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2|回復: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神秘数字 八卦与九宫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7-10-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神秘数字——八卦与九宫

  杨希枚先生曾指出,对某些神秘数字的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①这些神秘数字,构成了古代人的一种神秘语言:

  『神秘语言常是非自喻性的,也即隐喻性或象征性的(meLaphorical or symbolistical)语言。这种语言另有其神秘性的意义,非可就世俗语言的观点而直接求其了解。例如同一个「+」字,就基督教徒而言,就显然有非一语可以道尽的复杂神秘意义。神秘数字同见于其他民族,在西方学者有关宗教的著作中不乏讨论。有关中国古代的神秘数字的问题,就国人论著而言,却似乎仍未见有系统的研究。就著者所知,三十年前,闻一多、季镇淮和何善周三氏曾合撰〖七十二〗一文,指出七十二是或与阴阳五行有关而泛表多数之意的一种虚数。虽然,究与阴阳五行有何种关系?又何以如此,而七十二即为泛表多数的虚数?闻氏等却未能加以说明。其后七年,周法高先生在〖上古语法札记〗一文内,指出前人曾论及十二、三十六、七十二之类的数字,「都有表示虚数的可能」,此外,谈到藏语中的「九」,跟汉语中的「九」一样,也可以是虚数或神秘数,两者究源于同一母语或由于文化关系,颇可注意。』

  事实上,对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研究,可以写一部专书,但我们在这里只想讨论与中国古宗教神话有最有密切关系的一组数字。

  〖易系辞〗: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

  此即1,2,3,4,5,6,7,8,9,10十个自然数,本来是极其简单的。但在上古时代,数字却是一种神秘的符号。它们如此排列在〖周易〗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为什么所有的奇数在此部被称作『天』数,而所有的偶数,又都被称作地数呢?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下图给予回答:

e079b05d5124bcda2a22a296aa9dad9d.png

  上列各项中极可注意的是,这里所有的奇数均与天文现象有关,故称天数。而所有的偶数都与地理现象有关,故称地数。

  一就是太极、混沌,也就是道教所人格化了的『元始天尊』。

  三就是三皇一名的本义,即『三光——日、月、星。』(〖说文〗)

  五就是五行或五常,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七就是纬书中及道教书中常谈的七曜——日、月、五星。

  九就是天的九重圜宇(详见『扶桑』一章所论)。

  二即地理上的二方位观念(见后论)。

  四即四维——东、西、南、北。

  六即六维或称六合——四方以及上、下。

  八即四正四维(说见〖吕览·有始览〗),即东、西、南、北以及东北、西南、东南、西北。

  十即地理上的五方之神配上它们的五个伴神。(详见下章)

  以下择其要者,略作一些讨论。

  天一,又称太一,又称太极或无极(〖易传〗)。在老子哲学中,一就是道,就是作为万物起源的混沌(元宇宙),也就是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元光明以及元黑暗。而在秦汉人的宗教思想中,一作为太一,更具有一种极其神秘,同时又极其神圣的意义。由于秦汉时代的宗教思想早已由上古的拜日一神教演变为合天神——地示(祗)——人鬼三界于一体的多神教,因此本来作为太阳神的太一,其宗教涵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简略些说,这种变化就是:由作为太阳神耀魄宝的太一,变为大火太一,再变为北辰太一,再变为北斗太一,最后变为太岁太一。

  这种演变,突出地表现在辰星概念的演变上。

  在中国天文学中,『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此字本义文字学家虽有多种说法,但至今仍未有最后定论。我们只知道,在古代天文学中常用『辰』这个概念,表示时间和现象计时的标准。

  古代世界中的各民族,由畜牧时代跨入农业时代,必定伴随着天文学上的发展。在中国古天文学中,辰这个概念表示着一种据以定时的标准。对于各个不同民族,在他们天文学的历史上, 选定作辰的标准也常是不同的。例如埃及人看天狼星定辰,巴比伦人的『辰』都是广车星(cupeilla),而中国人最早用作定辰的星——正是太阳。所以在中国语言中,太阳东升即叫做『辰』——早辰(晨)。观测日之出没以定『辰』,这是先民最原始的也是最简便的观测法。(这可能就是〖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上古『黄帝历』的历法。)但在前面讨论后羿射日神话时,我们曾指出,上古发生过几次大的历法改革。第一次就是把以观测太阳计辰的历法,改变为以观测『大火』计辰的历法。古书中所谓:

  『五月初昏,大火中。』(〖夏小正〗)

  『季夏六月黄昏,火星中。』(〖毛诗正义〗引服虔)

  就是以火计辰方法的实录。这时大火取代了太阳,成为『大辰』。

  但除此之外,在上古时代的一些族团中,还有采用观测参星(参见东方为冬至)作为定时标准的。②参星又称『伐』。所以〖公羊传〗有『伐为大辰』(昭十七年)的说法。而北极星则构成了太阳以外的第四个大辰③。因之在北极星周围,日夜围绕它旋转不休的北斗七星,在古代也曾被做为观象授时的标准。〖史记·天官书〗:

  『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尚书·大传〗:

  『七政,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尚书〗马融注:『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

  除此之外,北极星之所以受到崇拜,还是因为它被看作天盖的正中心点。古人认为,整个天体以它为中轴,循环转动。他们认为位于大地正中的昆仑山顶有一棵建木,直接与这颗位于天中的帝星相连,距离是昆仑山高度的八倍④。汉代纬书〖春秋文曜钩〗说:

  『中官大帝,其精北极星,含之出气,流精生物也。』

  『阳起于一,天帝为北辰。』(〖保乾图〗)

  『紫微大帝室,太一之精也。』(〖合诚图〗)

  『天皇大帝,北辰星也,含元秉阳,舒精吐光,居紫宫中,制驭四方,冠有五采文。』(〖合诚图〗)

  综上所论,我们已经揭示了中国古代对『一』——『天一』这个数字迷信的由来。它起源于对太阳的迷信,(太一即泰帝,本来指太阳神)而后来则演变为对『大辰』星(大火和参伐)的迷信。最后(可能在战国秦汉之间)成为对北极星的迷信⑤。并且从此以后,天文学和占星术上,就只把这颗星叫做『太一』了。⑥

  以上详细讨论了对『太一』即『天一』的迷信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关联到中国上古和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比较复杂。与此相比较,对于『地二』的迷信,其来源似乎也不那么简单。

  对于『地二』之数的来源,前人至今尚无论及者。我的看法是,这个数起源于上古时代以二方向定位的观念。这一点,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可能是相当难于理解的。因为我们几乎是从童年时代开始,就已习惯于四方三维的空间定位观念了。但实际上,上古先民对大地方位的认识,却是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由无方向观念,到有方向观念,又逐渐发展出二维、四维、六维、八维以至全方位的观念。这一点最早由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阎若璩、胡渭等人所指出。他们在研究〖尚书〗时发现:上古人凡地理言南者,皆可与东通。而凡言北者,又均可与西通。非同于后世以为东、西、南、北四向所迥然相反者⑦。对于上古时代人们的这种二维方位观,可试作构拟如下(图-1):

f99b4a87bdd8d72ba85d7877b0bb7328.png

图-1 中国上古的二维方位观念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山海经〗、〖淮南子〗等保留着大量上古地理材料的书籍中,在对大地方位的认识上,显得那样混乱。即以对太阳起落的描述来说,他们有时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有时却又说是从南方。而太阳的昧落之处,他们有时说在西方,有时却又说是在北方。许多山和水(如昆仑、昧谷、丹穴等)的方位,记述更是极其混乱和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混乱中却又常有一种规律性。即:虽然古书中常见东与南、西与北的混淆,却很少见到东与西或南与北的混淆。

  但是,如果联系现代天文学的知识,更深刻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关于大地二方位的观念,其实也是从对太阳运动的实际观测中形成的。

  我们知道,直观地看上去,恒星和银河似乎整夜在运动,好象附着在一只绕空中一固定中心(现在叫做北天极)旋转的,不可见的、倒扣着的大碗上。根据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观测,可以推断出这只碗实际更象是一个环绕大地的巨大圆球,而大地本身也是一个圆球。⑧我在拙著〖释乾坤〗⑨中曾论证:『乾何以称天,坤何以称地,旧说多未确。乾宇古音读幹。繁文作『斡』。斡字古音与今音不同,当读『管』。斡者,旋转之物也。斡古读管。管、旋、乾三字皆叠韵,故相通。古人称天为斡(即乾),又称作『旋』,称作『圜』。〖说卦〗:『乾为天、为圜。』圜今音读还,古音读旋。〖汉书·贾谊传〗引师古注:『还读如旋』)旋亦书作玄。(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曾释玄即旋之本字。)凡此,皆表明古人之宇宙观。根据此种观念,天乃旋转体,日夜转动不已。〖庄子·天运〗:『天其运乎?……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已耶?』此观念之根据,则来自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夜晚看星空运动,周天运行如一大旋体。古人称天为乾、为斡、为旋、为还(天道好还即天道好旋也)、为玄、为旋宫(见〖拾遗记〗卷一)、为大钧(见〖汉书·贾谊传〗,大钧即陶轮),其所取义,皆本于此。

