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72|回復: 6

[幼儿园国学教育] 『家有塾』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初探

  [複製鏈接]
听松客 發表於 2017-8-11 00: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们展开中国教育史来一看,便知私塾的过去,的确有很悠久而灿烂的历吏,自周秦直至明清二千多年中问,私塾皆有不断的活动..
历代大儒,没有一个不是私塾出身,同时没有一个不曾当过塾师。我敢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繁衍,私塾要算是中国文化的播种者。这并不是为私塾夸张其辞,实际上他们名垂史册,谁也不容否认。
一一吴寄萍:〖改良私塾〗
15070643dfe481fd341bae0f8a399788.jpg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是记载最早的以『塾"指称教育机构的文献。据裘锡圭考证,『塾』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在殷墟出土的卜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塾。塾在卜辞中作『孰",为上下结构而非左右结构。裘锡圭认为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门塾之制,商代就已经存在。〖尔雅·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说文解字〗:『塾,门侧堂也。从土,孰声。』

e65175f316f60fecf6c854c04ee3257f.jpg
   古人命名很有讲究,为什么谓门侧之堂曰『塾"?〖三辅黄图·杂录〗云:『塾,门外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己要禀事,塾之熟也,是然本以熟思得名。』清顾震福(隶经杂箸〗甲编卷下也解释说:『臣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就是说,『塾"字兼取了『熟"字的音和义。臣子们为了在君王面前灵活应对,事先要想好说什么,如何说,问下来又如何答,以免出差错。到了宫廷,臣子利用在间堂等候的时间将自己要禀报的事项再默默熟悉一遍。
由此可见,』塾『的本义重心不在教育,而在于房屋建筑,指门侧之堂。在古代门侧之堂,一是用来吃饭的地方,二是出入应对之所。〖仪礼·士冠礼〗云:』具撰于西塾。』由长者在此交代人们一天行为的注意事项。这种告诫逐渐演化为一种教育行为,『塾』到后来引申成为教育场所。
8fa115846b88e26abc38e8be27a0ef89.jpg

根据〖学记〗的原意,『序"『庠"『塾"都是依地方行政区划级别的大小而设的教育机构,只有『学』才是中央教育机构。党和术(遂)都是地方行政组织。郑玄注曰:『〖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家』不同于党和乡,不像是地方组织的名字。该怎么解释?郑玄并未纠缠于此,转而注『塾",说:『古者仕焉而巳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还说:『塾音熟,一音育。"郑玄虽然只讲『塾"而不言『家",但提供了『塾"的另一个读音,而这个读音直指『教育",说明『塾』因引申为教育机构,连读音都发生了变化。可见字义的变化会带来字音的改变。正式家有塾之说,使『塾』后来真正成为私家基础教育机构代称。
遊客  發表於 2018-9-30 07:23
家有塾,这不就是国学家教吗?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9:41
中国教育史来,便知私塾的过去,的确有很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6 09:45
中国教育史来,便知私塾的过去,的确有很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勤恳 發表於 2020-8-8 09: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中国教育业真的是深远发达
孤鸿 發表於 2025-4-6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家有塾"制度考源与周代教育空间建构》

"家有塾"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原始形态,其演变轨迹深刻反映了华夏文明"由家及国"的教育理念。考诸文献,"塾"字本义确如裘锡圭先生所考,源于商代门塾之制。《仪礼·士冠礼》"具馔于西塾"的记载,揭示出塾最初兼具餐饮、集会、训诫的复合功能。这种门侧之堂的空间特性,恰为后世教育场所的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郑玄注《学记》所谓"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道出了周代塾师制度的精髓。致仕官员将王官之学带入民间,在门塾开展教化,形成"官学下移"的特殊现象。《周礼·地官》载"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可见周代教育实行乡党与家族的双轨体制。所谓"家有塾",实指贵族家室的门塾空间转化为教育场所,非谓每户皆设塾。清代学者黄以周《礼书通故》考证:"大夫士家门侧皆有塾,庶人则合族设塾于里门。"

这种教育空间建构体现着周代的层级秩序。《白虎通义》释"塾"为"熟",不仅取"熟思"之义,更暗含"熟习礼制"的深意。门塾作为由外入内的过渡空间,恰似教育作为"化民成俗"的中介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学记》将塾、庠、序、学构成四级体系,其中"家塾"承担着"离经辨志"的启蒙功能,与"党庠"之"敬业乐群"、"术序"之"博习亲师"形成递进关系。

考古发现印证了文献记载。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建筑遗址中,门道两侧对称分布的厢房,正是《尔雅》所谓"门侧之堂"的实物遗存。这种前堂后室的建筑格局,使门塾自然成为开展"早谕教"(《大戴礼记·保傅》)的理想场所。至春秋时期,随着"学在四夷"局面的形成,原属贵族家塾的教育功能逐渐向民间扩散,为后世私塾的兴起埋下伏笔。

要之,"家有塾"制度折射出周代"家国同构"的政治智慧。从建筑空间到教育场所的转化,既是物质功能的延伸,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这种将日常生活空间升华为教化空间的做法,正是中华教育文明最独特的基因所在。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1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六日午時| 2025/4/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