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4|回復: 3

[中医理论] 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脾胃

[複製鏈接]
崔鹏 發表於 2017-11-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学文倡导『以痈论治』学术思想,将外科消、托、补法引入胃溃疡治疗,临床运用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治法。

•从脾论治,内清外柔理论的指导下创验方『血脂络欣』,健脾祛痰、化瘀通络治疗血脂异常。

•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虽在胃,但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胆汁不寻常道是关键,周学文依此提出『肝脾并调,胆胃同治』的学术观点。

•慢性肝损伤初为湿热夹瘀,久则毒损生积,通过清肝解毒、化湿通络综合治疗通常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周学文教授学医从医五十余载,医风清廉,医术精湛,曾先后师承名老中医徐荫堂、国医大师李玉奇等名医,擅长中医内科,精于脾胃病、肝胆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疾病的治疗,逐步建立并完善『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的系统学术思想。

『以痈论治』 胃溃疡

胃溃疡一般归属中医胃痛范畴,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胃溃疡活动期临床表现以胃脘灼痛、反酸嘈杂,伴口干苦、舌红苔黄(黄厚),脉弦或弦数为特征。纤维胃镜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边缘常有增厚和充血水肿,底部覆盖灰黄色或灰白色的渗出物,周围黏膜可见有充血、水肿等表现。边缘光整,底部覆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渗出物,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等,周学文认为本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可以用红、肿、热、痛四字概括,这与中医学外痈的临床特征很相似,故称为内痈,临床上应用『以痈论治』学术思想治疗消化性溃疡。

周学文认为毒热蕴胃是本病的常见证型,同时提出病由毒起,热由毒生的毒热病因学。毒热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胃络瘀阻,进而损伤胃络,胃黏膜失养,热盛肉腐而成痈。其病邪的重点在于毒,其性属热。周学文运用『以效证因』的方法反证了毒热确为胃溃疡活动期的重要病因。

毒热为多因素的病邪,包括从口而入的毒邪、情志过极气郁化热蕴毒、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胃化毒,交互作用而形成。毒热之邪属阳,热邪致病特点是易伤气血,易生疮疡。胃为阳腑,故毒热之邪易于侵及胃腑,损及胃络,故有局部胃黏膜红肿热痛之变。毒热病邪侵入胃腑,胃失和降,浊阴不降,影响于脾,脾不升清,则消化、吸收功能异常,胃肠动力障碍。毒热之邪导致胆气上逆,胆汁反流,邪在胆,逆在胃,肝胆之火,移入于胃,则毒热之邪导致胆胃之气上逆。另外,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常累及胆,胆胃同病,而表现为胆汁反流。毒热在胃,则可见吞酸嘈杂、口干口苦之症。热盛毒侵,气血凝滞,血肉腐败,而形成糜烂溃疡。毒热之邪也可致气血津液不足,毒热之邪久蕴,邪留伤正,势必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水谷精微生化乏源,气血津液不足,脏腑肢节失养,消瘦乏力,体质下降, 变生它病。脾气不旺,正气亏虚,机体无力驱邪外出,使毒邪加剧蔓延,正气继续耗损,病程缠绵难愈。

周学文在『以痈论治』的学术观点基础上,将外科消、托、补法引入本病的治疗,运用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治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审因论治,以效测证,即控制致病因素或采取干预措施以验证病因,也是病因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可能的致病因素被确定后,可采用干预控制方法验证病因。临床诊治胃溃疡活动期以毒热为病因,以胃毒热证为基本证候,以痈论治为基本治则,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为基本治法,药物以黄连、苦参、三七、蒲公英等为主,重用黄连,佐以黄芪,愈合期和瘢痕期重用黄芪,佐用黄连的经验,并根据患者的伴随症状随证加减,同时规范患者调摄平素生活习惯,可以使致病危险因素消除或减弱,降低发病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大量长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清热解毒、消痈生肌治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调节胃内PH值,减少胆汁反流,有效促进溃疡愈合。

基于中医临床防治重大、疑难病症的优势来研究、创新病因理论,审证求因,以效测证,将研究结果回归于临床,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病因学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周学文研制的『溃得康颗粒剂』已获得国家中药新药证书。

『从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人体内脂蛋白的代谢异常,主要包括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周学文根据临床大量病例观察与研究,提出『脾虚是本病的始动因素』和『从脾论治,内清外柔』的治疗方法。临床许多无症状的血脂异常病人,仅出现化验指标的异常脂质改变,此时的病机可理解为浊脂充斥于血脉,尚未累积人体脏腑组织而出现功能失调。如果血中浊脂积留过久则变生痰浊、瘀血,日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状态。

