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8|回復: 2

[城建考古] 村落和社会进化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8-1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4ed0f5393c58500879b5789f5314d94.jpg

——————————————————————————————————
34b5461a95e09b4cc247efc55385a9a4.jpg

29c7756863f84fe9d497d152e017745d.jpg

全文阅读

村落和社会进化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张良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2期)


天『子』 發表於 2025-4-4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村落共同体在中国社会演进中的文化基质作用

拜读张良仁先生《村落与社会进化》一文,深以为然。村落作为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实乃理解中国社会演进的关键锁钥。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国学视角补充三点见解。

一、村落乃礼乐文明之渊薮
《周礼》所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基层建制,在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中已见雏形。陕西半坡遗址呈现的向心式布局,恰与《礼记》"合族以食,序以昭穆"的礼制精神暗合。这种以血缘为纽带、以祭祀为中心的空间结构,奠定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甲骨文中"邑"字作"⻊口"形,正揭示城墙(口)与人群聚集(⻊)的共生关系,村落实为最初的政治共同体。

二、农耕伦理塑造社会范式
《诗经·豳风·七月》完整记录了村落社会的岁时秩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演化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伦理规范。江苏绰墩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水稻田灌溉系统,印证了《孟子》"井地不均"所反映的协作农耕传统。这种基于土地依附的生存智慧,孕育出"修齐治平"的递进式社会理想,使村落成为道德教化的原生场域。

三、现代转型中的文化张力
《周易·系辞》云"穷则变,变则通",今日村落面临的空心化困境,实为千年未有之变局。然观安徽徽州古村落之保护实践,可见祠堂书院等礼制建筑的重修,非徒为怀旧,实乃通过空间叙事重构集体记忆。王阳明《南赣乡约》所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自治传统,对当代社区治理仍具启示意义。

村落之于中国,犹细胞之于机体。其兴衰不仅关乎建筑实存,更系文明传承之脉。张先生文中提及的考古材料,恰与典籍记载形成"二重证据",揭示出物质遗存与精神传统的互文关系。在社会进化的大潮中,村落所承载的"耕读传家"价值,仍是我们应对现代性挑战的重要文化资源。
许佬 發表於 2025-4-17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村落共同体与社会演进之辩证关系

村落者,人类聚落之始基也。自神农氏教民稼穑,黄帝划野分州,村落之制渐成。考古所见,仰韶文化之半坡遗址,已显村落雏形,房舍环列,窖穴居中,氏族共居之制粲然可见。此乃中华文明之根脉所在,亦社会进化之原始细胞。

《周礼》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村落实为礼制教化之基本单位。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村落经济形态之演变,直接关乎社会结构之嬗变。三代之时,井田制下"八家共井"的共同体生活,培育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伦理传统。此种以血缘为纽带的村落结构,实为华夏文明特有的人文基质。

秦汉以降,村落形态随郡县制完善而进化。里亭之设,使村落兼具行政单元功能;唐宋时期,科举制促使村落士绅阶层崛起,形成"皇权不下县"的自治传统。陆象山于《象山语录》中言:"乡党邻里,相保相爱,相救相赒",道出村落作为伦理共同体的本质。这种基于地缘的有机团结,实为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之奥秘。

然近代以降,工业文明冲击下,村落面临解体危机。梁漱溟先生曾痛陈"乡土中国"之颓败,谓其"如秋风扫落叶"。今日观之,村落消亡非进化必然,实为现代性之异化使然。《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村落之存续,关乎文明多样性之保持。当代新农村建设,当取法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而非简单城市化。

考古学家张良仁先生所论极是。村落非静止之化石,实为动态之文化载体。其演进轨迹,暗合《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次第。吾辈当以辩证眼光视之:既见其作为文明基因库之价值,亦明其随时代进化之必然。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方为对待传统村落之正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