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7|回復: 2

[考古發現] 鸽子山,史前遗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複製鏈接]
高星 發表於 2017-11-1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年4月12日,中国文物考古界和新闻媒体热切关注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从25个入围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文物考古界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此之前,鸽子山遗址并不知名。虽然它在2006年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即使在考古界,也鲜有人知道它的名字、位置和学术价值。201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第10地点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连续4年的系统发掘和多学科协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让考古人惊喜,让学术界震撼。

这项田野工作不但解决了困扰学术界30余年的有关鸽子山遗址地层、年代和文化性质等若干基础问题,还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惊奇的重大发现和突破性成果。通过精耕细作的发掘,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的精密记录和高分辨率的测年技术,发掘队在约200平方米的区域内辨识出三个年代分别为距今4800年、10000年和12000年的史前文化层位,揭示出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演变、过渡的文化序列,获取数万件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还发现一批用石料、兽牙和鸵鸟蛋片制作的精美装饰品。

出土的石制品包括小巧精致的细石核、细石叶和用细石叶加工而成的工具,精美、对称、两面加工的尖状器,形制多样、用于研磨的磨盘和磨棒,刃口锋利的刮削器、端刮器和锯齿刃器等。在最下面的文化层中揭露出两组呈条带状分布的柱洞,柱洞内多有木炭、石块,应为简易居住性建筑(窝棚)的遗迹。这种建筑遗迹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在整个东亚地区也十分罕见,为窥探当时人类的适应生存方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数枚直径不足2毫米、难以捏拿的串珠用鸵鸟蛋片加工而成,形圆周正,中心钻孔,造型美观,工艺精巧,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旧石器时代同类装饰品中的最小者,在昭示制作者独特的匠心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的同时,也彰显了发掘工作的精细和缜密。在同层还揭示出一系列用火遗迹,遗迹范围内分布着密集的炭屑、灰烬和烧骨、烧石,有的遗迹显示出火塘的复杂结构,表明当时的人类对火和热能具备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该遗址出土的磨盘—磨棒数量巨大,造型多样,在同期遗址中鲜有可比者,表明对工具、食物、颜料、皮革等的研磨加工在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已从部分磨盘、磨棒和石器上成功提取到植硅体、淀粉粒等微体植物遗存,系统的浮选工作也提取到大量炭化的植物果壳和种子。

这些植物材料以及丰富的动物化石是当时人类食物的残留吗?当时这里的人类是否已在狩猎—采集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动植物和生态知识,对可以被开发利用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过某种程度的管理乃至驯化?那些火塘中泛着油褐光泽的木炭、沙土是否包含着更多古人类食谱的信息?相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科技检测、分析,未来的研究将会为我们描绘出生活于贺兰山脚下的先民们一幅幅生息劳作的鲜活画卷:他们穿着兽皮衣饰,佩戴着串珠项链,在喷涌的泉水边制作工具、搭建营地、构筑火塘,在炊烟与火光的映衬下分享食物、载歌载舞……

需要指出的是,鸽子山是一个大型旷野遗址群,目前已经发现和标记了15处地点。上述重大发现仅仅来自第10地点。其他遗址,或仅做过有限的试掘,或仅在地表做过调查、采集,地下的文化宝藏和学术谜底,尚待被发现、发掘、研究和破译。因而,目前在第10地点的考古发掘仅仅揭开了鸽子山遗址远古文化遗产和学术价值的冰山一角;未来还会发现什么,不可估量。

