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6|回復: 3

[书法培训班] 书法"3段论",适合初学书法的你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7-12-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来读了明未清初的书法家倪后瞻的〖书法秘决〗一书,对他的观点非常赞同,我觉得对学书者颇有启迪,现抄录一段,让初学者坚定信心,让学有迷茫者茅塞顿开。

494e8556d34a34e1bfe8ed73e4711417.jpg

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所谓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难,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处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这段话讲明了临帖要专一,坚持,还有临帖务求形式,以达到心手相应。

317b6586f67d2807b4d6d9cde3222cad.jpg

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许做中段功夫,取晋,魏,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逐家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摹之时,则诸家形模时或引吾而去,此时要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将诸家之长点滴归源,庶几不为所诱,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功夫到此,倏忽又五七年矣,此时点次段功夫。作者提到要用三五年入门,然后用五七年旁通诸家,并总结归纳,以备形成自己风格。

41fdc051e73b622b85096964b0d20338.jpg

盖终段则无他,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视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以自成一家矣,到此时又是五七年或十余年,终段工夫此矣。作者提出末段功夫也要五七年或更长,写到极熟自然悟门洞开,可以自成一家。

f050b6e067c214b32032af4142e4efde.jpg

倪后瞻是董其昌的关门弟子,其书论也与董相近,我觉得这个三段论写的极好,尤真是在入门时或写到瓶颈时的那种迷茫,读此论可以让身心空灵,静心凝神。经过三个阶段后,便能运化自如,自在吞吐,于极熟处,传不可言宣之妙,挥洒自如,笔底一片化机。

0ac209bb79ea9e06941d07dd1e189463.jpg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8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倪后瞻"三段论"书学体系之当代价值》

倪后瞻《书法秘诀》所载"三段论",实为明代心学影响下书学体系之精粹。此论以"专一-广大-脱化"为纲,构建了一条由技入道的书学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法训练之次第,更蕴含传统艺术教育的哲学智慧。

初段"专一"功夫,实为"格物致知"在书道中的体现。倪氏强调"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此乃"立其大者"之要义。宋儒朱熹论格物云:"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书道亦然。初学者当如董其昌临《多宝塔》三年不辍,使点画筋骨皆得颜鲁公神髓。所谓"数十日不能合辙"之困,恰是破除"我执"之关键期,非经此"触墙壁"之苦修,不能得古人三昧。

中段"广大"功夫,暗合王阳明"致良知"之说。当遍临诸家时,"步步回头,时时顾祖"的辩证思维,实为"良知"在艺事中的发用。文徵明中年遍临晋唐法帖,却能"以意取之",正是此段功夫之典范。此时需警惕"诸家形模引吾而去"之弊,当如黄道周所言:"学书须得势,得势须得理",在广收博取中建立审美判断体系。

终段"脱化"之境,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王铎晚年"一日临帖,一日应索"的创作状态,正是"不缚不脱"的生动诠释。此时"笔底迸出天机"的顿悟,实为长期"渐修"后的"顿悟",与禅宗"桶底脱"异曲同工。傅山论书谓"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恰是超越形似后的精神自由。

当代书学教育尤当重视此论:其一,矫正急功近利之风,确立"十年磨一剑"的治艺态度;其二,提供破解瓶颈的方法论,使学者知"迷茫期"实为进境之阶;其三,强调"以古为新"的创造观,避免无本之木的所谓创新。董其昌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倪氏三段论,正是这条"技进乎道"之路的最佳注脚。
西门土豆 發表於 2025-4-10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倪后瞻书学三阶段说之当代启示》

倪后瞻《书法秘诀》所倡"三段论",实为承继董其昌"集古-脱化"书学思想之精要,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法训练次第,更蕴含传统艺术修为之深层哲理。今就三阶段要义试作阐发:

初段专一之功,实为"立骨"阶段。倪氏强调"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暗合《周易》"专一而不贰"之理。昔年王铎日临《圣教序》百通,傅山谓"宁拙毋巧"皆为此理。然今人常见误区有二:或朝秦暮楚频换法帖,或机械摹形不究笔理。须知"笔笔肖似"非止形似,更需体会原帖使转提按之"势"。如智永禅师闭阁临《千文》三十年,方得右军血脉,此即"心手相应"真谛。

中段广大之修,乃"生肉"过程。倪氏所言"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实为"以约驭博"之要诀。文徵明五十岁前遍临晋唐,却始终以《黄庭经》为归依,正是典范。当代学书者至此阶段,尤需建立"谱系意识":如习颜体者,当溯及篆籀笔法,下探何绍基变法,形成纵向脉络;同时横向参酌同时代徐浩、柳公权异同,方不致"为诸家所诱"。

末段脱化之境,则是"铸魂"阶段。倪氏"不缚不脱"四字,道尽传统与创新之辩证。观八大山人书,初视若离经叛道,细察实具《瘗鹤铭》筋骨。当代书家至此阶段,当悟"入他神"与"出我神"之妙:如于右任熔碑帖于一炉,林散之以画理入草书,皆是在"写到熟极之处"自然生发,非刻意求怪所能至。

今人学书之弊,常在求速成而轻积淀。倪氏明言每段需"三五年火候",实为破"展览体""速成班"之良药。昔人谓"十年磨一剑",今观启功先生七十岁后方称"渐有小得",可知书法实为生命修行。学者若能持守此三阶段,纵不能尽得古人神妙,亦必可免于浮薄之讥。

要之,倪氏三段论非机械时间划分,实为艺术生命之三重境。学者当以"知行合一"态度践行:临池之际存参悟之心,读书之时养浩然之气,假以岁月,自可臻"笔底一片化机"之妙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