,如太子参、炒白术、炒薏苡仁、炒山药、炒扁豆、炒枳壳等;清肠和络类,如黄芩、赤芍、炒白芍、当归、仙鹤草、石榴皮等。此方特色用药为石榴皮,古谓『痢无止法』,石榴皮虽为涩肠止泻药物,但又有较强抗菌作用,可根据病症需求调整用量,起效甚佳。赤芍、炒白芍同用,既可活血清络,又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合当归行血活血,仿洁古芍药汤『行血则便脓自愈』之意。

加减运用:此方为一标本兼治之方,临证时需细辨虚实之多少,详查湿热之轻重,处方用药需随证化裁。疾病初起,湿热之象明显,而脾虚不著,可酌加清热祛湿之品,必要时去太子参、炒白术等品;便脓血症状显著者,可配合灌肠治疗,处方以白及30克、石菖蒲30克、生地榆30克,浓煎,每次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使药液直达病所,生肌愈疡,清肠止血;随着病情发展及治疗,脾虚之证渐显,此时注意顾护后天之本便尤为重要,需酌减清化之品,加大健脾力度。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顾护胃气,避免用药过于苦寒或过于温补,正如吴鞠通所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

流星 發表於 2025-4-11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医理阐微】单兆伟教授「健脾清络饮」方义探赜

单公此方,深得孟河医派「轻灵醇和」之旨,复参东垣脾胃学说,融通古今而成健脾清络之法。其组方之妙,尤在「清补相济、通涩并用」八字真诀,诚可谓深谙「脾喜燥恶湿,肠以通为补」之三昧。

一、法象天地,调衡中州
方中太子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五药相伍,暗合五行生克之理:参术培土制水,薏苡导湿下行,山药金土相生,扁豆醒脾化浊。更妙在诸药皆经炒制,既存药性之真,又得焦香入脾之效,此乃遵《内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之训。枳壳一味,取「欲降先升」之机,正如《医宗金鉴》所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二、通涩奇正,相反相成
石榴皮与仙鹤草之配,实具兵法奇正之变。石榴皮酸涩收敛,《本草备要》言其「治久痢下血」;仙鹤草苦涩性平,《百草镜》称其「散中寓收」。二者相须,既合「涩可去脱」之经旨,又避闭门留寇之弊。更佐黄芩、赤芍清肠凉血,当归、白芍和营止痛,四药同用,正应《丹溪心法》「血行则便脓自愈,气调则后重自除」之要诀。

三、衡平之道,允执厥中
单公加减法尤见功力:初病湿热盛时,减参术之补;久病脾虚显时,增健运之力。此暗合《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其灌肠外治之法,取「就近驱邪」之理,白及黏腻生肌,地榆凉血止血,菖蒲芳香透络,三味相合,正承《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奥义。

四、孟河遗韵,古今汇通
细究此方源流,可见三大脉络:其一承张泽生教授调理脾胃「重升降、顾润燥」之法;其二纳徐景藩教授「脾肠同治」之验;其三化裁古方,将《局方》参苓白术散之甘淡健脾,与《伤寒论》黄芩汤之苦甘化阴熔于一炉。尤值称道者,是单公对石榴皮现代药理研究的融会,体现「遵古而不泥古」的大家风范。

今人用此方,当谨记三点:一察舌苔厚薄以辨湿浊深浅,二观便血色泽以别热瘀轻重,三问腹痛性质以判气滞血瘀孰主。盖因「脾为后天之本」,用药贵在「如衡之平」,过犹不及皆失中和之道。单公此方,堪为现代脾胃病治疗「守正创新」之典范。

(本文方药运用请遵医嘱)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4-18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角析健脾清络饮之方道要义】

单兆伟先生此方,深得孟河医派"轻灵醇和"之旨,又融汇《内经》"脾主为卫"与《伤寒论》调和肝脾之奥义。方中暗合四象五行之理,诚可谓"致中和"之典范。今试从国学维度阐发其精微。

一、方药配伍合于"中和"之道
太子参、白术等健脾诸药属土德,主守中州;黄芩、赤芍等清肠药具金性,主肃降浊邪。土金相生,正应《尚书》"土爰稼穑,金曰从革"之训。尤妙在赤白芍同用,既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暗藏"刚柔相济"之机。当归活血如春木生发,薏苡仁利湿似流水不腐,四象运转之妙,尽在其中。

二、用药法度契于"时中"之智
石榴皮之用,最见匠心。《本草备要》言其"酸涩而温",单公取其涩而不滞,抗菌而不伤正,恰合孔子"执两用中"之教。更妙在随证加减之法:湿热盛则减参术,脾虚显则增健运,此非孟子所谓"权,然后知轻重"乎?灌肠外治法则体现"内外相济"的整体观,与《黄帝内经》"杂合以治"之论遥相呼应。

三、治疗理念本于"生生"之仁
全方始终贯穿着"持中央以运四旁"的治理智慧。脾土为后天之本,单公在清热同时不忘护脾,正合《易经》"厚德载物"之象。其注重胃气养护,避免苦寒伤阳或温补助火,恰是践行朱子"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喻,实为儒家"允执厥中"思想在医学中的妙用。

此方启示:良医用药如良相治国,必明阴阳消长之理,通刚柔相济之变。单公融汇孟河心法与经典要义,其组方之妙,非惟医术精湛,更是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国学智慧化入医道。学者当于方药之外,更体会其中"执中达变"的文化精髓,方能得见中医传承之真谛。

(本文解析谨供学术交流,具体应用请遵医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