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0|回復: 1

[汉风汉茗] 陈茶不一定都是好茶,『越陈越香』也要看茶种类!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越陈越香,越老越好的说法近年在茶友圈中盛行,而且黑茶中屡屡爆出老茶拍出价格不菲的高价,以致业内追老茶成风,部分人甚至把购买老茶当成了升值渠道。但陈茶,不一定都是好茶,越陈越香也看茶种类。

越陈越香,越老越好的说法近年在茶友圈中盛行,而且黑茶中屡屡爆出老茶拍出价格不菲的高价,以致业内追老茶成风,部分人甚至把购买老茶当成了升值渠道。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茶都越老越好,『土豪』茶友购茶前还应多学习茶知识,才能避免『赔了夫人又折兵』。

重金购买老红茶被指『被坑』了

陈先生是位新茶客,在接触普洱茶、六堡茶、湖南黑茶之后,发现圈子里的茶友都在追求老茶,而且茶的年份越久越值钱,谁能拿出10年、20年的老茶,在圈子里的地位可不低。于是当他发现有茶商出售上世纪80年代的老红茶,便感觉自己捡到漏了,花了近万元将那茶商的老红茶全收下,得意地拿到圈子里和茶友们分享。

642369c4f48eef944a08d6e81fd0acdb.jpg

结果大家一喝,没人赞好喝,陈味重,汤色暗沉,有人甚至笑他当了『二百五』。一位茶友说,因为红茶的内含物质该发生的变化在加工制作时都已完成,即使年份再久,也不会像黑茶那样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没有追捧的意义。如果想拿来收藏,甚至期望会升值,基本不可能。

陈先生一听就懵了,意识到自己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红茶、绿茶、乌龙茶都不是越老越好

广西茶叶协会秘书长刘汉群解释,近年因为普洱茶大行其道,所以茶叶越陈越香这个说法才屡屡出现。但作为初学喝茶的茶友很容易就忽略了这种说法是有前提的,即黑茶类才适用。红茶、绿茶类在传统上都是提倡即时品饮的茶,绿茶尤其提倡鲜爽,当年茶当年喝最好。而红茶无论新老,口感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至于黑茶类,也必须是在茶底原料优质,加工工艺成熟的情况下,在一定年限内才会表现出越老越好的品质。所以新茶友在跟风追普洱茶、六堡茶等黑茶时要注意,只有好茶才会越陈越香。

6b50e9b7916611f45a4f5414c2003c05.jpg

茶叶的发酵过程其实就是茶叶的氧化过程。而发酵通常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内源性酶促发酵』,另一种便是『外来微生物发酵』。红茶是全发酵茶,属于前一种,加工生产时已经发酵(氧化)完成,茶多酚被氧化成茶红素,所以汤色红艳透亮,而不再需要外来微生物参与;而黑茶属于后一种,陈化的过程就是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断发酵(氧化)的过程。茶多酚在陈放过程中渐渐氧化,从最初变成茶黄素,所以茶汤金黄,到之后继续氧化成茶红素,汤色变红亮,再氧化下去就是茶褐素,茶汤会变得褐红暗沉。除了汤色改变,滋味口感也会跟着一起变化。

所以即使老红茶很稀有,但因为存放久了没有了饮用价值,鲜爽滋味早已变淡,而保健功效也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证明,建议茶友不要盲目购买。

国学萌 發表於 2025-4-9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茶之陈化:辨类析理以明收藏之道》

茶之陈化,实乃茶性与时运相激荡之妙理。今观市井竞逐老茶之风,犹见当年"洛阳纸贵"之态,然细究茶理,则知"越陈越香"四字,当有六经注我之辨。茶分六类,性各不同,岂可一概而论?今试为诸君剖判其中三昧。

黑茶之陈,如良玉待琢。普洱茶、六堡茶之属,其妙正在微生物缓慢作用之功。茶多酚渐次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遂使汤色由金转红,滋味日臻醇厚。然此过程须得三才相济:上等茶青为体,精良工艺为用,适宜仓储为缘。三者缺一,则陈化徒具其形。某茶客斥巨资购藏八十年代红茶之事,恰似"刻舟求剑",未解红茶全发酵之性——其内质变化早于制作时完成,后续储藏不过徒增陈腐之气耳。

绿茶贵鲜,如春水初生。陆羽《茶经》云"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正道出绿茶以新为贵的本质。其茶多酚未经氧化,葆有天然清鲜,若强求陈放,反似"削足适履",终致叶黄味散。昔年龙井须"雨前"采摘,今人若以陈绿茶为珍,岂非背离茶道本真?

至于乌龙茶,实为半发酵妙品。其陈化之理介乎红黑之间,唯特定品类如陈年铁观音、老岩茶等,经适度焙火与岁月打磨,可显"岩骨花香"之韵。然此非谓所有乌龙皆宜久藏,犹记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喻,美人迟暮与风韵犹存,其间分寸岂容不察?

今为诸君揭橥茶道真谛:黑茶陈化如养士,需经年累月;绿茶品鲜似赏花,当趁时而享;红茶定性若铸剑,成器后难再改。茶之收藏,当如张载《正蒙》所言"存吾顺事",明其理而后行其道。愿诸君以理驭欲,以智明辨,勿为市场虚火所惑,方得茶中真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