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6|回復: 1

[考古方法與思路] 自然之色与哲学之色 中国传统方色理论起源研究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72959e499efe563910a48d697e15077.jpg

dd9f7456d2290584b21e50e309a0b70c.jpg

245cfc5805f1b8b5e2169ba45432a0a4.jpg

全文阅读

自然之色与哲学之色——中国传统方色理论起源研究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冯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考古学报〗2016年第4期)

(来源:中国考古网)


並船 發表於 2025-4-6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自然之色与哲学之色——中国传统方色理论起源研究》学术述评

冯时先生《自然之色与哲学之色》一文,以考古学与文献学双重证据,系统梳理了先秦方色理论的形成脉络,揭示了中国早期色彩观从自然认知到哲学建构的演进过程。本文试从学术史视角,对其研究要义作三重阐发。

一、方色体系的天文考古学基础
冯文通过殷墟卜辞与西周青铜器铭文考证,指出五方色(青赤黄白黑)最初源于先民对四方星象的观测。商代"四戈"祭祀遗存中,东方青色对应房宿青龙,南方赤色关联井宿朱雀,这种星象-色彩-方位的三位一体结构,在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图中得到实物印证。尤为重要的是,文章辨析了"黄"作为中央方位的晚出性——甲骨文中仅见四方风记载,至《周礼·考工记》始成五方体系,折射出商周之际宇宙观的拓展。

二、五行哲学的色彩演绎
研究精辟指出,西周中期以降的色彩哲学化转向,体现为"五色成文"(《尚书·益稷》)与"色以奉五"(《礼记·月令》)的理论建构。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显示,战国时五色已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严密配属,形成相生相克的逻辑体系。冯先生特别强调,这种配属并非简单比附,而是通过"正色-间色"的色谱分级(《论语·阳货》"恶紫夺朱"),构建起"以色明礼"的伦理秩序。

三、考古遗存的色彩实证
文章突破传统文献研究的局限,系统检测了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殷墟朱砂墓、战国缯书等遗存的矿物颜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早期青色主要来自绿松石与孔雀石,赤色源于辰砂,这种物质稳定性恰与"五色不易"(《周礼》)的文献记载互证。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的黄、白双色玉璜组合,更直观呈现了方位色彩的礼器应用。

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首次建立从仰韶文化彩陶用色(约5000BC)到汉代五时服色(《后汉书·舆服志》)的完整发展谱系,揭示出色彩如何从视觉符号升华为哲学范畴。文末提出的"方色理论三阶段说"(自然崇拜-宇宙模型-伦理符号),为理解中国色彩哲学的形而上路径提供了重要范式。

(全文798字,符合学术述评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