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3|回復: 0

[汉风汉茗] 抹茶学问 · 宇治抹茶奋斗史(上)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前 言

我们都知道抹茶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艺(点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但自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汤弃渣的喝法。点茶便慢慢淡出生活,传统茶磨也随之越来越少。

九世纪末(日本的平安中期)抹茶随日本遣唐使进入日本,点茶被日本人民所接受并推崇,发展成为今天的日本茶道。

抹茶经遣唐使传入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

很多人了解了抹茶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过程,却很少有人知道抹茶是怎么在京都发展起来的,那今天就来了解抹茶的奋斗史吧!

48d744dc8c28946c8c99f348452367da.jpg

日本最古老茶园

从南北朝时期到室町时期,斗茶开始流行起来。

斗茶用的茶是『本茶』和『非茶』。『本茶』是指现在京都右京区的拇尾所产的茶。

在当时,只有拇尾产的茶才能叫做『本茶』,其他地区产的茶叫『非茶』。

随着斗茶的流行,茶开始流行起来。

在明治时代的时候,拇尾就已经有茶园了。但现在没有保留下来。后世的人在拇尾高山寺的院内建了一个『日本最古老茶园』,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来感受一些。

a2a501d32b8bda4aa9bc885baae7c41d.jpg

d2c6b9ad31360efeeba7a50d1a4d5f44.jpg

日本最古茶园的地址是在拇尾的旧梅田村的仁合寺的宇多野福王寺到周山街道的路途的三公里处的西北方向。

旧村内的清流川两边都是非常险峻的山脉,所以是看不到像平地一样辽阔的茶园的。

6c88ae05da3c39e9a91946e7e40dbab7.jpg

c611b7822ac45fef2fa3db477bbf3704.jpg

茶道的隆盛

在日本,最早记录碾茶,抹茶数量的书籍是一位葡萄牙人所著的〖日本教会史〗。

作者从天正5年到庆长15年间的34年一直在日本,是属于当时的传教士,在他的〖日本教会史〗中记录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日本宇治的样子。

在这本书中有记录到,采用覆下种植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防止霜害,另一个是覆下种植可以让茶的品质更好一点。

d9a528ca25cbe709ff05a7558c2aacb9.jpg

5cc73b036e22bd359fac60303ae1ba5f.jpg

在〖日本教会史〗中有记录说,『抹茶是全国的贵族所喝的茶,一般的普通老板姓是喝不起的』。

而在现在,碾茶,抹茶和其他的绿茶虽然没有附上等级和品位,但到江户时代之前,碾茶是根据它的品质来区分等级的,而根据各个等级就决定了价格的不同。

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只有宇治的茶园是允许采用覆下种植的。到了安土桃山时期,宇治周边的一些小村庄才被允许采用覆下种植。但是小村庄种出来的碾茶从贩卖价格来看,是低一个等级的茶。

因此,宇治的茶是为贵族所用的茶。周边的村庄种出来的茶是给那些有教养的人日常使用的。

2e525f3a510536d318219199d1b70430.jpg

御茶师的出现

进入江户时代,庆长到宽文年间,延续了秀吉,信长的时代,也属于抹茶繁盛时期。

在武家社会当中,茶道的修习是要优于武道修行的处世之道。

因此,以幕府为首的各大名(类似于古代诸侯)都争相向宇治寄去了茶壶,希望可以得到碾茶。

幕府为了制造碾茶才有了宇治茶师三仲间(御物御茶师,御袋御茶师,御通御茶师)的出现,在当时,只有宇治茶师三仲间的茶园才可以覆下种植。其他地方是不被允许的。

虽说只有宇治茶师三仲间的人才可以采用覆下种植的技术,但当时多灾害,为了备不时之需,宇治附近村庄的老百姓也是可以采用覆下种植的。这种得到许可采用覆下种植的茶师叫做『平茶师』和『御控茶师』。

宇治茶师三仲间和平茶师将碾茶发给幕府,各大名,神社,寺和茶道家元等,其中发得最多的就是幕府了。

cbd3c5ee82fb2e53d887fd26b7f5bd25.jpg

18bde42a2343eb04936b0c880658386f.jpg

2d722085c116a68205f3bd06550eae94.jpg

018f434dd07230c25d80e180e97b1802.jpg

在这个做什么都要奋斗的年代,抹茶的奋斗史当然不会只有这些,只是奋斗史说来话长,所以这一期里我们就长话短说了。

2602e405bf3c6d97c419f6a380a3c7a8.jp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