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视角下的国家起源研究述要】
近二十载,中国学界于国家起源之探究,承乾继坤,融贯中西,既赓续古史辨派之实证精神,复汲考古新获之养分,蔚为大观。笔者观常怀颖先生《述评》一文,其梳理脉络精当,今试以国学维度补益之。
一、经史互证之新诠 昔王国维倡"二重证据法",今学者更以甲骨金文佐证《尚书》《礼记》所载"协和万邦""天下为共"等观念,揭示夏商之际"家国同构"之制。如对陶寺遗址圭表测日遗迹之考释,正与《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相契,彰显王权与天象观测之关联,此即《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之实证。
二、礼制文明的考古呈现 良渚、石峁等遗址所见玉礼器体系与宫城布局,恰合《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之说。考古所见"重器唯葬"现象,印证《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治理逻辑。此间研究尤重"器以藏礼"(《礼记·乐记》)的物质文化阐释,使三代礼制研究突破文献窠臼。
三、道统与政统之辨 当代学者重新审视《孟子·万章》"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之论,结合龙山时代聚落层级化研究,提出"禅让制"或为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的治理模式。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与考古发现的早期权力更迭痕迹互为表里,凸显先秦儒家"天下为公"理想的历史根基。
四、未来研究之展望 建议加强金文族徽与《世本·氏姓篇》的谱系对照,深化《禹贡》九州与考古学文化区的空间叠合研究。当以《大学》"物有本末"之训,平衡物质遗存与精神建构之关系,方得国家起源之全貌。
要之,今日国家起源研究,实乃传统考据学与现代考古学的和鸣。学者当效太史公"究天人之际"的胸怀,使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遗文共证中华文明之本源。(计4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