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6|回復: 3

[医药资讯] 初中毕业的『键盘手』,微信里的『老中医』……

[複製鏈接]
蔡青陈咏 發表於 2017-1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丨楚天都市报

你身边是不是有很多人总觉得一点小毛病没有必要去医院?或是跟朋友打听偏方,

或是在网上查查治疗方法,据说现在很多人流行在微信上找『老中医』。因为微信上的『老中医』通常都会对病人关怀备至,有问必答。而作为病人觉得能时刻与医生保持联系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安全感。可是,你绝对想不到微信那头的医生,真实身份竟然是只有初中学历的90后女孩……

微信上的『老中医』

李先生是湖南人,今年6月,他发现身上很痒,并且出现了皮疹,他没有去医院,而是在网上找到了一名『老中医』的微信,打算咨询一下病情。

『你好,你加老师是想解决皮肤问题吧?』加了微信后,『老中医』很快就回复了他,并自称胡老师,胡老师的微信头像,也是一位老中医模样的男子。

『你把患病部位给我拍几张照片过来看看,这样我好给你诊断病情。』得到李先生的回答后,胡老师要求他发几张患处的照片。

李先生将照片发过去后,很快就收到了胡老师的诊断结果:『你这是寻常型牛皮癣,皮疹呈点滴状或钱币状,发展较为迅速……』

就这样,李先生和这名胡老师在网上探讨了一下病情。随后,胡老师便给李先生推荐一种『祖传秘方纯中药药膏』,李先生有所怀疑,并没有购买。

接下来的几天,胡老师不时在微信给他发来充满关怀的文字:

『病情在你自己身上,老师希望每一位患者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钱乃身外之物,有健康的身体,这点钱也是可以挣回来。』

『药物也是根据您的病情来一对一调配的,比您严重的病情在我胡老师这里都调理康复了,只要您能配合用药康复您的病情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同时,胡老师还给他发来一位老中医制作药膏的照片,还有许多患者在老中医处排队购买药膏的视频,以及许多人购买成功后的转账记录。

针对李先生的怀疑,胡老师还不时对他进行开导:『今天是你找到了老师,老师也是实事求是的分析你的病情,虽然你这样质疑老师,老师不是很高兴,但是你作为患者的心情,我也是能理解的,请你相信老师不会为了你这几个钱折了自己的良心和医德,医者父母心!』

李先生相信了,他通过微信转账,转给胡老师200元定金,购买了一个疗程共3瓶药膏,并在收到药膏后,再次给付了700元。

在使用了药膏后,李先生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受骗了,便报了警。

写字楼里的『名医堂』

经过侦查,嫌疑对象很快被锁定在仙桃城区的一栋写字楼内。

11月9日,仙桃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会同沙嘴派出所民警,突袭位于该写字楼21楼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捣毁了这一公司化运作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现场抓获嫌疑人员21人,扣押作案手机、电脑和话术单若干。

而这家信息技术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是网络背后的『老中医』。这些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有部门主管,有负责人事招聘的经理,更多的则是在网上『吸粉』、『养粉』,骗取患者信任,购买他们的『药品』的『键盘手』。

经查,今年5月以来,嫌疑人熊某某在仙桃市城区租住一间写字楼作为办公场所,邀约林某某、邱某、张某等21人,通过网络推广,包治各种疑难杂症,并留有微信号码『吸粉』,然后键盘手通过微信每天推送求医问药文字、图片、视频及转账记录截图,骗取粉丝信任。

经过查证,该团伙先后

●冒充胡氏中医名医堂医师,网上推荐销售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药膏;

●冒充一名教授助理网上推荐销售抗癌防癌参灵黄精胶囊;

●冒充骨科中医堂老师,网上推荐销售治疗股骨头坏死药膏;

●冒充中医胃肠疾病专家、癫痫疾病调理老师,网上推荐销售纯天然中草药膏;

●冒充治疗风湿、牛皮癣中医老师,网上推荐销售祖传秘方纯中药药膏,骗取每人200-8000元不等的费用。

这些药品,都是由『厂家』直接发货,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没有见过这些产品,只是从患者收到药后,发过来的照片上,看到这些所谓药品的真容。

截止目前,警方查证,全国共有2000余人受骗,诈骗地区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案价值300余万元。

目前,21名嫌疑人已被刑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初中毕业的『键盘手』

21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仙桃市看守所,见到了部分嫌疑人员。

出生于1992年的小苗,就是冒充『胡老师』的一名工作人员。小苗是仙桃人,初中学历,家里有一个4岁的女儿。一个多月前,她和老公来到这家公司上班。

经过1个星期的培训后,小苗领到了一部手机、一个微信号、一台电脑,就开始上岗了,她的底薪是2200元,每完成一单,可以拿到几个点的提成。而她的工作,就是冒充胡老师,在网上跟患者聊天,骗取患者购买药品。

