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4|回復: 1

[技藝考古] 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7b6300358e01d9b2676b5d3b643ec41.jpg

————————————————————————————————————————
0ca3a703ba42259e4ef1af5a5befcb2b.jpg

855c8643f17a2f474a6d4b32cb8bd424.jpg


全文阅读

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和分析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赵志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汪景辉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农业考古〗2016年第1期 )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双墩一号汉墓植物遗存研究的考古学意义》

双墩一号汉墓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成果,为汉代丧葬制度与农业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据赵志军、汪景辉先生的研究,该墓所出炭化谷物、果核等遗存,不仅反映了西汉时期江淮地区的作物结构,更揭示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在物质层面的具体实践。

从鉴定结果看,粟、黍等旱作作物的存在,印证了《氾胜之书》所载北方农作体系向南传播的史实;而枣、梅等果实的发现,则与《礼记·祭义》"羞芝栭"的祭祀礼制相呼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作物呈现明显的非本地特征,暗示了汉代贵族墓葬中"四方之食"的供奉传统,此与《周礼·天官》"馈食之笾"的记载可互为参证。

在方法论层面,该研究通过浮选法与显微形态学相结合的技术路径,为考古植物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其对炭化痕迹与植硅体的分析,既遵循了"格物致知"的传统考据精神,又体现了现代科技考古的精确性。

此项研究不仅补正了文献记载的疏漏,更通过物质遗存重构了汉代丧葬礼仪中的"饮食象征系统",其学术价值当置于秦汉物质文化史与农业技术传播史的双重维度中审视。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探讨作物产源与贸易网络问题。

(全文4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