『内清』的含义有二:一是清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如痰浊、瘀血等;二是通过调整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尤以调理脾的运化功能为主,减少浊脂生成。『外柔』其一是柔和血脉,即痰浊瘀血壅塞脉道,脉道受损,柔和血脉,脉道复则血脉畅;其二是通利脉道,因为痰浊瘀血内生积聚,络脉不畅。通利脉道,祛除内生之邪,则邪去而脉络通常,浊脂不能瘀积。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化湿、降浊、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理气等。

周学文在从脾论治、内清外柔理论的指导下创验方『血脂络欣』,该方以黄芪、沙棘、山楂共为君药,黄芪补气健脾,沙棘实脾祛痰,山楂祛痰化瘀共奏健脾祛痰、化瘀通络之效,槐花、丹参为臣助君药活血通络,槐花亦可清肝热可缓络脉之急,三七、竹茹为佐药。诸药同用,从脾论治,内清外柔治疗血脂异常通常取得良好疗效。

『肝脾并调,胆胃同治』治疗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胃-幽门-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失调,即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幽门关闭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而使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过量反流入胃而导致。

胆汁反流临床常见且易反复,周学文经过多年临床观察与研究,认为本病病位虽在胃,但肝胆疏泄失常、脾失健运、胆汁不寻常道是本病的关键,进而提出『肝脾并调,胆胃同治』的学术观点。『肝脾并调』是指同时兼顾疏肝与健脾,需根据病情有所侧重。『胆胃同治』是指同时考虑利胆清热除湿与和胃、护胃。

周学文临证用药时,疏肝解郁常选柴胡、青皮、白芍、郁金等;健脾益气首选黄芪、白术;利胆清热除湿用黄芩、金钱草;和胃保护胃粘膜用白及、浙贝母、海螵蛸;痛甚涉及血分者用金铃子、元胡止痛,加丹参、三七活血;合芍药甘草汤降逆除满。

周学文创中药制剂『胆胃康』。研究结果表明,胆胃康能明显缓解、消除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状,改善幽门功能,抑制反流,且能治疗胃粘膜炎症病变,临床试验总有效率93.3%,炎症好转率66.7%,有明显消炎利胆排石作用。

『毒损生积』,早期防治慢性肝损伤

目前,全世界约有3亿多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慢性携带者,其中我国约占1.3亿,约1/4的携带者将发展为慢性肝病。我国现有慢性肝炎患者约1200万,每年因肝病死亡人数约30万人。

慢性肝损伤临床常见,病程缠绵易生多变。周学文认为慢性肝损伤初为湿热夹瘀,久则『毒损生积』,依此提出『清肝解毒、化湿通络』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重视毒、湿、热、瘀、积的五毒传变,步步阻截,经多年反复临床验证以卷柏、苦参、黄芪等为主方治疗本病,不仅能改善肝功能、肝血液状态,同时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疗效显著。

『卷苦肝泰』是周学文在大量临床观察基础上,用清热化湿解毒以泻肝,行气活血以疏肝,益气健脾以养肝的治疗方法研制出的有效方剂。方中专门选择了入足厥阴、少阳血分的卷柏和味苦性寒之苦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卷柏内含有黄酮酸性成分,少量鞣质,具有减少肠道细菌的作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腹痛、胃痛等症,并取得很好疗效。苦参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常用药,内含多种生物碱,其主要成分是苦参碱,苦参碱有明显的抗病毒、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免疫调节作用。二药一辛一苦,一温一寒,以防清热利湿再伤脾胃之弊。合用清热除湿、利胆退黄的龙胆草,活血行血之丹参共奏调肝解毒、补脾益气之功。

『审因求证、因证论治、通古博今』治疗内伤杂病

周学文对内科其他疑难疾病也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如喉科急慢性咽炎,其病因除呼吸道自身疾病外反流性食管炎亦可引起。针对本病咳嗽、咽痛、咳痰不爽,治疗易反复且易被忽视的临床特点,用肺胃同治的理论,拟『清热降逆利咽法』(以橘络、淡竹叶、川贝母、大青叶等为主方)。经临床验证,疗效良好,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周学文认为口疮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其病理形态学改变为内痈范畴。周学文根据毒热内蕴证临床特点,提出『以痈论治』理论思想,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拟定清热解毒、消痈生肌为基本治法,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症进行加减。

