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3|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纯粹的文人,纯粹的书法。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7-12-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师心中的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

书法之所以动人,其根源常在书法之外。

过去写信,有句话叫『见字如面』,我们见到一幅书法,首先是欣赏字,再通过字辨别人,然后联想这个人的故事,气节,风骨——于是这幅书法就厚重起来了。

d38b664b14c0300171f941545259cf20.jpg

陈寅恪先生的字

说到陈寅恪,他绝对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更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当然,陈寅恪不是书法家,但完全可以肯定他在书法上是受过相当训练的。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时任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维新四公子』之一,母亲也是名门之后,陈家称得上门第清贵。他还有个个哥哥叫陈师曾,大家应该听过,是个著名画家,还是齐白石的恩人,甚至有人说,假如没有陈师曾的慧眼,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齐白石。

儿时他俩曾在湖南长沙,同受业于湘潭周大烈。陈寅恪从大教育家周大烈发蒙,又有酷爱书画的大哥在旁,要想不受其影响都难。

6cb7745cf9a2794553bb3c91040be903.jpg

陈寅恪 〖阙特勤碑〗局部

如果我们从陈寅恪先生的诗稿手札来看他的书法,他的字受唐碑的影响最多,有着二王风范、唐贤骨法,尤其是一些小行书,结体略长,笔致清健俊逸,风骨毕现。

406f37de2021ea3f2d9bffef4b311a58.jpg

陈寅恪 〖阙特勤碑〗局部

透过这些关于〖阙特勤碑〗的小楷手稿,我们能够感觉到陈寅恪扎实的基本功。这些字一丝不苟,清秀可人。

5b196b722e2e5f44bb5b2212faff6988.jpg

0bcaf6404e80ac3cecc776860fced984.jpg

这种清秀,几乎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陈寅恪少年的模样。想君东渡西游之时,该是怎样地雄姿英发啊!

7a00a2fac58ceb26c45565333eb83ef4.jpg

陈寅恪在年少时便去了日本留学,此后在欧美各地辗转13年,从德国到瑞士、法国、美国,最后又回到德国,他学数学 、物理,也读〖资本论〗。

此外,他还精通梵文、印度文、希伯来文等22种语言,但他没有任何文凭,他只是由着兴趣去旁听,跑遍了很多名校,有点古代文人求学的意味。

e32c8ec0122cecac3030c4f9a24960da.jpg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来到清华园,担任研究院的导师。

他在清华授课时对学生们说,凡是他本人没有特殊见解的内容就不讲了。所以尽管上他的课不点名,但来的学生却最多。甚至一些教授也纷纷来听他的课,据说有时还出现教授多于学生的盛况。

所以,陈寅恪被戏称为『教授的教授』,即源于此。

10f3056171c21b0caec2e11ee4b71388.jpg

陈寅恪先生在学术上所崇尚独立之精神可以说是誓死捍卫。

1953年末,郭沫若和李四光写信并派人到广州中山大学盛邀陈寅恪出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时,他提出了两条谁也不敢提的『任职条件』:

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这里的『毛公或刘公』,就是毛泽东和刘少奇。陈先生不但要『不学政治」,甚至还要最高领导开个『证明书」,以免口说无凭。如此苛求的条件即便是今天恐怕也难以实现,更何况当时那个年代了。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伟大品恪和高贵气质。

92e61289bb7a652ad03ac8595deb6826.jpg

因此,我们在看陈寅恪先生的书法时,似乎也能从中感受到他的自信。这页书札写得非常随意,但线条流畅坚定,虽前松后紧,但一气呵成,自然生动。

这种书写告别了一丝不苟,进入随意为之的境地。随便一写,出来的就是味道。可放大细节看,尽管写得随意,却都有法可依。

陈寅恪是百年不遇的大师级人物,但他一生的悲惨际遇令人扼腕。

晚年的失明和骨折给他带来了巨大痛苦,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凭借口述,写出了洋洋80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一个明末奇女子的传奇,给这位大师带来了晚年最有力的精神支撑。

574aa6223835c265cd80b7feeba64b6b.jpg

而陪伴陈寅恪,成为夫人唐筼晚年的最后支撑。1969年10月,饱受文革折磨的陈寅恪与世长辞;仅仅一个月后,唐筼也撒手人寰。

陈寅恪的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以大师自居,只是谦卑温和地做人,读书。

我们看他的手稿,想他的为人,那些无意为书的手迹之美,便更加使人感慨,使人心碎。

b05c7ff5e5b0c628b17955e01b20deb9.jpg

5bc26d1013b9bb4b3ceab8d14c84c039.jpg

b033c49a2f111023c5b0445a08b08773.jpg

做人贵在立品,书法亦然。无品之字,就如无品之人。

imtest01 發表於 2025-4-2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书以载道:论陈寅恪书法中的文脉与风骨

"见字如面"四字,道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观陈寅恪先生墨迹,非止观其点画结构,实乃与一代学人之精神相晤对。其书法虽不以"家"名世,然笔墨间流淌的文人气质与学术品格,恰是传统"书以载道"理念的生动体现。

陈寅恪书法渊源有自,根植于深厚的家学传统。陈家三代风雅,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兄长陈师曾更是近代书画大家。这种"清贵门第"的文化积淀,使其自幼便受到严格的笔墨训练。周大烈的启蒙教育,兄长的艺术熏陶,共同塑造了其书法中的"二王风范、唐贤骨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氏早年留学日本、欧美的经历,使其书法在传统根基上又融入了开阔的视野,形成了"结体略长,笔致清健"的独特风格。

细观《阙特勤碑》手稿,可见陈寅恪小楷之精妙。其字"一丝不苟,清秀可人",既有唐楷的法度森严,又具文人书卷的清雅气息。这种书风与其学术品格高度统一——正如他在史学研究中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书法亦呈现出不随流俗的个性特征。笔墨间流露出的"雄姿英发",恰是少年东渡西游时精神气象的艺术投射。

陈寅恪的书法价值,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在《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等手稿中,书法不仅是学术表达的媒介,更是学者生命体验的外化。当视力衰退后,他仍坚持口述著述,这种"衰年变法"的学术坚守,与其早年的笔墨精神一脉相承。他的字迹,成为理解其"文化托命人"身份的重要线索。

当代书坛常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而陈寅恪的书法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书法艺术,从来都是人格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自然流露。所谓"纯粹的文人书法",正是这种"技进于道"的体现。在今天这个数字书写时代,重温陈寅恪的墨迹,不仅是对一种书写方式的怀念,更是对传统文化中"字如其人"理念的深切体悟。

陈寅恪曾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其书法亦当作如是观——非为炫技,实乃心志之外现。在这个意义上,他的每一页手稿,都是对中国文人传统最纯粹的诠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