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49|回復: 1

[中医世家] 丹溪学派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1-24 1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浙江乃『文化之邦』,地灵人杰,历代名医辈出,中医学术流派纷呈,诸如医经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永嘉学派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丹溪学派。为了传承和弘扬浙江中医药文化,在省中医药学会的主办下,〖浙派中医〗的宣传巡讲活动正在全省各地火热进行中。我作为丹溪学派的主讲人,兹对该学派作一简要介绍:朱丹溪系浙江义乌人,是『养阴学派』的倡导者。他信奉理学,援儒入医,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丹溪著作甚丰,主要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以上是丹溪亲自撰写),还有〖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丹溪手镜〗(以上为传人整理),凡八种,其他散佚的著述不在少数,其门人或私淑者的著作更是不胜枚举。

一、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

一是宋元程朱理学对丹溪学说的影响。丹溪是朱熹四传弟子理学家许谦的学生,他将理学的一些观点引入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如理学『格物致知』理论催生了丹溪〖格致余论〗这部名著;二是〖和剂局方〗所产生的流弊对丹溪学说的影响。〖和剂局方〗处方用药偏于温燥,因其为朝廷制定和颁发,因此流传甚广,造成温燥伤阴,阴虚阳亢的弊端,触目皆是,促使丹溪奋笔疾书,写下了〖局方发挥〗这部名著,对〖和剂局方〗的缺点进行了深刻批判,旨在进一步阐述『阳有余阴不足』论,为其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铺路;三是地区方域对丹溪学说的影响。丹溪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带,地处卑湿,气候温热,因此湿热致病甚多。朱氏『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的观点以及治病重视祛除湿热,不能不说是与他的生活地域有很大关系;四是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学派纷呈对丹溪学说的影响。朱丹溪较刘河间『寒凉学派』、张子和『攻下学派』和李东垣『补土学派』晚出,有条件吸取三家之长。在继承前贤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出了新理论和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养阴学派』,与上述三个学派齐名,被后世誉称为『金元四大家』。

二、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一是阳有余阴常不足论。这是朱氏的核心学术思想,也是后世称其为『养阴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依据;二是相火论。是丹溪学派的主旨性学术观点之一;三是气血痰郁四伤学说。这是丹溪论治杂病的总纲;四是湿热观。朱氏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五是治未病思想。他对〖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论作了进一步发挥:『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已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基于此,朱氏对摄生防病十分重视,尤其在精神调节上强调『正心』、『收心』、『养心』;〖格致余论〗还设『饮食色欲箴』、『养老论』、『茹淡论』、『倒仓论』、『慈幼论』等篇,提出了诸多养生方法,弥足珍贵。

丹溪所创制的名方如大补阴丸、越鞠丸、二妙散、左金丸、上中下痛风方等被后世广泛沿用,疗效显著。

丹溪学派绵延六百余年,至今仍旺盛不衰,尤其是江南一带,该学派流传甚广,其中对徽南『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大促进作用。丹溪学说还远播海外,早在公元十五世纪就传入日本,日本医学界曾成立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丹溪学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我省对丹溪学派的传承和弘扬,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出版了〖丹溪医集〗〖丹溪学研究〗〖一代医宗朱震亨〗〖名医朱丹溪论治痿痹的经验〗和〖朱丹溪医药文化研究〗等专著,还举办了多次相关的学术会议。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丹溪故乡义乌在上个世纪末修茸和扩建了规模盛大、风景秀丽的丹溪陵园(现改名为中华养生丹溪文化园),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和中医药教育基地。(盛增秀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五条鱼 發表於 2025-4-6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丹溪学派学术思想探赜及当代价值

丹溪学派作为浙派中医的重要代表,其学术体系之精微、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今就丹溪学派之学术精髓与当代意义,作进一步阐发。

一、丹溪学术之哲学根基

朱丹溪师承理学家许谦,深得程朱理学精髓。其将"格物致知"的理学方法论创造性转化为医学认识论,所著《格致余论》即体现了这一思维特质。丹溪并非简单援儒入医,而是通过理学"即物穷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了"阳有余阴不足"的生理病理观。这种将哲学思辨与临床实证相结合的学术路径,使丹溪学说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

二、滋阴学说之临床创新

针对《和剂局方》温燥之弊,丹溪提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病理观,创立滋阴降火治疗大法。其创新性体现在:
1. 辨证方面:首重察舌验齿,发展望诊之法
2. 治疗方面:创制大补阴丸等名方,善用知母、黄柏等药
3. 调养方面:强调"收心养性"的摄生之道
这种从诊断到治疗的体系化创新,使滋阴学说具有鲜明的临床可操作性。

三、杂病诊治之体系建构

丹溪提出的"气、血、痰、郁"四伤学说,系统性地构建了杂病辨治框架:
1. 以"六郁"(气、血、痰、火、湿、食)为辨证纲领
2. 创越鞠丸等解郁名方
3. 发展"痰瘀同治"的治疗思路
这一体系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体现其理论的生命力。

四、丹溪学说之当代启示

1. 医学批判精神:丹溪不盲从官方《局方》,体现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
2. 地域医学智慧:其湿热理论对现代湿热体质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3. 治未病思想:强调"养生胜于治病",与当代预防医学理念高度契合
4. 学派传承模式:通过《丹溪心法》等弟子整理著作,形成学术传承体系

丹溪学派作为浙派中医的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地位,更在于为当代中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深入挖掘丹溪学术精髓,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吾辈当承继丹溪治学精神,使传统医学智慧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