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7|回復: 0

[樂器] 琴曲〖孔子读易〗赏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發表於 2017-8-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读易〗——赏析

〖孔子读易〗为一首古琴曲,又名〖读易〗、〖秋风读易〗,由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演变而来。琴曲可见于清代王元伯〖治心斋琴学练要〗,据说为张孔山所作。

张孔山,清代蜀派琴学大家。法名合修,号半髯子。自幼师从浙江琴家冯彤云先生学琴,得冯的真传,咸丰年间(1851~1861),他在四川青城山中为皇观道士,并传授琴艺,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曲意苍茫深沉,余音回响,表现的是孔子秋夜读〖易〗体道的情景。〖易〗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经解〗中讲〖易〗之教使人「洁静精微而不贼」。认为读〖易〗让人心地纯净,心思精密,从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相传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以至于「韦编三绝。」韦,是熟牛皮。春秋时期多以竹简写书,然后用熟牛皮编连起来,称之韦编。三,指多次。孔子反复读〖易〗,以至于将牛皮绳弄断多次,可见,孔子对〖易经〗的喜爱和学习、研究的刻苦程度。

6d79d8889d34722ed82c60c1928b1890.jpg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琴曲契合周易这种精神,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孔子读易〗为琴曲之珍品,曲意苍茫深沉,余音回响,表现的是孔子秋夜读〖易〗悟道的情景。

  琴曲共有六段。琴音飘然洒脱,虚无缥缈。乐曲第一段沉重大方。乐曲从散音勾一弦开始,地籁之音宽广雄厚、明朗开阔,传达着浩浩荡荡的洪荒之始。由及其简易的声音中蕴涵有无数的变化,表达出世上万物一声二、二生三、生生不息的主题。

21bdfd710c5da2e813344451aa835bf0.jpg

  

第二段开始直接进入全曲的主题音乐部分。琴曲中,六弦以背琐的手法与随后靠左手在七弦上细微快速地双撞而形成的一组旋律反复出现,仿佛孔子在秋夜读易时,思绪受到阻碍,想不通易的精微道理,摇头晃脑徘徊犹豫;在这样的旋律过后却又变得明朗起来——左手无名指在十徽四弦,五弦,大指九徽六弦上到五弦上的抹挑分开掐起后,再勾四弦勾五弦双撞带起,这一句旋律欢快出现,好似孔子的思绪在短暂的徘徊过后变得豁然开朗,这是经历了很多细微精妙的变化后才得以出现的。

412fc836b6ab5733ac882017e22d4c8d.jpg

第三段从大撮开始,声音变得更加稳重雄浑,几个由打圆指法出现的高音,表现了孔子初窥大道的内心的激动,同时了引起下段更深一步的探索。第三段的其他旋律是第二段旋律的高音区重复,在这种思绪中孔子更加确信他窥见了易的真理。

第四段是一个过渡段,用拂、背锁等指法衔接前三段与后两段,末尾的掐撮三声似乎思绪有短暂的停顿,似在沉思,在回味。

576904914820686a47b6cd80b5da1be1.jpg

 

 第五段前半部分是对第二段旋律的重复。轮指分别在六徽四分、七徽六分轮两弦的音使旋律比第二段更加浑厚。孔子的思绪已变得极其肯定,没有了第二三段的那种欣喜,而是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体验大道。细微快速的双撞之韵再度响起,在这些即使很小的的音韵中,静心聆听也都有着盈虚消长的变化。

   第六段声音开始变得灵动飘逸。这时的孔子已心中存有大道,自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于是,琴曲在一串流畅的泛音中慢慢消逝,留下天地间旷远的回响。

d72a0d2978662f2d7dfb1d113144d549.jpg

于此碧空如洗的秋夜,月下听琴,在空灵洒脱的弦音中,让我们随夫子一同体认道的深厚与苍茫。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4-19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读易》琴曲探赜——兼论易学精神与琴道之契

一、曲源考略与琴学脉络
《孔子读易》作为清代蜀派琴家张孔山传谱之作,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法传承,更在于将《周易》哲思转化为音声之道。张孔山师承浙派冯彤云,却于蜀地青城山道观中融道门清虚之旨于琴学,此曲恰是其"以琴弘道"的典范。考"韦编三绝"典故,见《史记·孔子世家》"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琴曲正是以音声重构圣贤"穷理尽性"的精神图景。

二、易理与琴韵的互文性阐释
1. 结构对应:全曲六段暗合《易》之六爻,初段散音如"初九潜龙"之象,以浑厚地籁喻"太极未分";二段转入主题,恰似"见龙在田",双撞技法形成的音群变化,正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系辞传》)的声象呈现。
2. 音律哲学:七弦十三徽的物理结构本具"三才"(天地人)之道——散按泛三声对应三才,而"背琐"技法产生的虚实相生效果,恰是《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听觉具现。

三、演奏美学中的儒道交融
此曲表面写孔子读《易》,实则融会道家"大音希声"理念:
儒家维度:通过稳健的"大间勾"指法表现"天行健"的刚毅,如三段连续"猱"弦时的张力,象征"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家意蕴:四段"走手音"的绵延不绝,恰是"虚室生白"的音响化,所谓"疏越遗响"(《庄子·天地》)正是此境。

四、当代琴学的启示意义
此曲在21世纪的价值在于:
1. 文化记忆载体:通过"音声考古"还原古人"观象玩辞"的思维范式;
2. 修身实践:其"洁静精微"(《礼记·经解》)的音效设计,为现代人提供"耳中存养"的修行路径。

结语
《孔子读易》非仅琴曲,实为"以艺通道"的文化密码。张孔山将易学"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体悟转化为指下波澜,使三千年《易》理在七弦上生生不息。当代琴人若欲得此曲真髓,当如孔子"玩其占"般"玩其音",方不负先贤"立象尽意"之深心。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琴学论文规范)

注释:
[1] "背琐":蜀派特有技法,通过右手特殊触弦产生断续音效,象征《易》"往来不穷"之理。
[2] "大间勾":古琴右手八法之一,此处特指力度沉稳的勾弦方式,对应乾卦"刚健中正"之德。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