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5_004
贝雕龙舟 资料图片
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乘风破浪的郑和宝船,金碧辉煌的九龙壁,活灵活现的红龙鱼……在山东青岛贝雕艺术馆里,各式各样的贝雕工艺品使用不同品种的贝壳,有的洁白温润,有的五彩斑斓,变幻出不同的色彩和层次。
4月下旬的青岛,旅游旺季即将来临,贝雕艺术馆里已有不少游客。『青岛贝雕精致独特,送客户特别好,我每年都来买点。』来自四川的游客汪志斌对记者说。
人类对贝壳的利用历史久远。最早原始人用贝壳切割肉食和做盛器,后来古人用海贝做流通货币。许慎〖说文解字〗有载『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说明贝币曾在商周相当长的时间里流通使用,随着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海贝供不应求而逐渐被金属货币取代。
然而,贝壳并没有因此离开人们的生活。
源远流长的螺钿工艺
『对贝壳艺术价值的发掘,是从先民把美丽的贝壳穿制成项链开始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室主任贾景涛介绍说,至少在秦汉以前,人们就已经在用贝壳片刻出简单的鸟兽纹样,镶嵌在铜器和陶皿上,这是螺钿工艺的雏形。
螺钿工艺的大量应用,大致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成熟于唐代,到明清时期已达到相当精美的水平,花鸟等图案的螺钿家具、琴饰等尤为普及。『蟠螭金函五色毯,钿螺椅子象牙床。』元代诗人尹廷高的诗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螺钿家具、器物的喜爱。
根据螺贝品种和材质的不同,加工取用的贝壳片有厚有薄,螺钿工艺也分为厚螺钿、薄螺钿两类。厚螺钿主要取材于淡水蚌壳,一般呈白色、牙黄色,多镶嵌在家具上,又称硬螺钿;薄螺钿则主要取材于富有光泽的珍珠贝、夜光螺、鲍鱼壳等海贝,常用在漆器上,又称软螺钿,这类贝片能反射红、粉、蓝等单色光,因此流光溢彩,异常绚丽。清初名士刘应宾曾作诗赞道:『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具美真通泰,假寐仍期到梦乡。』
『青岛贝雕对中国传统的螺钿技法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的螺钿首饰盒等工艺品在国内外很受欢迎。』贾景涛说。
推陈出新的青岛贝雕
过去胶东沿海地区有加工贝壳工艺品的传统,大都是类如海螺粘接的台灯等简单加工的实用器物。1960年开始,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研发贝雕项目,摒弃了原型堆粘的概念,成功试制出以浮雕形式组拼而成的山水、花鸟画屏,这种新鲜画种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两年后,青岛贝雕工艺品厂(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前身)开始规模化地生产贝雕工艺产品。
『贝壳有质材坚实、丰润细腻的特性,贝雕就是利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采用浮雕、嵌饰、镂雕、平贴等多种传统技法,经过十几道工艺加工而成的产品。』贾景涛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贝雕形式更加广泛,有山水、花鸟、人物、立体摆件、螺钿平贴、旅游产品、首饰等。
20世纪70年代青岛贝雕工艺品厂创制的高浮雕大型贝雕画〖文成公主入藏图〗和螺钿平贴装饰壁画〖傣族之春〗等作品,1985年在全国贝雕行业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和『中国工艺百花奖』最高奖『银杯奖』。作为青岛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贝雕也是赠送外宾的珍贵国礼,成为青岛一张新的文化名片。
不容乐观的技艺传承
贝雕厂的核心部门是雕刻车间。看起来显得简陋的磨床和工位上,几十个工人正在低头忙碌。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杜大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青岛贝雕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昌介绍说,该公司多年来培养、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工艺美术人才,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该公司设计室原主任苏万祥,其作品〖孔雀东南飞〗等贝雕壁画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瀛台等处收藏、陈列。
现在的雕刻车间主任高明君20世纪70年代进厂,在雕刻工序上一干就是40多年。60岁的她早过了退休的年龄,却仍然在第一线上亲手操作。一个个厚厚的贝壳,在她灵巧的手中被雕琢成了轻薄如纸、几可乱真的牡丹花瓣。『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石灰石,不能弯曲,所以花瓣的弧度是通过对贝壳不同部位的削磨来实现的。这既是技术活,又是长年累月的重复劳动,不光需要兴趣,更需要耐心。』高明君说。
『虽然现在公司经营还不错,但也有隐忧,主要是有经验的技工都年龄偏大,后继乏人。』李昌对记者说,『年轻人嫌工资低、工作条件差,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我们现在正在想各种办法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好让贝雕技艺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朱楠 刘艳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