小苗很快就接到自己销售生涯的第一单生意,受骗者在网上找到了小苗的微信号,并添加了她。按照经理事先发放的话术本及公司配发的手机、电脑,小苗与患者一对一地交流,通过简单的问诊为其配制所谓的药品。

为加深患者的信任,小苗会发一些『老中医』锻炼、熬药以及患者排队购买的的视频或者照片,给患者看。平时还会经常在微信上对患者嘘寒问暖,借此来拉近关系,让其放下警惕相信『老中医』的身份。而这些文字和照片、视频,『都是复制粘贴的』。

患者一些简单的问题,她通过培训,都知道该如何应答。面对记者,小苗还不断地强调自己的专业:『牛皮癣是最简单的。就是痒,长湿疹嘛。』而如果患者提到了她不知道的问题,『那就不理他。』

一个多月的时间,小苗成交了20余单。这个业绩,在公司里排名比较靠后。11月9日,小苗和她的老公,一起被警方拘留了。

跟小苗一起被抓的,还有她的堂姐和堂姐的老公,他们也都是初中学历。

今年29岁的林某,是公司的人事经理,月薪3000元,负责招聘工作,公司的键盘手,很多都是他招聘进来的。他告诉记者,公司的老板他只见过一面,而公司出售的这些所谓的『药品』,他都没有见过。

今年44岁的熊某,是公司负责牛皮癣业务的一个经理。他说,公司的键盘手进入公司后,都要进行话术培训。而该公司出售的牛皮癣『药膏』,进价90块钱一瓶,而卖出去则是900块钱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只有3瓶。

公司化运作的诈骗团伙

21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该写字楼的21楼,这家公司已经人去楼空,大门紧锁。墙上还能看到『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标语。

而在11月9日的行动当天,办案民警还在公司里找到了指纹考勤打卡机。仙桃市公安局沙嘴派出所副所长汪永红介绍,该团伙完全实行公司化管理。『员工有保底工资,并按业绩分档提成,主要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转账、快递公司代收货款等完成交易。』平时,员工们在一起,严禁交流业绩。当有员工请假时,他的微信号就会被其他员工暂时接收,帮忙与患者继续保持联系。

而公司的员工,很多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在诈骗。负责与患者聊天的小苗面对记者,还连称『背时』:『公司招的是网络营销,我也是想赚点钱才到公司来的,这才来了1个月,一分钱工资都没有领到,就出了这种事。』

小苗不知道,他们所出售的『药品』,只是一些保健品。汪永红介绍,此次抓获的21名嫌疑人中,大部分都是90后,学历较低。

『他们很多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处方药是不能在网上销售的,而冒充老中医让患者购买他们的药品,更是彻底的诈骗。』

沙嘴派出所所长朱荣华分析,全国之所以会有2000多人受骗,是因为许多人都有病急乱投医的心理,而大多数事主在发现药品无效后并没有提出退货,主要原因则在于认为损失不大,怕维权索赔过程麻烦,于是没有报警。

警方提醒

为此,仙桃警方提示,患者出现病情,切莫在网上乱投医,看病用药要相信科学,到正规医院去诊断治疗。

同时,警方呼吁,通过网上咨询『老中医』购药上当受骗的患者,可以到就近的公安机关报案,以方便继续侦破案件,进行退赃。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楚天都市报』,记者/蔡青、陈咏,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4-15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微信老中医"现象背后的文化危机与信任重构

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初中毕业的年轻人冒充老中医,在微信上行骗。这不仅是一起简单的诈骗案件,更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中的严重断裂与信任机制的崩塌。

中国传统医学讲究"医者仁心",重视医德修养。《黄帝内经》开篇即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真正的中医传承需要数十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而如今,一张头像、几句术语就能包装出"老中医"的形象,恰恰说明社会对中医文化内涵的认知已经肤浅到何种程度。骗子们盗用的不仅是钱财,更是中医千年积累的文化信誉。

这种现象暴露出双重危机:一方面是民众健康素养的匮乏,对基本医疗常识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社会信任机制的瓦解。当正规医疗渠道因各种原因难以获得民众完全信赖时,这种真空便被江湖骗子所填充。患者渴望得到关怀与理解的心理需求,反而成为被利用的弱点。

要重建医患信任,必须从文化根基着手。首先应当加强中医文化的正本清源,让民众了解真正的中医之道;其次要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使专业医疗关怀触手可及;最后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培养理性求医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微信老中医"这类文化怪胎的滋生。

