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3|回復: 1

[考古發現] 庙底沟文化与璧的起源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67a951d0e58b0579b967c6f5e267440.jpg

———————————————————————————————————
8c9dcf0d6ff2ecc90cd2870dc662d040.jpg

cdd2fb1fc9ca8aa91bc4807c11eaa79e.jpg


全文阅读

庙底沟文化与璧的起源
(作者单位:王炜林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5 年第6 期)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4-14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庙底沟文化玉璧的礼器化进程与华夏宇宙观的初步形成

关于庙底沟文化与玉璧起源的探讨,实则是触及华夏文明核心价值形成的关键命题。王炜林先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线索,若从礼制文明发展的深层脉络加以审视,或许能获得更丰富的认识。

从考古类型学角度观察,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出土的环形玉器已呈现规范化趋势。陕西华县泉护村、河南灵宝西坡等遗址发现的玉璧,其孔径与器身比例趋于固定,制作工艺明显超越实用需求。这种标准化生产暗示着"器以藏礼"的礼制思维已然萌芽。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玉璧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且常与陶礼器组合出现,表明其社会功能已从装饰品向身份标识物转化。

在形制演变方面,庙底沟玉璧呈现出从厚重型向扁平化发展的清晰轨迹。早期制品保留有生产工具的厚重特征,而晚期标本则逐渐形成"肉倍好"的经典比例(《尔雅·释器》)。这种形制演变并非单纯的审美进化,而是对"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物质呈现。玉璧的圆形轮廓与中孔结构,很可能象征着"天道圆,地道方"的早期宇宙认知,为后世"以玉事天"的祭祀传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文化传播维度看,庙底沟玉璧技术的扩散与彩陶纹饰的传播范围高度重合。庙底沟类型彩陶中频繁出现的旋涡纹、同心圆纹,与玉璧的圆形结构形成视觉符号的互文关系。这种纹饰与器形的共生现象,暗示着某种统一的宗教观念正在黄河中游地区广泛传播。考古材料显示,此类玉璧的制作技术沿汾河谷地向北传播,在陶寺文化中发展为更成熟的礼器系统,最终被二里头文化所继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庙底沟玉璧的"中孔"结构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周礼·考工记》载"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这种对孔径的严格规定,在庙底沟玉璧中已见端倪。从认知考古学视角看,这种刻意营造的"虚空"中心,或许代表着早期人类对"天地相通"通道的想象,为后来"璧琮通天"的礼制观念提供了原型。

庙底沟玉璧的礼器化进程,折射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复杂化现象。当玉器突破实用功能而承载意识形态时,标志着权力结构正在从平等社会向等级制度转型。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更反映了先民宇宙观、权力观的深刻变革,为三代礼乐文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