  这种观点的依据正是:包含着恒星的假想『天球』,看来是从东到西均匀地转动,每隔二十四小时返回其起点,这一事实是古代人颇为熟悉的。我们把这个运动称为周日旋转。

  由于北极星恰好离北天极(北天球中诸恒星绕之旋转的表现中心)很近,所以古代把这颗星定为天的键轴,又叫『天中』⑩。但是,如果进一步观察日出前和日落后的恒星,我们能够发现太阳每天都在缓慢地改变它相对于恒星的位置。事实上,太阳沿着一条从西到东穿行于诸恒星间的路径通过『黄道十二宫』,三百六十五天之后再返回它原来的出发点。更确切地说,太阳并不是单纯地向东运动,而且还有一个沿南北方向的运动:大约在三月二十一日(春分)正午时分,太阳位于地球赤道处的正上方,然后每日向北移动,直至大约六月二十一日(夏至)正午它位于赤道以北二十三度半处(北回归线)的正上方。然后,太阳重新向南移动。大约到九月二十三日(秋分)的正午,它又返回赤道的正上方,大约到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的正午,它位于赤道以南二十三度半处(南回归线)的正上方。此后,太阳再次向北移动,如此循环不已。?

  也就是说,从太阳运动的直观现象中,古人已观察到,太阳在不同的季节,其运动并不单纯是由东到西,而同时还是由南到北的。这一点在冬季就尤为明显。那时候太阳看起来仿佛是从偏东的南方升起的。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古人为什么把南方称作『丹穴』、『太阳之地』,认为是太阳的老家。却把东方称作『少阳』。而把北方称作『暮谷』(昧谷、蒙谷)『太阴之地』,看作太阳被埋葬于地下的『墓地』?,却把西方称作『少阴』?。不难想象,当上古先民尚未形成固定的天地四方观念时,他们必然只能靠视觉和感觉去追踪太阳的运动。因此他们只能掌握两个方位——太阳升起的方位,即东方与南方的重合;以及太阳下落的方位,即西方与北方的重合。而这恰也正是『地数二』的起源。

  还应当指出的是,上古这种二方位的大地观念,又是与他们在季节上的二分法相对应的。文献和考古材料均表明,中国人对四季的认识较晚。已故历史学者于省吾说:

  『甲骨文和〖山海经〗均没有四时的说法。〖尚书·尧典〗才把四方和四时相配合。商代的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制,甲骨文只以春和秋当作季名,西周前期仍然沿用商代的两季制,到了西周后期,才由春秋分化出夏冬,成为四时。』?

  商人虽然没有四季的名称,但在商代甲骨文中却已出现了关于四方神和四方风的观念:

  东方神曰析,风曰劦。

  南方神曰因,风曰凯。

  西方神曰夷,风曰

4c8b6cc964dcc2c8dbc2f3b2c9e6d89f.png

  北方神曰伏?,风曰?。

  商代甲骨文中这种四神四风的观念,也就是晚周出现的五天庭、五帝、五佐观念的滥觞(详后)。〖尔雅·释地〗:

  『距齐州以南,戴月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太蒙。』

  郝懿行笺注:『齐,中也。齐州即中州。』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战国以后人的地理方位观念已由四方位发展为五方位,即东、西、南、北、中。

  以此与晋张华〖博物志〗所引汉代纬书〖河图括地志〗中所存九州说作一比较:

  『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立(原作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国?布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国也。

  中国之国,左滨海,右通流沙。方而广之,万五千里。东至蓬莱,西至陇右,右跨京北,前及衡岳。

  尧舜上万里,时七千里,亦无常,随德优劣也。尧别九州,舜为十二。』[19]

  〖博物志〗所引〖括地志〗的这一段话,实极重要。然而却一向未被注意。其实这一说法,完全是战国邹衍的学说。邹衍是战国时齐国方仙道巫师[20],但又是我国古代极杰出的一位科学家(天文和地理学家)。其所著书今已佚失。然而其学说在战国秦汉时期影响极大(可与孔、老相抗衡),所以他的一些残篇,仍可见于今存先秦及秦汉著作中。