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守护。我们既要警惕文化符号被滥用的风险,也要为真正的中医传承创造健康环境。医道之兴,关乎国人之健康,更关乎文化之延续。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4-16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微信老中医"现象背后的文化危机与伦理困境

今有"微信老中医"一事,令人扼腕。初中毕业之少女,竟能假扮名医,以"祖传秘方"为饵,行欺诈之实。此非独一桩诈骗案件,实乃折射出当代社会多重文化危机与伦理困境。

细究此事,首当其冲者,乃传统医学神圣性之消解。中医自古讲究"医乃仁术",扁鹊有"六不治"之训,孙思邈著《大医精诚》,皆强调医德之重。而今"键盘手"冒充老中医,以关怀备至之态行敛财之实,不仅亵渎了医道尊严,更使民众对传统医学之信任遭受重创。此辈所为,实为"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之举,将博大精深之中医文化,矮化为微信聊天中之三言两语,岂不悲哉?

其次,此现象暴露民众健康素养之匮乏。《黄帝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预防为先。今人却惯于讳疾忌医,小病不治,转而求诸网络,恰似"缘木求鱼"。李先生辈不寻正规医者,反信虚拟"名医",此非"舍近求远"乎?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今人于医学无知,却自以为能辨真伪,终致受骗,实为"不知而自以为知"之过也。

再者,此案折射社会诚信体系之崩塌。"老中医"伪造病例、转账记录,以"医者父母心"为幌,行欺诈之实,此乃"巧言令色,鲜矣仁"之现代版。当诚信成为稀缺品,当"祖传秘方"沦为营销话术,社会何以立信?《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今观此案,岂不令人深思?

至于监管缺位,更不容忽视。写字楼内公然设立"名医堂",微信平台任"假郎中"横行,此非"养痈遗患"乎?《韩非子》言:"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今监管不力,致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实为制度之失。

解此困局,需多方着力:一当加强中医文化之正本清源,使民众明辨真伪;二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破除"偏方迷信";三要完善网络监管,斩断诈骗链条;四需重建社会诚信,使"医者仁心"不再沦为敛财工具。

《周易》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面对"微信老中医"乱象,我们既要依法打击,更需文化重建。唯有回归"仁心仁术"之本真,方能杜绝此类怪状,使传统医学重放异彩,社会诚信得以重塑。医道如此,天下之道,岂不亦然?
得瑟炊烟花 發表於 2025-4-17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微信老中医"现象背后的文化危机与信任困境

今观"微信老中医"之骗局,不禁令人扼腕。初中毕业之"键盘手",竟能假托岐黄之术,行欺诈之实,此非独法治之失,亦为文化之殇。细究其因,实乃当代社会多重病症之并发。

一者,传统文化符号遭亵渎。老中医形象本为中华医学之象征,承载着"大医精诚"的伦理精神。今被不法之徒盗用为行骗工具,非但亵渎了医者仁心之传统,更使真正的中医文化蒙尘。骗子刻意营造"祖传秘方""一对一调配"等话语陷阱,正是利用民众对传统医学的朴素信任。此等现象若不遏制,恐将导致传统文化符号的"通货膨胀"——当"老中医"三字与骗局挂钩,真正的中医传承何以取信于人?

二者,现代医疗信任体系出现裂隙。患者宁信微信"关怀",不赴正规医院,折射出医疗体系中的信任危机。正规医疗机构的程序化、效率化运作,反使部分患者产生"人情冷漠"之感。骗子深谙此理,以"有问必答""时刻联系"为饵,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此中矛盾令人深思:现代医疗如何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不丧失人文温度?医疗改革当于此着力。

三者,网络时代的认知困境凸显。骗子展示的"患者排队视频""转账记录",实为精心设计的"真实性表演"。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人们判断真伪的能力反而下降,容易被表象迷惑。此案中,受害者虽心存疑虑,终被"医者父母心"等道德话语所俘,可见当代人在信息甄别上的无力感。

解决之道,当三管齐下:法治层面须加强网络行医监管,建立可信的线上医疗认证体系;文化层面应正本清源,弘扬真正的中医文化精髓;教育层面则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培养理性就医观念。唯有如此,方能杜绝"键盘神医"之乱象,重建医患之间的真诚信任。

《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古人对医者的选择尚且如此谨慎,今人岂可仅凭微信数言,就将健康托付于来历不明者?此案当为世人敲响警钟:在追求便捷的同时,万不可丧失基本的判断力。健康之事,关乎性命,宁可慎之于始,毋贻悔之于终。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