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7|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子女的爱无条件吗? 北京女子携女跳楼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9-17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月9日下午,北京左安门内左安浦园内,一位女子因为离婚纠纷带着女儿跳楼。

据说女子丈夫出轨,已三个月未归家,万般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这种决绝的方式。鱼死网破的报复,看似在惩罚对方,实则在惩罚自己。

最让人揪心的,是身边的孩子。

那个一个劲的哭喊着说“妈妈,我不要,妈妈,我不想死”的孩子。

女子让孩子先跳,连路过的人都不可思议,这是亲妈吗?更有网友在网上炮轰,跳就跳,别拉着孩子。

而孩子呢?作为当事人,她没有愤怒,没有反抗,没有逃跑,而是紧紧地抱着站在空调外挂机边缘的妈妈,试图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把妈妈拉到安全地带。

一句“妈妈,别拽我,我自己跳”的背后,是孩子无数次与恐惧的斗争。孩子害怕死亡,更害怕失去妈妈。

为了不让妈妈伤心,她一直在积攒往下跳的勇气,“我自己跳”,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妈妈的安慰:妈妈你别急,我会听话,我会陪你的……

不管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永远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这就是孩子的爱,不假思索,毫无怨言。

很多人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其实不然。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总是对孩子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希望他们懂事一点,聪明一点,学习成绩好一点,或者能有些在亲友面前炫耀的技能。

父母之爱,并不是那么不计回报的,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付出的爱能浇灌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如果孩子没有按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就会感到无比头疼或者不幸。

反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才真正是无条件的。

不管父母是贫是富,是美是丑,健康或疾病,温和或暴戾,孩子都爱得毫无保留,并且不会期待你变成什么样子。

网络上曾有一个视频很火,是妈妈与孩子相互评分的测试。

主持人问妈妈们:如果满分是10分,你们给自己的孩子打几分?妈妈们给出了5分到8分等不同的结果。

然而,同样的问题问到孩子们时,孩子们不约而同的都给自己的妈妈打了10分。

在父母眼里,对孩子都有一个完美的期望,孩子达到了自己期待的标准才算得上完美。调皮捣蛋的孩子、不爱学习的孩子、没礼貌的孩子、挑食的孩子……都那么不省心,离我们理想中的好孩子相差甚远。

孩子对父母却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期待,在他们眼里,父母生而完美,无可挑剔。

说说我家小孩。

小朋友2岁,刚学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

今天中午,他想出去玩,因为在房间打着赤脚,自己还不会穿鞋,他便央求我们说:穿鞋子。

当时他爸爸在跟邻居聊天,我在埋头吃饭,他说了“穿鞋子”没人理,就一遍接一遍地重复着。发现依然没有回应,就自己跑去鞋柜,把鞋子拿出来,举到他爸爸面前说:穿鞋子。

从头到尾,“穿鞋子”三个字重复了近15遍。

当时我就想,如果换我们说两三次他不听,恐怕早就发火了吧!

而他穿好鞋子就兴高采烈地出去玩了,丝毫没有任何不快。

孩子对父母的包容,远比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强大。

朋友说,她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跟孩子发火,但事后都会深深自责,因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错了,而是缘于自己心情不好。

孩子委屈地哭完,跑来牵她的手,央求她抱的时候,她就会后悔:孩子从来不介意我对他态度恶劣,而我又对孩子做了什么?

是啊,我们希望孩子听话,却不认真听孩子说话;我们希望孩子在我们打开家门的那一刻飞快地扑上来,却又希望孩子能在我们忙碌的时候乖巧地闪开。

相比孩子的爱,我们是多么的汗颜!

我们不开心,他们学着察言观色,讨好地靠近;我们生气,他们低头认错,乖乖受罚;我们忙,他们就在冷落中学会顺从与等待。

有时候,不是我们教孩子去爱,是孩子教我们去爱。

孩子的感情,是神圣的,相信为人父母都能体会:无论父母怎么打骂,无论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无论父母对自己多不满意,他们对父母的爱,都不会折损一分一毫。

就像视频里的小女孩那样:

就算妈妈推我下楼,我也依然爱她。

文/二次元猫小姐 对原文有所增删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3-28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亲子之爱的双向条件性》

北京左安门悲剧揭示了一个被长期遮蔽的伦理真相:亲子之爱从来不是单向度的无条件付出。那位母亲将个人情感创伤转嫁为子女生死抉择的行为,恰如《孝经》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异化——当父母将子女视为私有之物时,爱的本质已然质变为情感绑架。

传统伦理强调"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但现代社会的亲子关系更需警惕"以爱为名"的控制。明代吕坤《呻吟语》有云:"父母之于子也,根于爱,成于教,而败于私。"本案中母亲将婚姻失败之"私"凌驾于子女生命权之上,恰是"爱之败"的极端例证。孩子那句"我自己跳"所展现的赤子之心,反衬出成人世界的情感勒索。

亲子之爱的条件性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为生物本能的条件,如《礼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的养育回报期待;其二为社会建构的条件,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的功名期许;其三为心理代偿的条件,常见于将子女作为情感替代品的移情现象。清代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警示:"父母于子,不可有市恩心",正是对这种条件性的深刻觉察。

真正的亲子之爱当如《颜氏家训》所倡"威严而有慈",在尊重个体生命权的基础上建立情感联结。父母之爱需要超越本能占有欲,子女之爱亦不必是无原则的自我牺牲。这场悲剧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当爱变成绝对的道德律令时,反而可能异化为最残酷的暴力。
松禅 發表於 2025-4-14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亲子之爱的双向性:从北京跳楼事件看爱的本质》

这起令人痛心的跳楼事件,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亲子关系的深层本质。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父母之爱子"被视为天性使然,然细究之,此爱实有等差。《礼记》言"亲亲而仁民",正说明亲子之爱本应推己及人,而非成为伤害的借口。

一、父母之爱的条件性
儒家讲求"养不教,父之过",这种教育期待本身就构成爱的条件。父母常将子女视为自我价值的延伸,其爱往往掺杂着"望子成龙"的期许。明代大儒吕坤在《呻吟语》中直言:"父母之于子也,责善则离",恰说明过分期待反而会破坏天然亲情。北京这位母亲将婚姻失败的痛苦转嫁于子女,正是扭曲的亲子之爱的极端表现。

二、子女之爱的纯粹性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源自生命本能的联结。幼童尚未形成价值判断的能力,其爱呈现"无分别心"的特质,恰似老子所言"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事件中女孩那句"我自己跳",展现的正是这种不计利害的赤子之心。宋代朱熹注《论语》时特别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正是看到孩童之爱的纯粹性。

三、爱的双向修养
《易经》家人卦云"正家而天下定",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双向调适。父母当学"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的智慧,减少功利期待;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则需培养理性之爱。清代大儒曾国藩家书中有言:"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对当代父母尤具警示意义。

结语:
这起悲剧启示我们,亲子之爱需要破除"无条件"的迷思。真正的爱,当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既要发乎真情,又要合乎理性。父母若能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襟对待子女,子女能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智慧回馈父母,方可达致《中庸》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境界。生命的价值,终究在于相互成全而非彼此捆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