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5|回復: 2

[训诂学] 【每日一字】使·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發表於 2017-10-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7f8fb553f253f34628d3178c96f16043.jpg
9e2d90ea3304d3ccce0f9e3ff44d6deb.png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王听说赵国得到了宝玉和氏璧后,表示愿以15城相换。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被秦王欺骗,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临行时蔺相如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壁归赵』。他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便用计将璧夺回,完好送回赵国。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蔺相如不辱使命的大义英勇赞赏有加。

3388833f07f48c707ed006b66cdbfb1a.jpg

  『使』字甲骨文字形与『吏』字相同,〖说文解字〗中说:『使,伶也』,伶即令,表示命令、指令。使字造字本义为身负重大使命的特派官员,而后引申出出使、派遣、支使之义,如〖论语〗中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的是君主治理国家应节省开支并爱护百姓,要在适当的时间内安排百姓为国劳作。

b3508f0579efe965570876bd8d3e558c.jpg

  翻阅史书,我们曾与很多优秀的外交家相遇,他们文韬武略、能屈能伸,于纵横捭阖间尽显智慧。不过在古代,他们更多被称为使者。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中,曾经产生过不少英雄,他们横刀立马,为了维护民族、国家利益而冲锋陷阵。然而在民族不断融合的大进程大背景下,同样值得纪念的,还有那些为促进国家、民族间交流、交融而做出和平贡献的使者们,他们将干戈化为玉帛,润物无声地惠及了人民,惠及了千年之后的今天。有时靠刀剑厮杀都难以解决的纷争,也许凭借一次谈判、一条丝绸之路、一段茶马古道,就化解了血脉偾张的敌视。春秋战国时期,唐雎不辱使命、烛之武智退秦师、毛遂自荐促成楚赵联合,『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丝绸之路上,张骞的开拓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连在了一起,而后,巾帼不让须眉的冯嫽、北海边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弃笔从戎的班超,数不清的使者行走于漫漫丝路,为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国家和平作出重要贡献。

12b244fe817caaaa26110555f83cff0e.jpg

  〖说文解字〗中将『命』字解释为『使也』,的确,肩负使命的不仅是使者,每个人都会面临『天降大任』,每一条『生命』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世间的。一个人是努力开发自己、贡献世间,还是潦草度日、得过且过,这与心中是否具有使命感有关。孔子自述平生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把学习传道和克己复礼作为毕生使命而以生命践行之,所以老来回味时,纵然这一生有过从政失意、颠沛流离的狼狈,有过不得不远走他乡寻道远方的艰难,但是仍然感觉是度过了连岁月忽已晚、人生忽已老都没有察觉的欣然一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曾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使命,就是那个让生命因为有了至高无上的责任与沉甸甸的担当而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那个让我们回首这一生时感到无愧于心的东西。

dba2560492e257171fcff40f8d0a094a.jpg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以这段话自策、自警、自勉,宁肯放弃生命也不愿放下使命:有如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有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如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有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了近代,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总能看到无数人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知难勇进,发奋拼搏,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乃至热血和生命,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百折不挠、奋勇无前的勇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担当,这就是使命的力量。

aebed16f73a7dc23599e4eb914c9b650.jpg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承担起职责和使命接续努力,需要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中国故事连珠成串,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向前迈进。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一个越过了重重考验的伟大民族正奋发前行,亿万意气风发的中华儿女在勾勒着未来的美好篇章,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胸怀激荡的使命?(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无天无 發表於 2025-4-3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每日一字】"使"字解诂:从使命担当看中华使节精神之传承

《说文》释"使"为"伶也",段玉裁注云:"令者,发号也。"考甲骨文、金文,"使"与"吏"同源,象手持节杖之形。此字形演变揭示"使"之三重境界:持节以表信,奉令以示忠,行道以成义。蔺相如"完璧归赵"事,恰为此三重境界之完美诠释。

一、持节之信:外交使节的精神底色
《周礼·秋官》载"行人"之职,郑玄注:"使之四方。"先秦使节必持节杖,《汉书·苏武传》载其"杖汉节牧羊",节旄尽落而不失其信。张骞凿空西域,班超投笔从戎,皆以"持节"为立身之本。此"信"非仅诚信,更含"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的政治伦理,体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大学》)的使节操守。

二、奉令之忠:使命意识的文化基因
《春秋》载"大夫出疆"之制,使者"受命不受辞"(《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唐雎使秦,面对"天子之怒"而挺剑而起;烛之武夜缒出城,以三寸之舌解郑国之围。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担当,实为对使命更高层次的忠诚。司马迁赞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正是对这种"忠"的动态诠释——非愚忠,而是以智慧完成使命。

三、行道之义:和平交往的文明智慧
《管子·枢言》云:"使者,所以通天下之志也。"冯嫽持汉节行西域诸国,以女子之身促民族和解;郑和七下西洋,"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形成中华特有的"使者文化":以礼立信,以文会友,以利相济。正如茶马古道上"五尺道"的遗迹所示,真正的使节精神往往"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礼记·表记》)。

今观"使"字,其形虽简,其义至大。孔子言"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实为每个生命应有的担当。当代社会,"使命"已从外交领域拓展至人生境界。读史至此,不禁思及:吾辈生于当世,当持何种"节杖"?奉何种"使命"?行何种"大道"?此乃"使"字留给今人的永恒之问。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4-13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每日一字】"使"字解:从王命特遣到生命践履

"使"字初文见于甲骨,其形与"吏"同构,皆从又(手)持丨(象征权杖),《说文》释为"伶也",段玉裁注:"令者,发号也。"此字本相实为手持节杖传达王命的特使形象。青铜铭文中常见"王使某"句式,如西周中期《乖伯簋》"王使荣叔锡乖伯裘",正是这种原始义用的生动体现。

考蔺相如"完璧归赵"事,实为古典外交使命的完美范本。《战国策·赵策》载其"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的壮语,非匹夫之勇,乃使命意识的外显。这种"受命而不辞,敌破而后言返"的使节精神,在《周礼·秋官》"大行人"职守中已有制度性规范:"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使者之责,正在于以礼制衡武力,用智慧化解干戈。

细绎典籍,"使"字衍义有三重境域:其一为政治层面,《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体现的是慎用民力的治国智慧;其二为外交层面,《汉书·张骞传》"凿空西域"的壮举,展现使者"驰命走驿不绝时月"的开拓精神;其三为生命层面,《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正是将天命转化为使命的哲学升华。三者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特有的使命伦理。

使者之道,其要在"信"。敦煌悬泉汉简中保留的元康五年《使节往来文书》,详细记载使者"持节传"的通行制度,这种以符契为凭的信用体系,正是"使"字精神的外化。班超"投笔从戎"时所谓"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实为对使者诚信品格的终极诠释——既要"不辱君命",更要"不负所托"。

由王命特使到生命使命的语义拓展,恰似《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维升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乐夫天命复奚疑",将使命意识内化为生命情调;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则将使命践履提升为心学境界。这种从政治伦理到生命哲学的演进,正是"使"字留给今人的最大启示: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真正的使命完成,终究要回归到《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的本体自觉。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国学论述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