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相关』一语,首见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1961年于〖广东中医〗第4期发表的〖研究整理中医学遗产〗一文。文中指出:『以研究五行学说为例,我们可以定两种题目:①五脏相关学说;②五行学说的局限性。』邓铁涛认为选择前者较好,可以把中医学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合理解释神经与五行在机体内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1988年邓铁涛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一文。他认为,我们应弘扬中医五行科学内核,舍弃五行循环机械模式,解决中医五行名实不符、内容与形式不统一的矛盾。该文还回答了什么是『五脏相关』,即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组织器官,分别组成5个脏腑系统,在本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之间、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着多维联系,简言之——『五脏相关』。
下面,笔者基于邓铁涛的『五脏相关』学说,对四肢疾病进行分析。
肝
肝主筋,司关节运动 筋膜是连接关节、肌肉的组织。肝藏血,血濡之,筋的活动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能耐受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若肝血亏虚,血不养筋,则会出现动作迟缓,运动不灵,动则易疲劳,四肢抽搐,肌肉瞤动、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的表现。
爪为筋之余 若肝血不足,则可见指(趾)甲萎软而薄、枯槁,甚则变形、脆裂。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①气行则血行条畅而不瘀滞,若肝气郁结,则产生瘀血(具体见『心』);②气行则津行,若肝失疏泄则津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具体见『脾』)。
脾
脾主肌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才能发达丰满。若脾失健运,则会出现四肢消瘦、萎软无力,甚则萎废不用(即痿证,故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
脾主四肢 四肢正常的生理活动也需要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濡养。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则可见四肢倦怠乏力,甚至萎弱不用。
脾主运化水液 脾气具有吸收、转输水液及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而居于下,脾居中焦,为水之中流砥柱,其运化水液功能失调必然会导致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①脾虚生痰,则致病变化多端:若停留于四肢经络,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若停于四肢局部,可见肿胀、结块等;②脾虚生饮,饮溢四肢则为溢饮,可见四肢困重疼痛,肢体浮肿等症。
肾
肾主骨、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 若肾精不足,骨髓生化乏源,则老年人可见骨质疏松脆弱、易骨折、四肢软弱无力;小儿出现行迟、手足软、肌肉软等五迟五软症状。
肾主水 肾为『水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若功能失常,则津液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可引起肢体水肿(具体见『脾』)。
肺
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皮毛 肺气助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有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若寒客于肌表,则会出现恶寒发热、周身疼痛等症。
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 肺气将水谷精微、津液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肌肤皮毛,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若肺气宣降失司,则可见四肢肌肤粗糙、干裂、脱屑,皮毛枯槁等症。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若肺气壅塞则心的血脉运行不畅,产生瘀血(具体见『心』)。
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 肺失宣降,可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湿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具体见『脾』)。
心
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故四肢正常活动有赖于心主生血、行血的功能。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3个条件有关: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若出现异常,则血液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①血的质量问题,即血的濡养功能下降,四肢不能发挥正常功能;②血的黏稠度问题,即血液运行迟滞,产生瘀血,出现四肢肿胀、青紫、疼痛、下肢静脉曲张等表现。
心主神明,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四肢的正常功能活动有赖于心的主宰。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领各个脏腑的生命活动 上述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发挥全赖于心的统摄。
综上所述,四肢疾病与五脏均有关联,但由于五脏所主五体的不同,其表现可能不尽相同。『五脏相关』学说认为,五脏是一个整体,一脏病变会影响它脏,故各种表现可能会相互掺杂,一种表现也可能由于多个脏腑共同导致。因此,要从五脏整体看待疾病,但也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主要病变脏腑,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则其他脏腑的病变或可不治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