  〖史记〗记邹衍地理学说谓: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以此与〖博物志〗所引〖括地志〗文相比照,可看出二者完全相合。由此可见,〖博物志〗所引九州说,其实乃是邹衍的学说。

  兹将邹衍大九州说,以图模拟出来,即(下页图-2所示):

418e56b728c0532875f60f45d223fc95.jpg

图-2 邹衍大九州说

  由图中可以看出,邹衍认为大地广三亿多里,中国仅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其天下观确实如司马迁所说,是一种非常宏大的新地理观念,为前古所未有。这种观念,已经彻底突破了商周以前认为泰山是天下之中的狭小地理观念。它所说的昆仑山不再是泰山,就其方位和与天比高的形势而论(如果忽略那些想当然的地理数字的话),并且如果考虑到它所说的黄河源这一因素,应可以看出,这一昆仑山,很可能就是指中国西北方向高高耸起的整个青藏高原。尽管在这种地理观念中,不乏许多空想,但它却表明了中国人的地理眼界,在战国时代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再看它对中国在整个天地之区内的定位——认为其仅仅侧居天地东南隅的小小一角。因而中国再也不能被认为居于天下之正『中』了。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邹衍的思想是何等勇敢和解放!因为从古以来,并且在邹衍以后直到晚清末季,中国人曾一直是宁愿只把自己的『好国』看作『最居』天地之中的。这一点只要看看中国人用以自名其国的如下名称就可以很清楚了——『中国』、『中州』、『齐州』、『冀州』。前三个名称自不必说,其意义是很明显的。而『齐州』,我们前已引〖尔雅〗证明过,齐本义是脐。人体中位称『脐』,所以天地之中位即称『齐州』。至于『冀州』,上古亦为中国的称号之一,而且同样具有天地正中的语义。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引〖路史〗说:『中国曾谓之冀州。』

  胡渭〖禹贡锥指〗卷三:

  『〖九歌〗云:览冀州之有余,横四海兮无穷。〖淮南子〗云: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又曰:「正中冀州曰中土。」则号中国为冀州也。』

  〖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

  『冀州,九州中。谓今四海之内。』

  由此即可见,冀州其实也有天下之中州的语义。凡此诸名,真可谓万变不离其『中』了。

  这些关于中国的名称,充分反映了居住内陆的人们由于为山陵(即『四岳』)所包围而形成的一种狭隘封闭的地理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各派中,儒家是这种观念最顽固的恪守者。道家(〖淮南子〗基本上是道家书)也并未能完全突破这种观念。只有战国时邹衍一派阴阳家,才比较彻底地从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这里还应当指出,九州的概念,又是与中国固有的大地是正方形的概念不可分开的。[21]而与此密切相关的,就是八卦和九宫(河图)的神秘概念。

  八卦可能起源于对四正四维的一种空间定位方法。〖史记〗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有『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一句,张晏注此即谓:『八位,八卦位也。』

  汉人依据〖易·说卦〗所传古法,以八卦作为八方的符号,其构成如下图:

e1c5b7b743c2549e7cc50251d8c80cb5.png

图中南方在上,北方在下,东方在左,西方在右。此系循中国易图之惯例也

  图中东方震、南方离、西方兑、北方坎,叫做四正。东南巽、西南坤、西北乾、东北艮,叫做四维。与其相配的乙图,就是著名的九宫图,亦即河图洛书。据说是伏牺或黄帝根据黄河河水中的神龟龙马的背纹所书写的(参见第二章)。由九宫图中可以看出,它的数字构成确有一些微妙之处。2,4,6,8四个偶数分居四角,而1,3,7,9四个奇数处则分处中线。正中心又正是1-9这一组自然数的中数5。而最有趣的是,图中任何一行三个数的和数(包括两条斜行在内)均是15。这就是西方近代数学所说的『魔方』(magic square)。即n2个自然数排列在每边n格的方图里,纵横斜n数相加都得相同的和数。此图至晚在战国后期已经出现,可算作世界上最早被发现的一种魔方。战国时书〖大戴礼〗中用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九个数字来表示明堂九室的方位,显然也是模仿九宫之数的。而在汉代到唐来的出土文物中,曾发现许多宫殿建筑的基础中都放有这个魔方。表明它确有一种神秘的宗教意义。此外,据〖太白阴经〗所说,这种九宫数法还曾被古人应用于军事上作为一种布阵方法,这很可能就是非常有名的八卦阵或八阵图。其奥妙之点可能在于,凡陷入此阵的敌人,无论由哪一个方向进入方阵,其所遇到的兵力都将是一样的。

