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4|回復: 1

[医药临床] 小便失禁治验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8-6 1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小便失禁。

肾虚不固,阴阳两虚。

补肾固摄、滋阴益阳。

熟地24克,山芋12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金樱子15克,芡实15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5克,合欢皮15克,石菖蒲15克,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桑螵蛸1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尿有感觉,但不能控制,腰膝酸困好转。患者颇为欣喜,第一次服药后感觉有尿意,信心备增。进一步追问病史,唯觉小腹肛门下坠明显,全身乏力,动则为甚,舌脉同前。考虑本症不仅肾气不足,脾肺之气亦虚弱,故治疗除补肾固摄外,更加益肺健脾。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黄精15克,白术20克,山芋12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金樱子10克,芡实15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5克,益智仁15克,石菖蒲15克,乌药10克,桑螵蛸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身体无任何不适,小便基本正常,间有尿后余沥不净。患者以家中多事,煎药不便。嘱其以补中益气丸善后,早晚各服1丸。随访至今,情况良好,多年痼疾,竟获痊愈。

诸病源候论·小便不禁候〗曰:『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初诊时用六味地黄丸合二仙汤补肾固摄,阴阳并调,水陆二仙丹合缩泉丸固涩缩尿。但小便的排泄,除了肾的气化外,尚须依赖肺的通调和脾转输。肺主气,能通调水道,下输于膀胱,肺虚治节失司,则膀胱不约;脾主运化,职司转输水液,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水液无制而自遗;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寒,不能温化水液而尿自遗。因此小便不禁与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肾的功能活动均密切相关,三脏功能衰退,失于固摄,不能约束膀胱与尿道,则小便失禁。故〖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中曰:『夫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气化耳。』『小便不禁,虽膀胱见症,实肝与督脉三焦气化之病也。』并强调『治水必先治气,治肾必先治肺』的论点。〖金匮翼·小便不禁〗也说:『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所以本证治疗二诊转为肺、脾、肾三脏同治,彼此兼顾,收效较捷。其次本证重用固涩缩尿方药,标本兼顾。缩泉丸温肾祛寒、缩尿止遗;水陆二仙丹补肾涩精、固摄小便;桑螵蛸温补肾阳、固脬止遗;补骨脂补肾助阳、涩遗止泻;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医碥·卷三杂症〗称:『老人尿不节,山茱萸一味最妙。』至于方中用白芍,合炙甘草为芍药甘草汤,尚能解痉,可调整恢复膀胱括约肌之功能。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4-1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小便失禁证治发微——从三焦气化论治遗溺》

小便失禁一症,古称"遗溺",其病机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本乎肾气虚冷。然细究临床,实系三焦气化失司之候。本案治疗过程,恰体现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之精髓。

初诊着眼于下焦,以六味地黄丸合二仙汤为底方,暗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熟地、山茱萸、山药三补配伍茯苓三泻,补而不滞;更佐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正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之训。水陆二仙丹(金樱子、芡实)与缩泉丸(益智仁、乌药、山药)同用,既固下元又助气化,故初服即效。然患者小腹下坠、动则乏力之症未除,显系中上二焦气陷之候。

二诊转从肺脾肾三脏同治,尤重补中益气。生黄芪、党参、白术并用,取李东垣补中益气法;黄精润肺健脾,与山药相伍,暗含"培土生金"之机。更妙在保留温肾固涩诸品的同时,加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既防温燥伤阴,又助收敛固摄。此正应《类证治裁》"治水必先治气"之论,通过补益脾肺之气以助下焦气化,较之单纯温肾更胜一筹。

本案启示有三:其一,遗溺虽以下焦不固为主证,然不可忽视中上二焦。《灵枢·口问》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本案二诊加用大剂补中益气药后效显,即是明证。其二,固涩法当分层次:桑螵蛸、益智仁偏温涩,宜于肾阳不足;金樱子、芡实偏收涩,适于精关不固;而山茱萸兼具补敛之功,尤宜老年肾亏,故《医碥》独赞其功。其三,三焦气化贵在协调,最终以补中益气丸善后,正是通过升提中气以助下焦固摄,此即"下病上取"之妙用。

要之,治遗溺当明三焦相资之理: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为水液枢机,主转输运化;肾为水之下源,主蒸腾气化。三脏协同,方能维持水液代谢之常。本案由单治下焦到三焦并调,由单纯固涩到补气固涩兼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微,堪为临床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