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4|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无数家长看完沉默了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

"懂事"和"乖"是大人们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a55809fe743e6667270961dfae70865b.jpg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

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有一位叫『毛豆妈』的孩子母亲,分享了自己对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2

『乖』意味着讨好大人,忽视真实的自己

我很清楚地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我摇摇头说,『不想要。』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你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

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3

『乖』意味着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曾经有一位妈妈留言:我的孩子平时很乖,入幼儿园时非常顺利,不哭不闹,但是一两周后却出现了爱打人、半夜哭醒的问题。为什么?

我直截了当的说:『与其说你的孩子听话乖巧,不如说你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正常情绪下的孩子,没人愿意去幼儿园。

因为3岁的孩子还不明白为什么去幼儿园,以为去幼儿园就是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闹,说明她觉得要做一个你们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闹。她知道不哭闹才会让你们更喜欢她。

换句话说,她在压抑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宣泄出来。她上幼儿园以后爱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内心的宣泄。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哭,说明他对你有足够的安全感,知道你会对他的情绪照单全收,全盘接纳。这种无条件的爱和养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

65d24d1893ad973986e66c17715c63cb.jpg

4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

『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

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随着他渐渐长大,他就会从一个不提问的『乖』学生、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烂好人。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毛豆也是个很调皮的孩子,上蹿下跳上房揭瓦,但我会合理表达我的不满,从不以『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为要挟条件。

因为我们并不因为毛豆『乖』才爱他。我们爱的是那个原原本本的他。

同理,我愿他做出人生选择是因为自己的真实喜好,而不是牺牲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别人。

我会支持毛豆的决定并提醒他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你就做一个乖孩子,按照我给你指点的人生活下去。』 

5

越『乖』的孩子 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

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过着一成不变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

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5c4752682b999fc53acf007d203df85f.jpg

6

『乖』 不是个褒义词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不断向后辈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听父辈的话。

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

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中国父母的『乖』,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可能就是那个『乖』小孩!

吴刑仟 發表於 2025-4-12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乖孩子"现象背后的心理异化与人格困境》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乖"字承载着过于沉重的文化期待。从字形结构看,"乖"本义为违背,却在历史流变中异化为"顺从"的代名词,这一语义反转本身便暗示着某种文化心理的扭曲。当我们以"乖"作为评判儿童的核心标准时,实则是将人格模具化,这种教育范式值得深刻反思。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考察,"乖孩子"现象本质上是儿童"真实自我"与"假性自我"的过早分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足够好的母亲"理论指出,健康的心理发育需要养育者接纳儿童的本真状态。而要求孩子持续表现"乖"的特质,相当于强迫其建立"虚假自体",这种人格面具虽能获得短期赞赏,却会形成深远的心理创伤。临床研究显示,过度压抑的"乖孩子"在成年后出现焦虑障碍的比例较常人高出47%,这与其情绪表达能力的缺损直接相关。

中国传统家教中"克己复礼"的教化传统,若失去"发而中节"的平衡,极易演变为情感压抑的教育暴力。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特别强调"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指出强迫儿童过早成熟实乃"驱之于恶"。当孩子将"糖果摊前的摇头"内化为生存策略时,其人格发展已步入三个危险境地:一是形成讨好型行为模式,二是丧失需求表达能力,三是产生存在性焦虑。这种早期适应策略在成年后往往表现为决策困难、边界模糊等心理症状。

从教育哲学维度审视,所谓"乖"的实质是主体性的消解。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正道出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而非他律。当代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长期处于服从状态的儿童,其前额叶皮层发育会受影响,这将直接削弱其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能力。清代教育家颜元曾痛陈"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今日观之,那些从不"逾矩"的乖孩子,何尝不是另一种精神上的"筋骨疲软"?

健康的教养之道,当如《学记》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建议家长把握三个要义:其一,区分"守礼"与"顺服",前者基于理解,后者源于恐惧;其二,为孩子保留适度的"不乖"空间,这实则是心理免疫的必要过程;其三,培养"说不要的勇气",这比学会顺从更需要智慧。宋代大儒陆九渊有言"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此语最宜为当代父母深思。

结语: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乖产品",而是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全人"。当我们过度推崇"乖"的价值观时,实则是用爱的名义实施的精神阉割。回归《易经》"蒙以养正"的古训,真正的教养智慧在于:既给予规范又保留天性,既传授知识又呵护灵性,如此方能培育出心理健全的下一代。
郑何 發表於 2025-4-13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乖孩子"现象背后的心理异化与人格困境》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温良恭俭让"的品德要求与当代心理学揭示的"乖孩子"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实则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假性自体",即个体为获得外界认可而压抑真实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考察,这种人格异化过程包含着三重悖论:

一、情感表达的双重束缚
当儿童面临"要糖果就失宠,不要糖果得夸奖"的情境时,实则陷入贝特森提出的"双重束缚"理论困境。这种情感勒索使儿童形成条件反射——真实需求与道德评价不可兼得。汉代王充《论衡》所言"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正暗合此理,儿童为符合"乖"的期待,不得不进行自我情感的"增饰"与"删减"。

二、人格发展的结构性缺陷
精神分析学派温尼科特指出,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足够好的母亲"提供包容环境。而"乖孩子"在持续的外部评价中,将超我(道德约束)极端强化,造成本我(真实需求)与自我(现实调节)的失衡。这种现象印证了《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警示——当教育仅注重行为矫正而忽视心灵培育时,必会造成人格结构的偏颇。

三、社会适应的隐性代价
成年后的"乖孩子"往往陷入"道德化防御"的心理困境。他们用"应该"代替"想要",形成弗洛伊德所说的"道德受虐倾向"。这与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人格形成反差。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批判的"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少",正是对这种异化过程的深刻揭示。

解决之道在于回归《大学》"格物致知"的教育本质:
1. 家长当如"明镜止水",以非评判态度接纳儿童本真状态
2. 建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情感包容空间
3. 培养"从心不逾矩"的自我觉察能力

需知庄子所谓"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人格健全之境。真正的教育不是塑造"乖顺",而是培育在规则与自由间从容往来的完整人格。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智慧的回归,亦是对现代心理科学的呼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