胃癌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一般认为是指胃黏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而言。研究已表明有明显恶变倾向者可演变成胃癌,但需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多数人将其列入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周学文主张以痈论治,且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情志、素体及邪毒等因素有关,多责之于脾胃虚弱、湿热邪毒、气滞血瘀,且多呈兼挟之势,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在治疗方面脾胃虚弱证予六君子汤加减;肝胃不和证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湿热证予藿朴夏苓汤加减;胃阴不足型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周学文治疗痤疮从『运脾蕴之毒,清解内蕴湿热』入手,用黄芪、砂仁、白术益气健脾,化湿止泻,同时需防寒凉之品伤及脾胃;黄芩、胡黄连、败酱草清利湿热;野菊花、紫花地丁、栀子等祛颜面之热毒;甘草调和诸药,固护胃气。

周学文从『肝脾论治,肝脾同调』的角度入手治疗干眼症,良好疗效。

周学文用『眩晕当从肝论治,又不独责于肝』的思想指导眩晕治疗。脾乃后天之本,脾运化有节则气血生、痰湿祛,平肝风不忘补脾气,风熄痰祛则眩晕自平。周学文治疗本病以〖金匮要略〗中『通阳泄浊』为法,以恢复脏腑气化之功能为本,化痰逐瘀通络脉之邪,邪去正安,脏腑气机调和,则病自愈。

对于郁证,周学文认为应责之于肝、脾、心,其病机可概括为肝郁脾虚致阴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火亢盛,热扰心神故见心烦易怒,夜寐难安,梦多善惊,坐卧不定之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病变不仅限于大肠,还涉及食管、胃、小肠、胆囊、膀胱、心血管、支气管等。以胃肠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胃肠道门诊最为多见。中医将这部分患者归于泄泻、腹痛、便秘等范畴论治。近年来,周学文采用中药『复方石榴皮煎剂』治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崔鹏)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wbg10 發表於 2025-4-1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学文教授“以痈论治”胃溃疡的学术思想探微

周学文教授深谙“外科之理可通内科”之旨,将传统消、托、补三法创造性应用于胃溃疡治疗。其理论依据在于:胃溃疡活动期见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糜烂,与外科痈疡“热盛肉腐”病机相通。故以清热解毒(如黄连、蒲公英)类比消法祛其腐,消痈生肌(如白及、黄芪)类托补法促其敛,实为“异病同治”理论之拓展。

“肝脾并调,胆胃同治”乃周教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独到见解。肝胆失疏则胆汁逆侮胃腑,脾失健运则中焦枢机不利。方中常以柴胡、郁金疏利肝胆,佐白术、茯苓健脾运湿,更配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胃,暗合《内经》“土得木而达”之要义。

至若“内清外柔”法治血脂异常,周氏立足“脾为生痰之源”,以健脾化痰(法半夏、陈皮)绝其本,化瘀通络(丹参、三七)治其标,验方“血脂络欣”实承丹溪“痰瘀同调”之说而有所发挥。

周教授学术体系以“脏腑相关”为纲,尤重脾胃枢纽作用。其治慢性肝损伤,初期清肝解毒(茵陈、垂盆草)以祛邪,后期健脾柔肝(黄芪、鳖甲)以固本,既遵叶天士“肝病传脾”之诫,复参张锡纯“柔肝体、畅肝用”之法。

综观其学术脉络,可见三大特色:
1. 病机互参:善借外科理论诠释内科顽疾;
2. 脏腑联动:以脾胃为核心构建调治网络;
3. 标本缓急:攻补时机把握精准,如治胃溃疡先清后补,治肝病先攻后调。

周氏之学,既得徐荫堂先生辨证之精要,又承李玉奇大师重脾胃之衣钵,终成理法方药贯通的诊疗体系,堪为当代中医消化病学的重要范式。
马奇 發表於 2025-4-3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学文教授“溯源求本,脏腑并调”学术思想发微

周学文教授积五十载临证心得,构建“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学术体系,其特色在于突破脏腑分野,融通内外治法,今择要阐发其学术精粹。

一、以痈论治胃溃疡的范式创新
胃溃疡“红、肿、热、痛”之镜下特征,实与外科痈疡机理相通。周教授独创性提出“毒热蕴胃”病机三阶论:毒热内蕴→胃络瘀阻→热腐成痈。其创新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确立“毒热”为关键病因,通过胆汁逆流、情志化火等多路径验证;其次移植外科消(清热解毒)、托(化瘀通络)、补(生肌敛疡)三法;更提出“胆胃同病”的传变规律,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奠定理论基础。临床以仙方活命饮化裁,取金银花、连翘消热毒,白及、三七托疮生肌,佐柴胡疏利胆腑,构建了内痈治疗的完整理法方药体系。

