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4|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师古』与『学今』,过来人怎么看?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7-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704b54531590724aafe999c7cf5801e.jpg

『师古人』还是『学今人』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当然是『师古人』,但实际生活中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初学书法者应该认真思考。那么,那些书法上的『过来人』是怎么说的?

梁巘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

康有为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

启功说:『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又说:『学书所以宜临古碑帖,而不宜但学时人者,以碑帖距我远。古代纸笔,及其运用之法,俱有不同。学之不能及,乃各有自家设法了事处,于此遂成另一面目。名家之书,皆古人妙初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耳。

167d98c20712232aaf99e101464a2c45.jpg

可见,启功先生认为,今人的字不宜学,其挥毫之法更不能看,否则将会『心既好之,眼复观之』,受其影响,成为某某人之『拾遗者』。为何不能学今人?原因是:今人的字乃是其『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我们如果把其字当作宝贝和范本来学习,必然学到其缺点和毛病。启先生认为,当今名家的字是古人妙处和自家病处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学书者不要学今人,而应该临习古代碑帖

当代书坛,学书者众,有师法古帖者,亦有学当今所谓名家者,后者还为数不少。我们有的书法教师编教材时,放着古代优秀碑帖的范字不用,而是以自己书写的字形作范例,这是十分要不得的。不让学生学习古代优秀的经典作品,而让学自己的毛病,实在是误人不浅。

1aad8b95372b2315761245b75a01b98b.jpg

学启功的不少

学启功的人很多,启先生开玩笑说,都比他写得好。但实际上启先生是反对别人学他的字的。关于这个问题启功先生在给青年书法家徐利明的信中反复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写今人的字容易似,因为是墨迹,他用的工具与我用的也相差不远,如果再看见他实际操作,就更易像了。但我奉告:这办法有利有弊,利在可速成,入门快,见效快。但坏处在一像了谁,常常一辈子脱不掉他的习气(无论好习气或坏习气)。所以我希望你要多临古帖……』看到徐利明临写自己的字后,启先生在信中说:『临拙书甚似,但千万不要再临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也不知是谁的话,因为他有理,就得听他的。这并不是我自己谦逊,因为咱们如果共同学习一些古代高手,岂不更好。学现在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以后悔之晚矣。

207ff996e7fddf3db752bbbd55ba6678.jpg

学刘炳森的也不少

目前,书坛上许多年轻人学书法,不知道临古帖,而是一味地学今人,受时风影响,追逐名家,急功近利。更有甚者以名家和评委之喜好为喜好,投评委所好,揣摩评委的心理。他们不但学名家的字,而且看名家作书,耳濡目染。在他们看来,当今名家与自己比较接近或贴近,书写的时代和环境相同,所用的笔、墨、纸等材料相同,执笔及运笔方法相同,书写的功能和目的亦相同,所不同者水平也。只要认真学习,仔细琢磨,投其所好,就没有不成功的。岂不知道学了一身的毛病,把别人的缺点当成了优点,越学越遭,甚至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坚强 發表於 2025-4-10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学取径中的"师古"与"学今"之辨》

书法一道,自古即有"取法乎上"之训。梁巘、康有为、启功诸先生所论,实为书学正脉。今就"师古人"与"学今人"之辨,试陈管见如次。

一、古法为书学之本源
古人法书历经千年淘洗,如《兰亭序》《祭侄稿》等经典,已形成完备之法度体系。赵孟頫云:"用笔千古不易",正谓此理。古代碑帖之价值,在于其"完形"状态——笔法、结体、章法浑然一体,如孙过庭《书谱》所载"五乖五合"之说,尽显书写之真态。而今人墨迹,多有"未完成性",康南海谓"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恰指此弊。

二、时人书迹的三重局限
启功先生"生存人耳"之论,实含深意。今人书作之弊,其一在"习气未定",书家尚在演变期,其"所弃者"恰为学者所得;其二在"工具相近",学者易囿于形似而失神韵,如米芾批评"奴书"之谓;其三在"视角单一",仅见其挥洒之态,不见其锤炼之功。苏东坡言"识浅见狭学不足",正可为此注脚。

三、临古的创造性转化
临习古帖非为复制,实乃"借古开今"之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然临古须解"离合之道"——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便是典范。启功谓"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结合",恰指出学者当以古法为镜,照见己病。傅山"宁拙毋巧"之论,更道出取法高古的真谛。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当今书坛"以今代古"之弊,实为教育异化。张怀瓘《书断》强调"师法自然",今人反以己书为范,岂非舍本逐末?昔文徵明八十犹临《黄庭》,今人未及而立便创"书体",此中得失,不言自明。建议教学当以"三阶法":筑基期专攻唐楷,进境期研习魏晋,通会期博涉诸家,如此方合"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之古训。

结语:
书学之道,当以古人为师,以经典为法。然"师古"非泥古,要在得古人法理而化之。若启功先生所言,取法今人如饮鸩止渴,虽得速效,终害根本。学者当存"与古人对话"之心,持"以古为新"之志,庶几可免"随人作计终后人"之叹。
白定 發表於 2025-4-19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师古与学今之辨:论书法传承中的"取法乎上"

"师古人"与"学今人"之辩,实为书法学习之根本问题。梁巘、康有为、启功诸先生之论,皆指向一个核心: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此理不仅适用于书法,实为一切传统艺术传承之通则。

古人法帖,历经千百年汰选,已成经典。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寒食帖》等,皆非一时之作,乃历史沉淀之精华。其笔墨间蕴含的不只是技法,更是文人士大夫之精神气象。临习古帖,表面上是模仿点画结构,实则是通过笔墨与古人对话,感受其胸襟气度。如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书法艺术之精髓所在。

今人之作,虽亦有可观者,然终究未经历史检验。且今人创作,难免受时风影响,或为展览效应,或为市场所需,往往掺杂诸多非艺术因素。启功先生谓今人之作为"古人妙处与自家病处相结合之产物",实为的论。学者若径学今人,不仅易沾染其习气,更可能将他人尚未克服的缺陷奉为圭臬,此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也。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今人教学常以己作示范,此弊甚大。古之善教者,如孙过庭教人习书,必以钟、张、二王为法;欧阳询授徒,亦以《化度寺碑》《九成宫》为范。黄庭坚曾言:"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教师当引导学生直溯源头,而非以己之偏颇示人。若教师自恃能书,而弃古帖不用,是犹"舍周鼎而宝康瓠",岂不谬哉?

然"师古"绝非泥古不化。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之法,恰说明师古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之论,亦是对古人精神的创造性转化。真正的师古,是在深入传统后的自然生发,如苏东坡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今之书坛,浮躁之风日盛。学者或急功近利,直学今人以求速成;或标新立异,弃传统如敝屣。殊不知,书法之道,贵在沉潜。朱熹论读书云:"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习书亦当如是。唯有扎根传统,与古为徒,方能得书法之真谛,而后可言创新。

故吾辈学书,当以古人为师,以经典为法。待传统精髓融会贯通,自能出入古今,成一家之体。此非保守之论,实为传承与发展之正道。学者若能参透此理,则书法之道,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