  〖易乾凿度〗卷下说:

  『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22]

  郑玄注:

  『〖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行,犹待(德)也。四正四维,以八卦神所居。故亦名之曰宫。』

  战国秦汉时古医书〖黄帝内经〗中,亦用『三,九,七,一,五』五个数字,分别表示『东,南,西,北,中』五方。这都证明八卦方位与九宫数字确实具有某种神秘的联系。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九个数字所象征的特殊神秘意义,至今尚无人能作出圆满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 杨希枚〖中国古代的神秘数字论稿〗。刊于台湾〖中研院民族学集刊〗72年第33期。

  ② 〖左传?昭公二年〗:『使实沈居大夏主参。』

  ③ 〖公羊传?昭十七年〗:『北极亦为大辰。』

  ④ 见〖淮南子?地形训〗:『或八倍之,是为太帝之居。』

  ⑤ 有趣的是,太阳是最早的太一这一观念,也转移在太一星上。所以〖晋书?天文志〗说『太一,玉皇大帝,名耀魄宝』——即把本来属于太阳的名号赋予了它。

  ⑥ 木星及其反影在战国晚期成为又一个『太一』和『辰』。这是因为当时的天文学家了解到木星在天空中以十二年(实际是l1.86年)为周期运行。观察木星的位置,可以推算年度,所以木星又叫岁星。并定作北板星后的又一个『辰』。春秋以后历法家分黄道周为十二次,各次用子、丑、寅、卯等十二辰做符号。战国末期,发见每逢寅年岁星在丑,卯年岁星在子,辰年岁星在亥,如此经过十二年,岁星周游一遍。那时的人就想象有一个岁星的反影,也在黄道附近周游,速率和岁星相同而方向相反。用这个反影纪年,比直接用岁星纪年便利。这个岁星反影,〖淮南子?天文训〗叫做『太阴』(本来是月亮之称)。又叫『天一』,『青龙』,〖黄帝内经〗称其为『太一』,〖尔雅〗称做『太岁』。

  ⑦ 阎若璩著〖尚书疏证〗卷6。

  ⑧ 古代游牧民族民歌『敕勒歌』中的名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也把天体想象成半球形。

  ⑨ 见本书附录〖文史新释〗。

  ⑩ 因此『中』有定标尺的语义。『忠』的语义可能由此推演而来。即定标尺于心,矢志不移,此即所谓『忠』。

  ⑪这里所介绍的天文知识,请参看G.Holton著〖物理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一书第一章。

  ⑫〖汉书?郊祀志〗:『东北神明之舍,西北神明之墓也。』神明即太阳。夏季太阳偏于东北,故又称神明之舍。张晏注:『日没于西,古文曰墓。墓,蒙谷也。』

  ⑬〖博物志〗:『东方少阳,日月所生。西方少阴,日月所入。南方太阳,北方太阴。』

  ⑭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124页。

  ⑮从曹锦炎说,见〖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3辑。

  ⑯从于省吾说,见于著〖甲骨文字释林〗。

  ⑰太平一名不见他书。郝懿行说:『〖大荒东经〗云东海云外大荒山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生,即太平也。』说可参。又案〖释地〗并言:『太平之人仁。』〖说文〗仁下:『夷俗仁。』即太平在东夷之地也。

  ⑱原文作『城』,范宁校注:〖太平御览〗引作域。案,当作域,城乃形讹也。域、国古代音同义通,通用。

  [19] 下列九州名,『秦(蜀)、周、魏、赵、燕、齐、鲁、宋、楚』,与〖禹贡〗九州全不同,乃战国时邹衍小九州之说也。

  [20] 参见本书附录〖邹衍考〗。

  [21] 〖大戴礼〗:『天道为圆,地道为方。』

  [22] 见〖易纬八种〗,〖古经解汇函〗本。

  (原载〖诸神的起源〗,何新著,三联书店,1986年版。编校/配图:黄世殊)

谢谢阅读

☆何新时事公众号互动方式

☆ 文章转载加:zhouwen56789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