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3|回復: 0

[国画欣赏] 子学与古代文论的思辨性研究 断辞之美

[複製鏈接]
吴中胜 發表於 2017-9-21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周朝失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他们手无寸铁,没有一兵一卒,更没有权力和地位,但是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思想,更有三寸不烂之舌:『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商君书·算地〗)凭着自己的思想和口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后世文人之所以较多地继承子学传统,与历代文人的人生定位有关。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群雄逐鹿的时代,为了阐明自己的治世方略、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必然要与其他学派进行论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孔子之道不著』『仁义充塞』,各种歪理邪说满天下,只有抵制各种『邪说』才能挽救世道人心,所以自己要站出来为道义辩解。这是一个大丈夫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与孟子类似,荀子也认为,凶险的小人大行其道,所以君子必须站出来辩解,以维护仁义:『君子必辩……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荀子·非相〗)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也就是说,庶人多议,皆因天下无道。诸子本不想辩,但又不得不站出来辩,一方面是世道所逼,另一方面也是有志难申,故借辩以申述其志。这种不得已而辩的精神对后世文论影响很大。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提出『发愤著书』说,认为圣贤著书『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自己撰〖史记〗也是志在『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这跟〖春秋〗一样,也是一种『议』。刘勰著〖文心雕龙〗一方面是在为人生而辩,为的是实现自己传承儒家思想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也在为文心文理而辩。前代论文的著述虽然很多,但『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有的『密而不周』,有的『辩而无当』,有的『华而疏略』,有的『巧而碎乱』,有的『精而少功』,有的『浅而寡要』(〖文心雕龙·序志〗)。这种文论局面,正如诸子面对的混乱世道一样,刘勰不得不站出来争辩。叶燮撰〖原诗〗是为诗学本根而辩,他所处的时代『是非淆而性情汩』(〖原诗·内篇〗),诗学观念错乱,所以他要站出来辩解。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文心雕龙·征圣〗)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艺概·文概〗)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指出:『韩文出于〖孟子〗。』(〖艺概·文概〗)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中国古代文论大部分是诗话、词话、曲话、小说点评之类体式,作者们也多是以一种轻松赏玩的心态去评诗论文,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也有不少立志高远者,欲成一家之言,潜心著述,落笔自成一体。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叶燮的〖原诗〗就是典型的代表。刘勰主张『剖情析采』(〖文心雕龙·序志〗),『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沈珩在〖原诗叙〗称〖原诗·外篇〗『肆博辩也』,『其文之牢笼万象,出没变化,盖自昔南华、鸿烈以逮经世观物诸子所成一家之言是也』,就点出其文风直承诸子。〖文心雕龙〗〖原诗〗这几部相对系统的文论著作,当然有辩立断辞之美。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是否也有这方面的特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莲坡诗话〗)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作者:吴中胜,系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子学与古代文论的思辨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751008]的阶段性成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