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身後七百餘年來,儘管對他的評論褒貶不一,但作為中國藝術史上一位獨樹一幟的人物,這是沒有異議的。 趙孟頫 如果我們梳理評價趙孟頫的這些人的言論可以發現,年輕氣盛的時候,往往因他的宋宗室身份仕元而對他的藝術成就大加貶謫,而到了晚年,卻因真正認識到趙孟頫的價值所在而推翻年輕時的狂狷言論,這些人中,傅山是一個,明代的董其昌也是一個。 董其昌是明代至今影響深遠的書畫大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不僅僅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非凡,而在他的一些理論評述中,大多是站在藝術哲學的審美高度來評價古今書畫藝術的,因而從董其昌開始,『書卷氣』開始成為中國書畫界文人的至高追求。 董其昌書法 董其昌評價趙孟頫也是很有意思的,在年輕的時候,董其昌將自己和趙孟頫做了一番仔細的對比:趙書因熟而生俗,董書因生而生秀。 如果以一種單純的佈局章法來看趙孟頫書法與董其昌書法的對比,董其昌的這種評論是非常到位的,圓熟流暢、字、行緊湊、且墨色變化不是很豐富,這是趙孟頫書法最直觀的印象,因此有人將趙孟頫的書法比作是艷麗的牡丹,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再看董其昌的字,墨色稍淡,纖弱而不柔媚,章法佈局空曠疏朗,確實有一種幽蘭的感覺。 趙孟頫手札 然而,這只是趙孟頫的字給人表面留有的印象,如果從細微處再看趙孟頫我們也不難發現,趙字艷麗外表隱藏的也是文人洞達的骨力,趙孟頫自己也說窮一生之力精研二王,承接的是二王筆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為什麼董其昌在晚年心氣平和的時候再看趙孟頫,認為趙孟頫的書法史承接晉人風骨的,這和年輕時狂狷的說趙字『俗』,是一種強烈的反差。狂放不羈的傅山先生為什麼在晚年的時候感慨趙孟頫『足異』,這是傅山對趙孟頫書法由衷的佩服。 評價一個人的作品時,如果單純以時人的眼光來評價的話,評價的結果難免是偏頗的。客觀的評價一個人的作品有着怎樣的風格,也應回溯到作品當時產生的年代這個大的背景中,結合個人的境遇、思想,才不辜負藝術評論這幾個字,評價書法作品的優劣也是如此。 趙孟頫書法 看待趙孟頫的作品,也須先從了解趙孟頫的生世開始。 趙孟頫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南宋末生於湖州。史書稱其自幼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十四歲因其家世代為官亦入補官爵,並通過了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任真州司戶參軍。宋亡後居家,更致力於學問。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於江南的宋代遺臣,將趙孟頫引見元世祖。世祖見趙孟頫才氣豪邁,神采煥發,如神仙中人,大喜,使坐於右丞葉李之上。當時朝廷方設立尚書省,命趙孟頫起草詔書,頒佈天下。世祖看了詔書後稱讚道:『說出了朕心中所要說的話。』朝廷召集百官於刑部,商討制定刑法。大家認為凡貪贓滿至元寶鈔二百貫者,論死罪。趙孟頫則認為太重,因為鈔法創立後的幾十年內,已大幅度貶值,以貶值之鈔來決定人之生死,不足採取。有人見他年少,又是來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國情,指責他反對以至元鈔來定罪,是想阻礙至元寶鈔的流行。趙孟頫頁理直氣壯地反駁,指出:『刑法是關係到人命的生死,必須分別輕重。趙孟頫奉詔參與商議,不敢不言。你不講道理,企圖以勢壓人,這是不行的!』這人啞口無言。世祖打算重用趙孟頫,但遭到一些人的阻止。 趙孟頫楷書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升趙孟頫為集賢直學士。之後趙孟頫官運亨通,但據史書記載,趙孟頫為宦期間,秉公直言,為官清廉,也深得元世祖賞識。 元世祖有意讓趙孟頫參與中書省政事,趙孟頫堅持不肯。他預料,久在君王身邊,必受人嫉妒,故極力請求到外地任職。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當地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役,因不勝艱苦而逃走。其父誣告是同服勞役的人將掀兒殺害了。趙孟頫懷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決。過了一月,掀兒自己回歸鹽場。郡中人都稱讚趙孟頫料事如神。僉廉訪司事韋哈刺哈孫,性情暴虐,因趙孟頫不順他的意,藉口中傷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實錄】,召趙孟頫還京,這才無事。其後,調趙孟頫為汾州知州,還未成行,又令他書寫金字【藏經】。大德三年 (1299年),又任命為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後調任泰州尹。至大三年(1310年),召趙孟頫回京師,授翰林侍讀學士,命與其他學士共同撰寫祀南郊祝文。在擬定殿名的問題上,與其他人意見不合,告假還鄉。仁宗在東宮時,就聞知趙孟頫之名,即位後召他任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趙孟頫小楷 延祐元年(1314年),改任翰林侍講學士,後又任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元仁宗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與侍臣談論文學之士時,把趙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蘇子瞻,稱讚他品行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又精通佛學及老莊之學,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樂意的人想離間仁宗與趙孟頫的親密關係,仁宗不加理會。既而又有人上書,奏請朝廷不能讓趙孟頫參與編修國史。仁宗說:『趙子昂是世祖皇帝選拔的重臣,朕特加優待,讓他在館閣從事著述,傳之後世,你們還羅嗦些什麼?』賜趙孟頫鈔五百錠,叮囑侍臣:『中書總說國用不足,這筆賞金他們必不肯付與,可從普慶寺庫存中支給。』趙孟頫曾數月不至宮中,仁宗問左右,都說趙孟頫年老畏寒。仁宗令御府賜與貂鼠皮裘。 趙孟頫書法 趙孟頫原是因程鉅夫的舉薦而以兵部郎中起家的。後來鉅夫任翰林學士承旨時辭官歸家,朝廷以趙孟頫代之。趙孟頫就任後,先去拜謁鉅夫,然後再入翰林院視事,當時傳為士大夫的佳話。延祐六年(1319年),獲准南歸。仁宗又遣使催他回朝,因病未能成行。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遣使到趙孟頫家中,命他書寫【孝經】。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病卒,年六十九歲。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如此看來,後人之所以貶謫趙孟頫的書畫藝術,就是因為他是宋室帝裔,為蒙元朝廷效力之故,故損其『媚骨』,如果我們撇開他是趙宋之後,以他為官期間的所作所為,還能批評說趙孟頫的人品不行嗎? 趙孟頫書法 顯然不能。宋亡後,在蒙元時代,趙孟頫以其獨特的地位和超人的才氣,繼承着傳統的漢家文明,而縱觀整個中國藝術史,像趙孟頫這樣詩書畫印、音律等都為一代宗匠的人物,也算是空前絕後了。 趙孟頫長卷【後赤壁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