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1|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子若强于我,要钱做什么;子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0-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父辈的钱让子女轻松,但同时也在慢慢伤害他们……

我友,一日饮醉,对我说:『你信不信?我的存款,到我孙子那辈都花不完。』

我答:『我信。不过,老辈子有句话,叫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真的没必要给儿孙留那么多。』

他笑了,说:『什么是福?我上半辈子穷怕了,不能再让我的儿子、孙子重复我的穷。我就是要让他们守着金山,过像样的日子。』

他说的是真心话。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 但有一分钱,留与子孙花。仿佛我们今天多留一些钱给他们,他们的日子就能增加一些甘甜与色彩。

03db5d3b5ee211aab17cfdd6f8ab227e.jpg

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

子孙如果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没必要留钱给他,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会消磨他的斗志;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会增加他的过失。

今天,能真正读懂并践行林则徐这段话的,又有多少人呢?

9c84cabb1b9b4f2924d136006de34868.jpg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

想想看,拥有了一座金山的人,又怎会甘心每天汗流浃背地去沙中淘金呢?而带着『不值得』的心理去学习、工作的人,所收获的,也必将是一个『不值得』的人生。

有太多的同胞看不懂那些捐款捐到令人发晕的外国富豪们。

当听说股神巴菲特要捐出99%的个人财富时,我的一个同事说:『那他的后代还不得气疯了?』

我想,她一定没听说过那个发生在巴菲特和他小儿子身上的故事:

巴菲特的小儿子彼得酷爱音乐,在他搬到密尔沃基市前,开口向父亲借钱(这是彼得唯一一次向父亲借钱),却被拒绝了。

彼得气愤地去银行贷了款。

他说:『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东西,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

8b95dca3a39f5ef3ae18acd90b2ac402.jpg

你若真爱自己的孩子,就不妨在金钱上对他吝啬一些,别用一把『金匕首』伤害了他。既然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就该看重他生命的尊严,把创造的权力还给他。

让他流汗、流泪、流血,让他在无人撑伞的雨中奋力奔跑,让他拼死追求那个『最好的自己』,让他用自己亲手打造的『金汤匙』喝到人间至美的羹汤。

黄承孝 發表於 2025-4-6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遗财与遗德:从林则徐家训看家族传承之道》

林公则徐"子孙若如我"之论,实为千古家训之圭臬。此中深意,非止于钱财分配之术,实乃贯通儒家"义利之辨"的处世哲学。今人常惑于物质传承,却不知《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深意,恰与林公所言形成古今呼应。

考诸典籍,《颜氏家训》有云:"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当自求诸身耳。"此与林公"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之诫一脉相承。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更直言:"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历史证明,巨量遗产往往成为"温柔之陷阱",北宋范仲淹设立义庄时特重"养廉田"制度,正是深谙此理。

心理学所谓"不值得定律",在东方智慧中早有对应。王阳明《传习录》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当子孙视奋斗为"不值得"之事,其知行链条已然断裂。观巴菲特教子之道,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法暗合,皆强调主体性的觉醒。明代吕坤《呻吟语》说得更透彻:"子弟生富贵家,十九多骄惰淫泆,大不长进。"

今人当悟:真正的家族传承应是"三立"工程。其一立品格,如《礼记》所言"富润屋,德润身";其二立能力,循孟子"天将降大任"之训;其三立格局,效法张载"为天地立心"之志。宋代袁采在《袁氏世范》中特别指出:"贤者遗子孙以仁义,愚者遗子孙以货财。"此中分野,正是家族兴衰的关键。

临文慨然,想起《围炉夜话》中的警句:"积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子孙。"金银终有散尽时,而诗书传家、德行垂范方是真正的"不竭之府"。愿今人能以林公之训为镜,在物质馈赠与精神传承间找到平衡,使子孙各得其所,各成其才,方不负"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古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