二、从脾论治代谢病的理论突破
在血脂异常治疗中,周教授提出“脾虚痰瘀互结”核心病机,创制“内清外柔”治法:内清者,以苍术、泽泻健脾化浊;外柔者,取丹参、地龙通络柔脉。其创新点在于揭示脾失健运致脂浊内停、久必入络的病理链条,将传统化痰祛瘀法升华为“脾-络”同治模式。血脂络欣方中白术、茯苓健运中州,佐以水蛭破血不伤正,体现“治络当取虫蚁”的学术思想。

三、肝脾同调治疗胆胃病的诊疗体系
针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周教授发现“肝胆郁热-脾虚湿阻-胆逆犯胃”的复合病机,创立疏肝(柴胡、郁金)、健脾(党参、白术)、降胆(旋覆花、代赭石)三步疗法。其特色在于:首次明确胆汁反流属“胆气上逆”范畴,提出“胆胃不和责之于肝”的传变观,临床验证调肝实为治胆关键。

四、毒损肝络说的临床价值
慢性肝损伤治疗中,周教授总结“湿热瘀毒-络脉损伤-癥积形成”三期规律,创清肝(垂盆草、田基黄)、化湿(茵陈、虎杖)、通络(鳖甲、丝瓜络)并举治法。其创新在于提出“毒损肝络”病机学说,将肝纤维化归为“络病”范畴,为抗纤维化治疗提供新思路。

周教授学术思想之精髓,在于以脾胃为枢机,构建“脏腑-经络-毒邪”三维辨证模型。其理论创新既承《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要旨,又融汇叶天士络病学说,更结合现代内镜病理成果,堪称传统医学现代化研究的典范。尤其“以痈论治”思想突破内科外治藩篱,为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治疗开辟新径,彰显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智慧。
胡吞 發表於 2025-4-16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学文教授学术思想发微:从"以痈论治"到脏腑调衡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周学文教授积五十载临证心得所建构的学术体系,实为当代中医脾胃病研究的重要范式。其"溯源求本,内外相济,脏腑并调,尤重于脾"的诊疗思想,既承《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又融汇外科治法于内科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临床体系。

一、"以痈论治"的范式转换意义
胃溃疡"内痈说"的提出,突破了传统胃痛辨证框架。周教授敏锐观察到溃疡活动期"红、肿、热、痛"的病机特质,将外科消托补三法创造性转化为内科治法。其"毒热病因学"包含三重辨证维度:其一,形质之毒(胃黏膜糜烂渗出);其二,功能之毒(胆汁反流、气机逆乱);其三,代谢之毒(湿热蕴结、瘀毒互结)。这种多维度病因认知,使清热解毒法在胃溃疡治疗中获得精准定位。临床实践表明,以仙方活命饮化裁的消痈方剂,能显著改善溃疡周围充血水肿,验证了"效因互证"的科学性。

二、脏腑相关理论的动态平衡观
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周教授提出"肝脾并调,胆胃同治"的调控策略,深刻体现了《素问》"升降相因"的气化思想。其创新性在于:
1. 建立"肝-胆-脾-胃"四维调节模型,通过疏肝利胆降逆(如柴胡、郁金)、健脾和胃(如白术、茯苓)的双向调节,恢复消化轴生理平衡。
2. 发现胆汁反流存在"因郁致逆-因虚留邪"的恶性循环,治疗需解郁与补虚并举。
3. 创制"血脂络欣"方证相应,以健脾化痰为本(黄芪、半夏)、化瘀通络为标(丹参、三七),实现血脂异常的标本同治。

三、慢性病治疗的毒损理论拓展
对于慢性肝损伤"湿热夹瘀-毒损生积"的病理演变,周教授发展出三级干预策略:
初期清肝解毒(茵陈、栀子)、中期化湿通络(虎杖、泽兰)、后期扶正消积(鳖甲、黄芪)。这种动态辨证体系,将传统"久病入络"理论发展为可操作性治疗方案。

周教授学术体系的价值在于:其一,实现外科理论与内科实践的跨学科融合;其二,建立脏腑相关的系统调节模式;其三,发展出"毒损络脉"的病理学说。这些创新既根植于《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的辨证传统,又融合现代内镜病理学认识,堪称传统医学现代转化的典范。其重视脾胃枢纽作用的治疗哲学,对当代代谢性疾病防治尤具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