『12000~10000年前』,这是鸽子山遗址的关键词,是其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与学术价值所依托的时代。这一时期,环境变化和人类演化,都在向『现代』的方向快速奔跑着。当时大自然刚刚挣脱末次盛冰期严酷气候的桎梏,冰雪消融,大地回春,虽然还有新仙女木事件的短暂波折,但自然环境总体上一路向好;人类在这样适宜的气候和生态中,带着百万年文化的积淀,犹如脱缰的骏马,从旧石器时代一头闯入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孕育在加速进行着:许多新的技术被发明和创造,更多工具、用具被制作出来,打制石器开始让位于磨制石器,陶器呈现星火燎原之势,精美的骨器、装饰品成为人类的新宠,迁徙游动的狩猎—采集生计模式渐被定居的农业生产所取代,人口增加,社会复杂化,人类演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贺兰山脚下的『鸽子山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里山前盆地开阔的地貌环境和生态多样性,不远处的黄河所带来的水汽和石器原料,区域内汩汩流淌的泉水,在丰盛的水草中觅食的动物和丰富的可食性植物果实、种子、根茎,吸引着先民来此制作工具,狩猎采集,宴饮小憩,进而安营扎寨,劳作繁衍,生生不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生产、生活的遗物、遗迹被一层层的沙土掩埋、封存,成就了今天考古学家的业绩,也成为子孙后代珍贵的遗产。有了这样的文化遗产,今天的人们才得以了解、研究古人,才得以凭吊纪念先祖,才得以知晓现时在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与渺小,并得以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注入一份健康、有深厚底蕴的基因,发挥它们知识积累、科普教育和社会名片的作用。过去的历史,正在造福于当代人类!

鸽子山,这颗史前遗址中的珍贵明珠,定将更加璀璨夺目!

(作者:高星,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發表於 2025-3-26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鸽子山遗址考古发现的文化史意义刍议》

青铜峡鸽子山遗址之发掘,诚为近年来考古学界之重大突破。其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西北地区史前文化序列之空白,更以三叠文化层之完整呈现,为研究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提供了关键性实证。

考其地层,自上而下4800年、10000年、12000年之文化层叠压关系明确,恰如一部无字地书,将人类技术演进之轨迹镌刻于黄土之中。尤以12000年文化层所见细石器工艺为要,其压制技术之精良,已暗含新石器时代磨制工艺之先声。而鸵鸟蛋片饰品之出土,更昭示当时先民已发展出原始审美意识与精神追求。

此项发现之学术价值有三:其一,证实贺兰山东麓实为远古人类迁徙之重要通道;其二,出土数万件石制品构成完整的技术演变谱系;其三,多学科协作研究模式为田野考古树立新范式。昔年王国维先生倡言"二重证据法",今观鸽子山发掘,实已发展为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与科技考古之"多重印证"。

遗址所现兽牙饰品与细石器共出之现象,尤值得深思。此非惟工艺之进步,更是原始思维由实用转向象征之重要标志。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鸽子山先民于末次冰期间冰阶即发展出装饰文化,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早期注脚。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1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鸽子山遗址考古发现的文化史意义刍议》

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的考古发现,实为近年来史前考古领域之重大突破。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西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空白,更以"三重文化层"的清晰叠压关系,为探讨中国北方早期人类文化演进提供了关键性标尺。

从方法论而言,此次发掘体现了当代考古学的三个重要转向:其一,以高精度测年技术突破传统地层学的局限,在200平方米的微观空间内建立起4800-12000年的文化序列;其二,多学科协作模式将石器分析、动物考古与微痕研究有机结合,使静态遗物得以"讲述"动态的人类行为;其三,对鸵鸟蛋皮串珠等装饰品的工艺学分析,揭示了早期审美意识与象征思维的萌发。

尤为可贵者,遗址中连续的文化堆积犹如一部无字地书,清晰展现了细石器技术传统的延续与革新。万件石制品的类型学研究表明,当地先民在末次冰期后适应环境变迁的过程中,既保持了狩猎采集的技术底色,又逐步发展出磨制石器等新工艺特征。这种技术演进轨迹,恰与欧亚大陆东部"广谱革命"的总体趋势相呼应。

该发现启示我们: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绝非单线进化,而是多元文化在特定地理单元内层累交融的结果。鸽子山遗址犹如时空坐标中的关键节点,其学术价值将随研究的深入而愈显珍贵。建议后续研究可着重探讨该遗址与贺兰山岩画、水洞沟遗址的文化关联性,以更全面把握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整体图景。

(全文4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