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赏析(41)得道者多助 ——第六单元 论政治第二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二节,节选自〖公孙丑下〗,孟子以战争中的攻和守为例,阐明以人和而得民心乃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总论,孟子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论点。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天时』,指阴晴寒暑等适宜于攻战的气候与时机。所谓『地利』,指山川险阻,高城深池之类。所谓『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孟子在这里使用的,是演绎的方法,意思是说:『时机和气候有利不如地势有利,地势有利不如人心团结和顺。』 第二段是申论,孟子首先以一座小城被『环而攻之』为例,他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代的内城叫『城』,外城叫『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内外城比例是三比七的小城。『环而攻之』的『环』字,指围绕,『环而攻之』,就是包围起来攻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座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却不能攻破。既然包围起来攻打,在旷日持久中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啊!』 接着,孟子又以被攻的一方虽然占尽地利的优势为例,他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里的『池』字,指环城之水,也就是护城河。『兵革』,指武器。兵,是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是皮革做的防身用甲胄。『米粟』,也就是谷类,这里泛指粮草。『委而去之』的『委』字,指放弃。『去』字,指离开。『委而去之』,就是弃城逃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啊!』 第三段是结论,孟子先是力排『人和』以外的因素,以凸显『人和』的重要,从而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他说:『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的『域』字,指界限,这里作动词用,『域民』,就是限制民众。『封疆』,指疆界。『山溪』,指山间低洼之处。『威天下』的『威』字,在此作动词用,指威震。『得道』,指符合正义,深得民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以说:要限制民众,不必依靠疆界边防的封锁;要巩固国防,不必依靠高山深涧的险阻;要威服天下,也不必依靠兵器盔甲的坚利。拥有道义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少。』 接下来,孟子把『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加以对比,从而告诉人们,『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得道』,也就是得民心。他说:『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畔』字,与背叛的『叛』字同音同义。『有』字,指惟,只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国君,胜负不言而喻;所以,君子只是不战罢了,战则必胜。』 孟子从军事问题入手,对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加以比较论证,鲜明地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强调『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进而推论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把问题从军事引向政治,阐明了施行仁政,争取人心的重要性。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在这篇光辉著作中,他引用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阐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失道寡助;中国人民进行的抗日战争,得道多助。他说:『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根据这一分析,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驳斥了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错误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策略,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附: 【原文】 孟子曰:『天时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③。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④,环而攻之⑤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⑥非不深也,兵革⑦非不坚利也,米粟⑧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⑨,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⑩不以封疆⑾之界,固国不以山溪⑿之险,威⒀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⒂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⒃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 【注释】 ①天时:指阴晴寒暑宜于作战的气候与时机。 ②地利:指山川险阻,高城深池。 ③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指内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 ⑤环而攻之:包围起来攻打。环,围绕。 ⑥池:环城之水,即护城河。 ⑦兵革:指武器。兵,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有皮革做的,也有铜铁做的。 ⑧米粟:谷类,泛指粮食。 ⑨委而去之:弃城逃离。委,弃。去,离开。 ⑩ 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此作动词用。 ⑾封疆:疆界。封,聚土。疆,界。 ⑿溪:山间低洼之处。 ⒀威:威震,此作动词用。 ⒁得道:符合正义,深得民心。 ⒂畔:通『叛』,背叛。 ⒃有:惟,只是。 【译文】 孟子说:『时机和气候有利不如地势有利,地势有利不如人心团结和顺。 『一座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却不能攻破。既然包围起来攻打,在旷日持久中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锋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啊! 『所以说:要限制人民,不必依靠封锁边境线;要巩固国防,不必依靠高山深涧的险阻;要威服天下,也不必依靠兵器盔甲的坚利。拥有道义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国君,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国君(胜负不言而喻);所以,君子只是不战罢了,战则必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