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俞根初、何廉臣为代表医家的绍派伤寒以六经统摄三焦,提出寒温一统新论,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贡献。 望诊尤重望目,首创腹诊,用药轻清,为医林重视。
清代温病流行,吴中叶天士、薛生白、吴瑭诸家,提出外感热病由温邪所致,首创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形成了温病学派。其间,在越地诞生了『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从其发展过程看,可分奠基和发展两个阶段。在奠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医家有张景岳、俞根初、高学山、任沨波、何秀山等人。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作。
何廉臣著〖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为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曹炳章补何氏之未竟,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编〖历代伤寒书目考〗。徐荣斋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方面贡献卓著。
绍派伤寒的主要内容:
1.学术观点: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并不是冰火不容,只是由于两派各执一端、人为对立罢了,提出寒温一统新论。
2.诊断特点: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首创腹诊。
3.用药特色: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
4.调养专法: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示人治养并重之规范。
绍派伤寒对中医学的贡献:
1.绍派伤寒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对外感热病认识和治法上的又一创新。它包含的六经融合三焦、寒温自成一统的观点,不是对伤寒派、温病派的简单折中,而是对伤寒经典的深刻理解,对外感病实质的深入钻研,汲取吴中温病学派的学术精髓,结合绍地特殊的地理人文特点后提出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辨证用药方法,丰富了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了贡献。
2.在绍派伤寒学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临床经验丰富,又有创新精神的医家。他们以俞根初、何廉臣、赵晴初、曹炳章、邵兰荪、胡宝书等为代表,提高了浙派医家的声誉,丰富了浙派中医的内涵。
3.绍派医家在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结合温病学家察舌、验齿、辨斑疹白(音pei)的经验,望诊尤重望目,六经辨苔,首创腹诊,丰富了诊断方法。其又根据越地卑湿、越人喜饮酒水的习俗,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品及药汁,用药特色为医林重视。
绍派伤寒既别于一般伤寒学派,又异于吴门温病学派,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其学术观点、诊疗体系和用药经验有独创性,在中医流派中独树一帜。
注:作者沈钦荣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医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