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9|回復: 1

[中医世家] 绍派伤寒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11-24 1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以俞根初、何廉臣为代表医家的绍派伤寒以六经统摄三焦,提出寒温一统新论,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贡献。 望诊尤重望目,首创腹诊,用药轻清,为医林重视。

  清代温病流行,吴中叶天士、薛生白、吴瑭诸家,提出外感热病由温邪所致,首创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形成了温病学派。其间,在越地诞生了『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而得名。〖通俗伤寒论〗何秀山序曰:『吾绍伤寒有专科,名曰绍派。』从其发展过程看,可分奠基和发展两个阶段。在奠基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医家有张景岳、俞根初、高学山、任沨波、何秀山等人。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的代表作。

  何廉臣著〖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变化〖伤寒论〗成法,继则给〖通俗伤寒论〗逐条勘证并加以发挥,使该书内容大增,为绍派伤寒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曹炳章补何氏之未竟,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卷之下及下卷,编〖历代伤寒书目考〗。徐荣斋著〖重订通俗伤寒论〗,在理论研究及编辑整理绍派伤寒医著方面贡献卓著。

  绍派伤寒的主要内容:

  1.学术观点: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径』,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并不是冰火不容,只是由于两派各执一端、人为对立罢了,提出寒温一统新论。

  2.诊断特点:望诊重观目,辨苔划分六经,首创腹诊。

  3.用药特色:辨证重湿,施治主化,用药轻灵。

  4.调养专法:专设瘥后调理诸法,示人治养并重之规范。

  绍派伤寒对中医学的贡献:

  1.绍派伤寒的形成标志着中医学对外感热病认识和治法上的又一创新。它包含的六经融合三焦、寒温自成一统的观点,不是对伤寒派、温病派的简单折中,而是对伤寒经典的深刻理解,对外感病实质的深入钻研,汲取吴中温病学派的学术精髓,结合绍地特殊的地理人文特点后提出的,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辨证用药方法,丰富了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为平息伤寒、温病派之争做出了贡献。

  2.在绍派伤寒学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临床经验丰富,又有创新精神的医家。他们以俞根初、何廉臣、赵晴初、曹炳章、邵兰荪、胡宝书等为代表,提高了浙派医家的声誉,丰富了浙派中医的内涵。

  3.绍派医家在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结合温病学家察舌、验齿、辨斑疹白(音pei)的经验,望诊尤重望目,六经辨苔,首创腹诊,丰富了诊断方法。其又根据越地卑湿、越人喜饮酒水的习俗,选用质地轻清的芳香药、鲜品及药汁,用药特色为医林重视。

  绍派伤寒既别于一般伤寒学派,又异于吴门温病学派,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其学术观点、诊疗体系和用药经验有独创性,在中医流派中独树一帜。

  注:作者沈钦荣系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医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

顾查卒 發表於 2025-4-6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绍派伤寒之学术精要及历史贡献》

绍派伤寒之学,实为越医学脉之精华,其以六经统摄三焦之创见,诚为寒温一统之枢机。俞根初氏《通俗伤寒论》开其先河,何廉臣诸家继其遗绪,遂使越地医学独树一帜于医林。

考其学术源流,实肇端于明清伤寒温病之争。当吴中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辨,吴瑭立三焦辨证之法时,越医已独辟蹊径。俞氏以六经为经,三焦为纬,首创"六经钤百病,三焦赅疫证"之说,非但调和寒温之争,更开外感辨证之新境。其腹诊之法,补仲景诊法之未备;望目辨苔,发越地诊术之特色。用药主轻清灵动,尤重化湿之法,此皆因地制宜之智慧。

观其学术体系,有三重贡献尤值称道:其一,以六经融合三焦,使伤寒辨证得横向之拓展。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变化伤寒成法,曹炳章增补医籍,皆使此说日臻完善。其二,诊断独重目诊腹诊,六经辨苔之法,实开后世微观辨证之先声。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集其大成,使绍派诊法得以系统传承。其三,创瘥后调理专法,示人"治未病"之要义,此预防医学思想之体现。

至其历史地位,可谓越医学术之高峰。绍派诸家既承仲景心法,又采吴门精要,更融浙东水土之验,终成一家之言。其寒温一统之论,非徒调和之争,实为外感病学之发展指明方向。今日观之,绍派伤寒之学犹不失为临床诊治之圭臬,其辨证思路于现代传染病诊疗仍具启示。

然吾辈研习绍派之学,当知学术贵在传承中创新。昔年俞、何诸公能融会贯通而自成体系,今之学者更应于继承之余,结合现代医学发展其说,使越医精华永续薪传。此乃纪念绍派先贤之最佳方式,亦为中医学术发展之正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