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3|回復: 1

[儒学动态] 先秦『君子』·身份标志向道德内涵的延伸

[複製鏈接]
何李 發表於 2017-10-27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子』一词具备了多重道德内涵,常与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修养、端正的言行等含义直接相关。而事实上,『君子』最初只用以指代人物的社会地位,并不具备道德素养的要求。其道德内涵的确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述。

本义:身份地位的称谓

〖说文〗释『君』为『尊』,意味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子』是先秦对男性的称呼。因此,『君子』原指地位尊贵的男子。甲骨文中未见关于『君子』的记载,西周时期的〖尚书〗中首次提到『君子』,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易经〗中『君子』一词共出现20处,皆用来指称奴隶主。『君子』的使用频率在〖诗经〗里明显增多,共183例,除了少量作为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称谓外,主要用以指代奴隶主贵族。

然而,因为『君子』往往指身居高位者,所以常与一定的道德素质要求相联系,例如〖尚书·无逸〗要求君子『无逸』,不能贪图安逸。〖诗经·淇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描述君子的才能与品质。当然,这种联系是比较松散、不固定的,所以〖诗经〗中也有不少诗句用『君子』来指称品行恶劣的奴隶主贵族,如〖诗经·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雨无正〗的『凡百君子,各敬尔身』等。

总体而言,西周时期的『君子』通常是身份地位的标志,尚未发展出系统的道德内涵。

沿袭:地位内涵的淡化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更是德行的体现与表达。当然,仍有部分『君子』的使用沿袭了先前的用法,指具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人。例如〖道德经〗26章『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31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两处提到『君子』,应指在军队中担任一定职位的官员。而道家另一部重要典籍〖庄子〗中有36处对『君子』的论述,其中与社会地位直接相关的只有〖庄子·在宥〗『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一句,指出『君子』如果不得已需要治理天下的话,那就『莫若无为』,让一切顺其自然。墨家典籍〖墨子〗中『君子』共出现115处,仅四分之一的『君子』具有社会地位内涵。儒家代表作〖论语〗中,仅10余处含有『君子』的论述明确用以指代社会地位。如〖子张〗『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说明『君子』从事的是远大的事业而不是小技艺;『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既要管理百姓,又要『信而后谏』,劝诫统治者。

延伸:道德内涵的确立

如前所述,尽管『君子』仍用以指代男子的社会地位,但这一用法已逐渐为道德内涵所取代。需要注意的是,各家学说对『君子』的道德标准要求并不一致,其构建的『君子』形象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1.〖论语〗

〖论语〗中包含了大量对『君子』的描述,分别从仁、义、礼三个方面勾勒出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君子』道德范式。

仁是『君子』的信仰。〖里仁〗中提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是『君子』一言一行都必须遵守的信条。如果去掉仁,『君子』便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冒昧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能因为外在环境而改变。〖颜渊〗里对仁的定义是:『克己复礼为仁。』并且清楚地揭示了儒家理想的终极目标是『天下归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则是『笃于亲』,因为孝顺长辈、友爱兄弟是仁德的根本,『君子』以此为本,方能『本立而道生』。

义代表了『君子』的价值取向。义往往与利对举,代表两种迥然的价值维度。正如〖里仁〗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义的不同选择,将『君子』与一般人区别开来。『君子』在选择道义的同时,一方面需要将其推而广之,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另一方面则要处理好勇与义的关系,因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君子应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否则容易走上歧途。

『君子』立身处世的原则在于礼。〖雍也〗称君子『博学于文』,首先要做到知识广博,然后『约之以礼』,借助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违正道。〖卫灵公〗也用『礼以行之』来要求『君子』,认为『君子』言行必须严格按照礼法进行。〖季氏〗与〖尧曰〗反复强调礼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言行规范,因为『不学礼』与『不知礼』,最终都『无以立也』。

