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6|回復: 0

[古文观止] 语音版〖孟子〗赏析(44)驳许行『君民并耕』说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7-1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赏析(44)驳许行『君民并耕』说

——第六单元 论政治第五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五节,节选自〖滕文公上〗,孟子通过对许行『君民并耕』说的批驳,系统阐述儒家关于社会分工问题的观点。

许行,楚国人,是先秦百家中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奉神农氏为祖师,其言论就假托为『神农之言』。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滕文公分给他住宅,他就和几十名门徒都穿着粗麻布衣,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楚国儒者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听说滕文公施行圣人的政治,也来到滕国。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而改学许行的学说。有一天,陈相见到正在滕国的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却没有听说真正的治国之道。真正的贤君,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自食其力,早晚自己烧饭,兼治国家政事。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存放财货的府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供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由此,引发了孟子和陈相就『君民并耕』说展开的一场辩论。

孟子不愧是一位高明的辨手,他并没有立即反驳许行的上述观点,而是借着『君民并耕』这一话题,问陈相有关许行的劳动和生活,用一连串的诘问,迫使陈相代替许行现身说法,承认他们除了自己耕种粮食外,还到市场上用自己的产品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以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这就使陈相陷入了自相矛盾的窘境,不得不说『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从而自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巧妙地接过『百工之事,不可耕且为』这一话题,以陈相之矛,攻陈相之盾,展开了关于人类社会分工问题的正面阐述,他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里的『大人』,指为政者,大人之事,就是推行教化,处理政务的事。『小人』,指平民,小人之事,就是农工商等生产活动。『率天下而路』,指带领天下人一刻不停地在路上奔跑,极言其忙碌不堪。『食人』,指供养人,也就是缴纳赋税给政府。『食于人』,指被人供养,也就是官吏的俸禄来自于民众的赋税。『通义』,指通行的道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兼做吗?天下有为政者的事,有平民的事。而且,一个人身上所需要的物品,必须靠各种工匠的制作才能齐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手做的才能使用,这简直就是率领天下的人在路上奔走,一刻也不得休息。所以说: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劳心的人治理人,劳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供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啊!』

接下来,孟子又以尧、舜治理天下的事实,来驳斥『君民并耕』之论。圣人之治,一是为平天下而忙碌,二是为教化百姓而忙碌,三是为寻找人才而忙碌。孟子反问道:『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用心的地方吗?只是不能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社会分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原始社会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左传•襄公九年〗知武子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可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孟子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认为天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他们『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是『天下之通义』。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局部的阶段性角度来看,社会分工促进了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来看,由社会分工导致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私有制社会中表现为对立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对立消失,差别仍然存在。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三大差别将逐步消失。

附: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①者许行②,自楚之膝,踵门③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④。』

文公与之处⑤。其徒数十人,皆衣褐⑥,捆屦⑦,织席以为食。

陈良⑧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⑨而自宋之膝,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⑩,未闻道⑾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⑿,饔飧而治⒀。今也膝有仓廪府库⒁,则是厉⒂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⒃?』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⒄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⒅。』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⒆,以铁⒇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票易之。』

『以票易械器(21)者,不为厉陶冶(22);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23)?何为纷纷然(24)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25)?』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26),有小人之事(27)。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28);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29)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30);治于人者食人(31),治人者食于人(32);天下之通义(33)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34),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35),禽兽偪人(36),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37)焉。舜使益掌火(38),益烈(39)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40)而注诸海,决汝汉(41),排淮泗(42)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43)?

