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4|回復: 0

[中医养生] 虚不受补,该如何冬季进补?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7-12-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904391909605738c3ef76c33d489b978.jpg

『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其〖十剂论〗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虚不受补』狭义上是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补药,广义上则泛指补药在被消化吸收后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

『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a5d8cde8c3585d354b5e1d98c059d679.jpg

每种补品只适合特定的体质及对应的证型。如果不辨气血阴阳、五脏虚实,一味地滥补,就会出现不适症状。有些患者虚证的同时又夹有实证(如伴有痰饮、淤血、食积、外感),如果不清除邪证,一味补虚,必然会导致身体出现多种不适。

脾胃亏虚者,脾胃虚弱不受或失于健运,摄入的补虚药物则容易造成奎滞,反而还会出现脾胃不适的新症状。所谓『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的体质、证型差异,必须制定不同的不宜策略,否则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进补当先护佑脾胃,否则无法吸收:

99c46678edaf8355e1798783173234bf.jpg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有一句话:『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春夏及正午过用温补药物,秋冬及子夜若过用滋阴药物,均已出现『虚不受补』现象。一年四季,春升、夏浮、秋收、冬藏,自然界阳气之运动规律也,进补也应顺应四季。若余邪未尽,不宜过早进补,以免闭邪留寇。

有句话叫『芒硝大黄治病无功,人参鹿茸杀人无过』。服用补品一定要『适度』,如超过这个度,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稍有体虚,就用人参、鹿茸等大补之物,不仅大材小用,而且可能适得其反。人参是大补元气、补品中之上品。但若服用不当,或长期服用,则会出现兴奋、失眠,甚至食欲不振、血压升高等症状。

进补一定要根据人的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调节用药剂量,剂量过小,难以奏效,而剂量过大,又容易出现副作用。特别是对脾胃虚弱之人,剂量过大,易增加肠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状。

冬季『虚不受补』者进补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胃气指脾胃之气,乃后天生化的源泉。〖内经〗指出:『五脏者,皆察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以胃气为本,故人们把胃气称之为『后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药物亦经脾胃功能的运化方能输布全身,发挥其疗效。

不但脾胃有病会影响药物的消化吸收,而某些药物也会增加脾胃负担,甚至损害脾胃的功能,加重脾胃的病变,所以在具体运用时应加注意。所以补虚一定要兼顾脾胃的功能,切记保护胃气的重要性。

进补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让中医明确自己是何种体质,是阴虚、阳虚,还是气虚、血虚等等。若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月经量少者则为血虚;如平日感到乏力、气短者多为气虚;若有全身功能衰退、怕冷、腰酸背痛、四肢不温、阳痿等则属肾阳虚亏;若表现为津少口渴、潮热盗汗、眩晕遗精等则为阴虚者。

中医认为『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补益药品,只能适合一定的体质,治疗一定的病症。一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不同,病证有别,季节有变,体质各异,所以进补必须对症,辨证量体科学进补。

对久病虚损者及年老体弱的慢性病患者,不易急补峻补,急于求成,只能平补、缓补,平调阴阳,流畅气血,最好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佳剂量,而且药物宜选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

对脾胃虚弱患者,可先采用食疗以调养脾胃。其饮食原则是多品种多变化、富营养而易消化,饮食宜温、宜软,首选鱼、瘦肉、鸡、奶类、豆制品、莲子、薏米、百合、山药、大枣、核桃等,新鲜蔬菜与水果也应适当多吃些。最好采用『少食多餐』的办法,每餐只吃七、八成饱。对年老体弱脾胃虚弱之人,要少吃生冷、油腻、煎炸、熏烤与容易胀气之品,辛辣刺激之物也应少吃或不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