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2|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逼孩子学习和放任孩子,哪个更残酷?看完家长沉默了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小别离〗里面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完了』『我知道学这些没用,但对不起,它就考这些没用的』。

或许点中了大部分学生家长内心的痛点。〖小别离〗热播后,引发了不少讨论:父母到底是该逼孩子学习,还是该放任孩子、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最近有家长反馈说孩子不想学习,但是又不想孩子因为不学习而落后于其他孩子,今天和大家来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的故事,相信能给很多家长一些启示!

说到这个话题,让人不由想到著名钢琴家郎朗的成长之路。

郎朗的父亲郎国任曾在〖我和郎朗30年〗这本书中讲述了郎朗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其奋斗中的坎坷经历。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曾说:『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

『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然而也有很多人认为:郎朗是被逼出来的『匠人』,其父亲的教育方法毕竟只对少数人有效,对这种牺牲童年幸福的成长方式不敢苟同,孩子在童年时期应该『放任』一下。

d92b7faba6fd499a633c35f8787d2596.jpg

逼的是一种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一种坚持。

乐坛天王周杰伦做客〖鲁豫有约〗,曾坦言,自己学琴是被逼的。一开始他学的是画画,但玩性大,水平久未长进,很快便放弃了。后来他改学钢琴。

为了防止儿子重蹈覆辙,每当他练琴时,妈妈就拿着棍子站在后面,为此,一站就是五六年……节目中,周杰伦说,要是没有妈妈当年的逼,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身为父母的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喜新厌旧』的典型。一个玩具,到了孩子手上,喜欢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好奇心强,求知欲也大,一旦熟悉了一件东西,热度很快会消失。

但学习一项技能,除了兴趣,更重要的是坚持,而父母的逼,就在于引导孩子懂得坚持。

有这样一道考题: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会是多少?备选答案有:10%、23%、38%、63%。结果,大多人选了10%,少数人选23%,极个别选38%,63%几乎无人问津。

然而,正确答案恰是: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反复尝试100次计算,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成功率应是100%减去37%,即63%。

一件事,反复尝试与坚持,它的成功率竟能由1%上升到63%。可见,孩子在学艺过程中,遇到犯懒等一些力不从心的困难时,引导孩子不抛弃、不放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父母这种『逼』,是帮助孩子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必修课。

2764ec258a297407d4c62360e208ae6e.jpg

孩子,人生前期不嫌麻烦,后来才不会错过让你心动的风景。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蔡康永〖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

蔡康永的这段话在年轻人听来,会有一种自己曾经可以做却没有尽全力去做的后悔感。在做父母的听来,却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在孩子想放弃游泳的时候,应该对他说一声:孩子,你再坚持一下;在孩子觉得英文困难之时,应该帮助他爱上英文,给他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太任性。不要让未来的孩子埋怨你现在没有逼他坚持,折腾未来的你。

f85f3b5b7c0abf1d2f59553b0abf8f19.jpg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

父母的思想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多远。好的父母应给孩子这两样: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能力!

有个朋友是一所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年纪轻轻已是正高职称,在业内很有名气。她的孩子比起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即使孩子没那么努力,相信依靠她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孩子将来也会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然而这个朋友并不满足于孩子的『衣食无忧』,她深知,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比拼的不仅是孩子本身,也是孩子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阅历、对政策的了解,以及物质条件、软性资源、教育参与度、对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等等。于是从孩子两三岁起,她就开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陪孩子读国学经典、带孩子听音乐会等。

然而有些家长,在孩子该学各种技能的时候却放任孩子玩游戏、看电视、玩手机,完全忽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举个例子,李小璐和贾乃亮的女儿、国民闺女小甜馨因其好性格受到网友的喜爱,依靠其知名度以及父母为其打下的基础,相信将来也不会过的太差。然而李小璐、贾乃亮还是没有放松对小甜馨的教育,虽然才四岁,芭蕾已经跳的像模像样了!

孩子被『逼』学习的过程可能是『残酷』的,但在残酷的背后,可以看出父母培养孩子各项特长的远见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决心。我们不一定都要学习郎国任似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须让孩子懂得学习和坚持的意义,决不能让放任害了孩子。

最后,附上一段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的年龄被『逼』出无限潜能,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的能量。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7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之道的两难抉择:论"逼"与"放"的辩证智慧

《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道破教育之真谛。然观今日教育之困境,实为"逼"与"放"的二元对立所致。细究之,二者非绝对矛盾,实乃教育之一体两面。

"逼"者,非蛮力强求,实为引导坚持。《礼记》言"玉不琢,不成器",正道出适度规训之必要。郎朗之父的"逼",实为在发现天赋后的刻意培养,其本质是帮助孩子突破舒适区的教育智慧。观历代大家成长轨迹,从王献之"墨池"苦练到欧阳修"画荻"勤学,皆见适度督促之功。

"放"者,亦非纵容懈怠,实为尊重天性。陶行知先生倡"生活即教育",正谓教育须顺应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然放任绝非不教,《颜氏家训》早有警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中庸之道最为可贵。程颐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道出兴趣培养之关键。教育当如春雨润物,既需规范引导,更需激发内驱。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恰可解此困局:在尊重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培养真知。

今之父母当思:教育非"逼"与"放"的简单选择,而是把握时度的艺术。孔子"因材施教"四字,仍是解决此难题的不二法门。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读懂孩子,在关键处施力,在必要时放手,最终达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4-10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育之"逼"与"放":从郎朗、周杰伦案例看坚持的辩证法》

在教育学的永恒命题中,"逼"与"放"的辩证关系犹如阴阳两极。郎国任的戒尺与周杰伦母亲的藤条,表面看是强制手段,实则暗合《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的渐进之理。考诸典籍,《颜氏家训》有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此中智慧,恰为当代教育困局提供解方。

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儿童潜能需在成人引导下方能突破现有水平。郎朗每日八小时琴键苦修,周杰伦六年棍棒下的黑白键跳跃,正是维果茨基理论的最佳注脚。数据表明,世界级音乐家平均需经历6000小时刻意练习方能崭露头角,这印证了《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古老训诫。教育之"逼",实则是以外部驱动力弥补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不足。

然《论语》有言"过犹不及",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特别强调"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当代脑科学研究显示,长期高压会导致杏仁核持续激活,反损认知功能。芬兰教育案例证明,游戏化学习可使知识留存率提升至75%。故真正的教育智慧,当如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在设定明确边界(礼)的同时保留自主探索空间(乐)。

概率论中的"独立事件叠加效应"与《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智慧异曲同工。那个63%的成功率公式,恰似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数学表达。但需要辨明的是:坚持的对象应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合理目标。如朱熹所言"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在钢琴前放置沙漏而非棍棒,将百次练习分解为十个"十日计划",此乃"逼"的艺术化境。

教育本质上是"引发主体自觉"的过程。程颐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道破天机:真正的坚持终须转化为内在驱动力。观郎朗成年后对父亲的感恩,周杰伦《听妈妈的话》的创作,可见外力之逼唯有内化为自律,方达教育圆满。今日父母之责,不在二选其一的粗暴抉择,而在把握"逼之有度,放之有法"的中道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