『后稷(44)教民稼穑(45),树艺(46)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47)。人之有道(48)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49)忧之,使契(50)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51)曰:「劳之来之(52),匡之直之(53),辅之翼之(54),使自得之(55),又从而振德之(56)。」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57)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58)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59)天为大,惟尧则之(60),荡荡乎(61)民无能名焉(62)! 君哉舜也!巍巍乎(63)有天下而不与(64)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66)。……』  

——〖滕文公上〗

【注释】

①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神农,炎帝神农氏,主要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农家』 就假托为『神农之言』。

②许行:楚人,为农家代表人物之一。

③踵门:至其门。踵,脚后跟,在此作动词用,至,到的意思。

④愿受一廛而为氓:希望领受一所住宅,做您的城民。廛,音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氓,音méng古代外来的移民。

⑤与之处:给予许行住宅。之,指许行。处,音chù,住宅。

⑥衣褐:穿着粗布衣服。衣,动词,穿。褐,粗布衣服,贱者所穿。

⑦捆屦:编织草鞋。屦,音jù,草鞋。

⑧陈良:楚国儒者。

⑨耒耜:音lěi sì,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

⑩虽然:虽如此。

⑾道:此指农家的学说。

⑿并耕而食:指君与民同样要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⒀饔飧而治:早晚自己烧饭,而兼治国事。饔,音yōng,早餐。飧,音sūn,晚餐。

⒁有仓廪府库:向民众收取赋税,而有仓廪储存米粮,府库聚藏财货。仓廪,指贮藏米谷的仓库。府库,指收藏财物和兵器的地方。

⒂厉:害,损害。

⒃恶得贤:怎么能算得上贤明呢?恶,音wū,岂,怎么。

⒄冠:戴帽子,此作动词用。

⒅素:白色生绢。

⒆以釜甑爨:以铁锅瓦罐煮饭烧菜。釜,铁锅;甑,音zèng,瓦罐。爨,音cuàn,烧火做饭。

⒇铁:指铁制的农具。

(21)械器:指耒耜、釜甑等用具。

(22)陶冶:造瓦器的陶工和造铁器的铁匠。

(23)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所有物品只取之于自己家中而用之,不须外求。舍,相当于方言『啥』,即什么东西、一切东西的意思。宫,古代房屋的统称,秦、汉以后,专指帝王所居。

(24)纷纷然:忙乱的样子。

(25)不惮烦:不怕麻烦。惮,音dàn,害怕。

(26)大人之事:指推行教化,处理政事。大人,指为政者。

(27)小人之事:指农工商之生产活动。小人,指平民。

(28)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一人身上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之制作,始能具备。

(29)率天下而路:带领天下人在路上奔跑,一刻也得不到休息。此极言其忙碌不堪。

(30)治于人:被人治理。

(31)食人:供养人,指缴纳赋税给政府。

(32)食于人:被人供养,指官吏之俸禄来自于民众的赋税。

(33)通义:通行的道理。

(34)天下犹未平:天下还没有完全平治。

(35)五谷不登:各类谷物都不成熟。不登,不成熟。

(36)偪人:与人相迫近。偪,音bī,通同『逼』,迫近。

(37)敷治:分布政事而治理之。敷,布。

(38)使益掌火:任命伯益为掌火之官。益,伯益,尧的大臣。掌火,主掌放火以焚烧草木,驱赶野兽之事。

(39)烈:炽盛之火。

(40)瀹济漯:疏通济水,漯水。瀹,音yuè,疏导。济,济水。漯,音tà,漯水。

(41)决汝汉:除去汝水,汉水的淤塞。决,除淤塞。

(42)排淮泗:排去淮水,泗水的阻塞。

(43)得乎:能够吗?

(44)后稷:相传为周的始祖,名弃,尧帝时为农师。

(45)稼穑:耕种与收割,泛指一般农事。穑,音sè。

(46)树艺:种植。树、艺皆作动词用。

(47)育:得到养育。

(48)人之有道:人所以为人的道理。有,为。

(49)有:又。

(50)契:音xie,人名,相传是商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掌教化。

(51)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是功劳,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

