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版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调整的学理思考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篇目,此乃传承中华文脉之重要举措。笔者以为,此举具有三重文化深意:
其一,遵循"蒙以养正"教育传统。《周易》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童蒙求我"之际,通过《论语》"学而时习"的为学之道,《孟子》"浩然之气"的人格修养,最能培养其文化根基。王阳明《训蒙大意》强调"歌诗习礼"的教化功能,正与此相合。
其二,构建"文质彬彬"的课程体系。新增篇目涵盖《诗经》"兴观群怨"的审美维度,唐宋八大家"文以载道"的思想精髓,以及《古文观止》选篇的章法典范。如韩愈《师说》阐发师道传承,范仲淹《岳阳楼记》展现士人襟怀,皆可达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教学目标。
其三,践行"温故知新"的学习之道。教材精选《史记》人物列传培养历史思维,增录《楚辞》篇章拓展想象空间。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思考,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生命情调,均能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实现"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认知飞跃。
建议教学实践中注意三点:一要把握"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学记》"不陵节而施"的要求分阶段落实;二要强化"讽诵涵泳"方法,继承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传统;三要建立"以文化人"的评价体系,避免陷入机械背诵的窠臼。
古诗文教学当如孔子所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使学生在语言建构中完成文化认同,方不负教材修订之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