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1|回復: 1

[技藝考古] 中原地区早期冶铁问题分析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06ee95c5c9371171d5e61856cacba2b.jpg

——————————————————————————
a6a7af95738cc046cb6124c0a9407409.jpg

5a224b2d7808e2b0eb031e45f87ca46a.jpg

全文阅读

中原地区早期冶铁问题分析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张国硕汤洁娟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7年第2期)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原早期冶铁技术发展蠡测》

中原冶铁之始,当溯至西周晚期。考古所见三门峡虢国墓地之玉柄铁剑,实为块炼铁与陨铁并用之实证。此物以陨铁为刃、人工锻铁为柄,恰呈"金石过渡"之关键节点,诚如《考工记》"金有六齐"之说,暗合早期冶铁技术探索轨迹。

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冶铁显分南北二系:晋南流行"白口铸铁"范铸法,郑韩故城则多见"退火脱碳"工艺。此差异非唯技术选择之殊,实系矿源禀赋使然。《管子·地数篇》载"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今考登封阳城冶铁遗址,其矿脉含磷量高,适制韧性铸铁,足证先民已谙矿物鉴别之术。

尤可注意者,战国铁器铭文多见"梁""阳"等督造标识,与《礼记·月令》"命工师效功"制度相表里。新郑出土V形铧冠,其叠铸范线精度达0.2毫米,较之《墨子·备穴》所载"铁锁长三丈"的军工标准,足见当时已形成完整的质量管控体系。

然中原冶铁非孤立发展,周原遗址出土的坩埚残片显示,其渗碳工艺与中亚"固体还原法"存在技术关联。此恰印证《穆天子传》西巡记载,暗示早期冶金交流可能经由"玉石之路"实现。要之,中原冶铁技术之勃兴,实乃本土创新与域外启示交融之果,为理解先秦手工业文明提供关键锁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