2.〖墨子〗

相较于〖论语〗,〖墨子〗里『君子』的道德标准更近似于零散的『点』的要求,包含行义、兼爱、无斗等多个方面。例如〖亲士〗指出:『君子自难而易彼』,『君子』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君子』志向坚定,无论处于顺境和逆境都不会改变初衷。〖耕柱〗称『君子无斗』,认为君子应胸怀宽广,与人和睦相处。在〖修身〗篇里,墨子指出『君子』必须具备廉洁、道义、仁爱、怜悯这四种品质。此外,『君子』还应该做到兼相爱、交相利、明天志、敬鬼神、弃礼乐等。

3.〖庄子〗

庄子认为儒家学说中对『君子』的道德要求违背了人的本性,所以即使像曾参等人那样精通仁义,也『非吾所谓臧也』,不是庄子心中的理想人格。如伯夷那样为了贤名而死,则更是为庄子所诟病。〖骈拇〗里说:『天下尽殉也。』为了仁义而死的『君子』,与为财物而死的大盗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为了满足欲望而伤害生命,因此不值得效仿。同样,遵循礼法也是对大道的背离。〖大宗师〗中提到道家和儒家对丧礼的不同态度:孟子反、子琴张在好友死后唱歌,子贡诘难这种行为不合礼制,却遭到二人的嘲笑:『是恶知礼意!』『君子』严格遵守世俗的礼法制度,按照规则处理丧事,意味着失去了人的本真。

〖在宥〗一文里描述了庄子对『君子』的设想:『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希望君子能够不显露才华与智慧,行事合乎天理,对待外物如同烟尘一般自由自在。这种合于道而不拘于仁义,顺应自然、保全本性的品质,是庄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最高期待。

整体而言,西周时期的『君子』主要用以指称男子的身份地位,而具备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往往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因此人们对其道德品质会有所要求。这种地位和品行之间松散的联系,在诸子著述中逐步变得紧密。尽管不同学派对『君子』的认知不尽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正是因为诸子学说的关注、讨论与阐释,『君子』一词的道德内涵才得以构建完善并最终确立起来。

(作者:何李,单位:厦门理工学院)

沙坡 發表於 2025-4-6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先秦"君子"概念的道德化转型:从宗法身份到伦理范型的哲学考察

(一)宗法制下的原生语义场
考诸甲金文与早期典籍,"君子"作为复合词呈现鲜明的宗法特征。《说文》"从尹发号"的训释,揭示了"君"字本义与权力行使的直接关联。西周金文中"君子"多与"小子"对举,构成"王-君子-庶人"的等级序列。《大盂鼎》"敏朝夕入谏,享奔走,畏天威"的记载,恰与《尚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形成互文,表明早期"君子"的德行要求实为职务伦理的延伸。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君子"的负面用例(如《伐檀》刺剥削、《雨无正》讽伪善),恰恰反证了当时道德评判与身份称谓的分离性。

(二)轴心时代的语义重构
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概念发生三重嬗变:
1. 道家祛魅:《老子》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完成对军事贵族的价值解构,《庄子·大宗师》"天之君子,人之小人"更颠覆传统身份标准。
2. 墨家转化:《墨子·修身》提出"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将德行与物质条件脱钩。其115处用例中87例指向道德主体,标志概念重心转移。
3. 儒家升华:孔子创造性地将"君子"建构为"仁"的载体。《论语》中118处"君子"仅12处保留身份义,余皆转化为"德位相称"的理想人格,如"君子喻于义"(《里仁》)、"文质彬彬"(《雍也》)等命题,形成系统的德行指标体系。

(三)伦理范型的确立机制
这种语义转型根植于深层的社会认知变革:
1. 知识下移:私学兴起使道德话语权突破贵族垄断,《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即典型士人修身范式。
2. 价值重估:"以德配位"思想(《中庸》"大德必得其位")消解了世袭制的合法性基础。
3. 概念分化:"君子-小人"的对立从身份范畴转化为道德范畴,《孟子·离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即为明证。

要之,"君子"概念的演变折射出先秦思想从"天命-血缘"到"道德-理性"的范式转换。这种语义迁移不仅造就了中华文明特有的伦理话语系统,更为后世提供了人格修养的永恒镜鉴。钱穆先生所谓"中国理想人格尽在君子一词",正是对此历史转型的深刻洞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