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7|回復: 1

[中医理论] 风气内动六因分析

[複製鏈接]
雷辉 發表於 2017-8-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肝为风木之脏,与风气相通,风属阳,阳主动,故〖素问〗病机十九条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内动之因不过虚实两端耳,然实能转虚,虚可挟实。风气内动之病,诸如眩晕、柔痉、颤振、小儿急慢惊风、发搐、痫证等。

  现以方仁渊整理的〖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为主,参考〖临证指南医案〗、刘河间、湖北省黄梅县名中医张行柏之论而言之。

  一、热(火)极生风 罗国纲论火:『有实火、虚火、湿火、风火、郁火、阴火、五脏火、六腑火、游行不归火。』其诸火皆可生风,亦包括『风火』。河间云:『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论热极生风之理,一者木本生火生风,二者风能助火。〖临证指南医案·肝火〗述:『郑氏,巅胀神迷,经脉抽痛,胀闷不欲纳食,一月经期四至,此郁伤气血成病。』本案『经脉抽痛』即郁火(热)动风之症。

  二、肝阳化风 情志郁勃,木气太过而兼火化,故风阳弛张。〖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何案述:『肝风阳气上冒,头左偏痛,连及左目难开。』徐案述:『丧弟悲哀太过,肝阳升动无制。初起病发如狂……』即是此证,然其久则化热或耗阴而转虚。

  三、血虚生风 肝藏血,血虚木失濡养,则燥而生风,故〖妇人大全良方·卷三·妇人贼风偏枯方论〗言:『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

  〖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顾案述:『血不养筋,筋脉牵掣,昼日则安,暮夜则发,不能安卧,病在阴经。宜养血以和经脉。』宋案述:『营血内亏,不能涵木,加以恼怒,肝风暗动,不时头昏脚软,防其跌扑。今宜养血熄风。』是其证也。

  四、阴虚动风 〖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方仁渊按云:『肝之所以生风,由肾水不足灌溉,致木燥火生,火生风气。』如其载施案述:『久遗下虚,肾水不足,肝风暗动,上升则头痛眩晕……法以上熄风阳,下滋肾水……』苏案述:『肝阴久亏,风阳上扰不熄,头顶目珠皆痛……自宜育阴熄风,镇逆宁神。』即是指此。血虚生风与阴虚动风俱指肝肾不足(肝肾同源、精血互生),但血虚侧重在肝,阴虚侧重在肾。

  五、阳虚风动 张行柏在喻嘉言『阳虚邪害空窍为本』论的基础上,力倡阳虚风动。他言:『阳虚风动者,多由肾阳虚衰,水寒无火,木不得养而风动,或由阳衰痰浊不化,阻滞经脉,与外风相携,引动内风,或因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而致虚风内动。』〖湖北当代名医传〗认为,该风之来,渐而且缓,如冬风刮地而行,阴惨凛冽,其去艰而且难。此说可补孙一奎『阴血不足,少水不能灭盛火』(〖医旨绪余·颤振〗)之论。

  六、土薄风动 肝为脾之制脏,脾为肺之承脏,肺为肝之制脏。土薄,一则肝木乘之,二则肺金失养,弱土病金,金不制木,强木(肝)不柔而风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述:『孙氏,胃虚,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汗出寒热。胃虚痰滞,二陈汤加天麻钩藤。』中虚水湿不化,易生痰湿,故多风挟痰为患。

  此外,〖丹溪心法〗有『热痰挟风』之论,然痰非风生之因,乃引风尔,故不论。亦有外风引动内风之说,可参考。

  总而言之,风生之因全赖木病,宜治肝,故方仁渊云:『木之生也,栽培在土,滋溉赖水。』土薄则遭强木乘之,风易动于四肢(脾主四肢);水亏则肝木无以生养,或水寒木亦不养,阴不潜阳,虚亢之阳动风。此二者风势有异耳,不可不鉴。

唐侏 發表於 2025-4-18 0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风气内动六因阐微》

风气内动乃肝系病机之枢要,其理法渊源可溯至《内经》"东方生风,风生木"之论。今就六因机理条分缕析,以明辨证纲要。

一、热极生风机理有三重
1. 五行相生:木火相生形成病理循环,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所言"木郁则火燔"
2. 风火相煽:风助火势形成"焰借风威"之势
3. 气机逆乱:郁火阻滞经脉,致气血逆乱而动风。临证当辨实热与郁热之别,实热多见舌绛苔黄,郁热常见脉弦数而舌暗红。

二、肝阳化风分三期演变
初期:情志郁勃致肝气横逆,如王旭高所载徐案"悲哀太过"之证
中期:阳亢化风出现头痛目赤等症
后期:阴液耗伤转为虚实夹杂。此证脉象多弦劲有力,左关尤显。

三、血虚生风辨证要点
1. 昼夜辨证:夜甚昼轻如顾案所示
2. 肝系特征:筋脉牵掣伴面色萎黄
3. 脉象特点:细弦而弱。治当遵"治风先治血"之旨,四物汤为底方。

四、阴虚动风分三型
1. 水不涵木型:施案所示头痛眩晕
2. 风阳上扰型:苏案所见头目俱痛
3. 龙雷火升型:兼见颧赤盗汗。其脉细数,舌红少津,与血虚生风之舌淡脉细可辨。

五、阳虚风动三途
1. 命门火衰:张行柏所谓"水寒无火"
2. 痰浊阻络:阳虚失运生痰
3. 阴阳两虚:久病及肾之候。其脉沉迟弱,舌淡胖有齿痕,如《湖北当代名医传》所述"冬风刮地"之象。

六、痰瘀生风为第六因
此未明言而实存于诸案,如肝风痰火门诸证多见痰瘀交结之候。其机有三:
1. 痰阻络道致风动
2. 瘀血生风
3. 痰瘀互结。当见舌暗紫苔腻,脉弦滑或涩。

结语:风气内动六因,实则不外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两端。临证当把握"动静之机、虚实之辨",细察脉证变化。王旭高治肝卅法、叶天士熄风诸方,皆可随证选用。然总以调和阴阳为要,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乃治风之根本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