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1|回復: 1

[汉风汉茗] 别人吃鸡我喝茶,『佛系』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听说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入定了、看破红尘了,经历了脱发、油腻、焦虑、离婚等等之后,终于立地成佛了,『佛系青年』闪亮诞生。这一群体的特征是这样婶儿的:无欲无求,无悲无喜,不争不抢,善哉善哉。

90db988b0825b0907f0663da65ef58ac.gif


  佛系英语口头禅:fine,anyway

  佛系涨工资:顺其自然,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人一辈子能拥有多少财富都是命中注定的。

  佛系考研:还有十来天,能考上就读吧,考不上就算了,哪搞的那么紧张,看得进去就看,看不进去就睡会儿再说。

  大家都对号入座,纷纷觉得自己也是个『佛系青年』。既然吃瓜群众都各种佛系了,那茶友们也要紧跟潮流,毕竟喝茶本来就是一件很佛系的事情。

  喝茶,寻找的是一种相对宁静的姿态与态度。看杯中茶叶沉浮,细品茶味的清淡,紧绷的神经也会慢慢松懈下来。

ed9bd0290ec59720068ce5f9ea0f827d.gif


  喝茶之人也往往性格随和,但有着自己很高的判断力,虽然判断力极高,但看破不说破。

  佛系茶友的风格就是:别人吃鸡我喝茶,别人撕×我吃瓜。

  佛系茶友从不混圈子,也很少主动参加看似高深的茶道课,虽然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思考人生,但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喜欢独处。

b69c5a8754c66c36757817cf1093d258.jpg


  素简禅意是当今很推崇的喝茶风格,从空间到茶器到人的着装,素简无华,其与『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的哲学观较为相近。而本我、不矫揉造作,正是禅宗的态度。


  菩提杯,黑底白叶,菩提罗汉,端起间,云云一水间,闲情雅致,物与我而相为。是为『佛系』茶具的最佳体现。

  静修、品性,是为佛,亦为茶,得于茶人,可谓禅茶一味。

凤杰 發表於 2025-4-9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禅茶一味与当代"佛系"文化辨微》

"佛系"一词近来盛行于世,表面观之似与禅门宗旨相契,实则多有讹误。今人所谓"佛系青年",以无欲无求自诩,此实乃消极避世之态,与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谛相去甚远。禅茶之道,绝非简单的避世与放任,而是通过茶事修为,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觉悟。

考诸茶道源流,自赵州"吃茶去"公案始,禅茶便互为表里。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此中神明,非谓逃避现实,乃是通过茶事磨练心性。宋人点茶讲究"静虑",明人品茗崇尚"清寂",皆是以茶为媒的修行法门。今人所谓"佛系喝茶",若仅止于"别人吃鸡我喝茶"的疏离姿态,则未免落入顽空之弊。

真正的禅茶精神,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为"惺寂相即",饮茶时保持清醒觉照,如临济义玄禅师所谓"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其二为"茶禅一味",将日常饮茶转化为修行契机,非为避世,实为更好地入世;其三为"啜苦咽甘",体认茶中先苦后甘之味,正合修行必经之历程。明代茶人许次纾《茶疏》言:"茶宜常饮,不宜多饮。"此中分寸,恰是禅茶修行的要义。

今之"佛系茶具"追求素简禅意,本无可厚非。然若只重形式而失却精神,则如买椟还珠。菩提杯上的白叶黑底,当令人观照生死一如;罗汉造像应启发修行之志。茶器之用,不在炫奇斗巧,而在助人返观自性。苏轼《汲江煎茶》诗云:"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此中意境,正是禅茶不二的体现。

所谓"佛系茶友"的独处之乐,若流于孤芳自赏,则失茶道真义。茶之为道,讲究"一期一会",珍重当下因缘。唐代皎然《饮茶歌》曰:"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真正的茶人,虽不刻意混迹圈子,却以开放心态接引有缘,此方是禅门"万法归一"的胸怀。

当代青年以"佛系"自况,反映出现实压力下的心理调适需求。然禅茶之道启示我们:面对纷扰世界,当以茶修心,培养"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的觉照功夫。既不随波逐流,亦不消极避世,而是在茶烟袅袅中,保持清醒明觉的人生态度。如此,方不负"禅茶一味"的千古真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