(52)劳之来之:(慰问辛劳的人,抚恤来归的人。劳、 来都读为去声,慰问,安抚。

(53)匡之直之:匡正邪恶的人,矫直枉曲的人。

(54)辅之翼之:辅助民众确立志向,帮助民众奉行礼教。辅、翼皆帮助之意。

(55)使自得之:使民众自得其本有的善性。

(56)又从而振德之:又接着对他提醒警告,施予德惠,不让他放逸怠惰而失其本性。振,提醒警告。德,惠,指施予德惠。

(57)皋陶:音[gāo yáo,人名,相传为舜时的司法官。

(58)易:治。

(59)惟:独,只有。

(60)则之:与天齐等。则,准,等齐。

(61)荡荡乎:广远的样子。乎,语尾助词。

(62)民无能名焉:民众无法用言语来称述他的功德。名,称述,形容。焉,之,指尧的功德。

(63)魏巍乎:崇高伟大的样子。

(64)不与:不相关,指不把持、不贪恋帝位之尊荣。与,音yù,参与其中。

(65)亦不用于耕耳:只是不能把心用在耕种上罢了。亦,但,只是。

【译文】

有位研究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来,亲自上门告诉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领受一所住宅,成为您的百姓。』

文公分给他住宅。他的门徒有几十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到滕国来,进见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 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虽然如此,他却没有听说真正的治国之道。真正的贤君,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自食其力,早晚自己烧饭,兼治国家政事。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存放财货的府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供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陈相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

陈相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陈相说:『戴白色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那样会妨害耕种。』

孟子问:『许先生用铁锅和瓦甄煮饭烧菜,用铁制的农具耕田吗?』

陈相说:『是的。』

『都是他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是用粮食换来的。』

『既然用粮食换取釜甄农具等器具的农夫,不算是损害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釜甄农具等器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况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打铁,所有的物品只从自己家里取用呢?为什么要那样忙碌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做的事,本来不可能一边耕种,一边兼做啊!』

『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兼做吗?天下有为政者的事,有平民的事。而且,一个人身上所需要的物品,必须靠各种工匠的制作才能齐备;如果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这简直就是率领天下的人在路上奔走,一刻也不得休息。所以说:有的人劳心,有的人劳力;劳心的人治理人,劳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供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啊!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没有完全平定,洪水溢出河道乱流,在各地泛滥成灾;草木也因此长得非常茂盛,飞禽走兽大量繁殖,五谷却不能成熟,禽兽还要伤害人,兽蹄鸟爪的踪迹在国内到处纵横交错着。尧为此而非常担忧,举用舜去分布处理政事。舜任用伯益掌管火的事务,伯益便用烈火焚烧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于是四散而逃。大禹奉命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漯水,引导它们都疏流到海里去;挖掘汝水、汉水的淤积,去除淮水、泅水的壅塞,引流进入长江。从此以后,百姓才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耕种取食。当这个时候,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工夫进去,虽然他想亲自种地,能够做得到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的方法,去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百姓才得到养育。人之所以为人,如果吃饱饭,穿暖衣,住得安逸了,却没有受到教化,那就近似于禽兽了。圣人又为此而担忧,任命契担任司徒,教导民众以人伦之道:父子之间要有孝慈的亲情,君臣之间要有相互的礼义,夫妻之间要有内外的分别,长幼之间要有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的交谊。尧训勉说:「对辛劳的人要慰问他们,对来归的人要安抚他们,对邪恶的人要匡正他们,对枉曲的人要矫直他们,还要辅助民众确立志向,帮助民众奉行礼教,使他们自己领悟到人所本有的善性,接着又要使他们警觉,并施予德惠,以免他们放逸懈怠。」圣人为百姓忧心到如此地步,还有闲工夫去耕种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贤人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贤人当作自己的忧虑。那些把百亩田地耕种不好当作自己忧虑的,只是农夫罢了。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用善言教化别人叫做忠,为天下发现贤才叫做仁。所以说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找到一位贤能的人却很难。孔子说:「尧这样的君王真是伟大啊!只有天是最崇高的,也只有尧能够与天齐等,他的圣德广远,百姓们不知道怎样来赞美他!舜真是一位能尽君道的君王!功德那样的崇高伟大,虽然拥有天下,却不把持、不贪恋帝位的尊荣。」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用心的地方吗?只是不能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