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弦』是初学琴者常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或自寻答案吧,无论是古谱还是新书对此法都少有记载,无从查起,又或请教琴友吧,所得答案却是玄之又玄,颇感神秘,属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技。所以『过弦』这一问题常常是初学者难过的一个坎。 『过弦』一词用在古琴是否恰当,先姑且不论,历代的古谱也很少提及此法,少见其词,此处只是引用现在琴友公认的一个说法(也有琴友称之为『管弦』,或『一指管数弦』)。先解释一下概念,『过弦』是指在快速地连弹相邻的数弦时,相邻弦的按音均在同徽或相邻徽位时,左手一指兼按数弦,指不离弦,随弦而变,旨在乐曲要字字连贯,音音流畅,名指与大指均可『过弦』,下准时用名指居多,中、上两准时大指居多,如梅庵派的代表作〖关山月〗中便多用此法。 自已刚学琴时,也曾为『过弦』所困。每当自己在和琴友交流时,时有琴友以此技炫耀,似乎『过弦』成为『学院派』和『传统派』的一个分水岭,是水平高低的一个风向标。对此,自己深感困惑:说此法难吧,为何恩师讲曲子时从未强调?且自己在曲子中也未曾被此法所拦,〖关山月〗中出现的『过弦』自己也能轻松解决?为何历代琴谱所录其它指法多如牛毛且不厌其烦,而对于『过弦』此法却隐晦其词,很少提及?说此法不难吧,却为何有人如此炫耀?提及时又如此神秘? 我曾多次留心恩师李庆中先生在弹琴时是否常用『过弦』,慢慢发现,老师也很慎用此指法,按下准音时多用(十徽以下几乎全用),按上准音时,只要相邻几个音的时值够长,左手能足够的时间用来换弦时,基本不用(古谱中曾有要求弹上准音时必须用纯甲,以求音色亮丽),按中准时偶尔为之,然琴曲照样流畅,未『过弦』之处也不曾断续。问及恩师,恩师也只是轻描淡写,一提便过,似乎并无多大难处,并不需专门去练,纯属日积月累之功而已。后来,我也曾就此法特意请教过本地的琴友,非常认真地从开指曲〖秋风词〗学起,专门学习曲中的『过弦』技巧,然几周下来,自己感觉好似如邯郸学步,不进而退!后来只好作罢,关于此法不去多想,随其自然。后来弹琴时通常是只要时值允许,七微以上音基本不用『过弦』,七徽以下的音(尤其是十徽至龙龈间)因琴弦间相距过窄,按弦时难以分开,通常一指连按数弦,所以多用此法,但仍如用『跪指』之慎,纯属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指按弦最好的音色是指头长甲处『甲肉相半』,而非大指的指关骨中等位! 彭祉卿先生〖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提到大指按弦时,说大指按弦共有两位:『一在指头长甲处,用半甲半肉,一在指甲骨中,纯用肉也,连按两弦,则兼用二位。』先生此语可做参考。凡按音贵在坚实,而能坚实且用之灵活之处,唯有大指长甲处,故大指按弦最好的音色便在此处,用之『甲肉相半』,而非大指指关节等位!实属不得而为之的偷巧之技,绝非可炫之技! 我国近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在谈到如何写字时,曾这样形象地比喻:有个做天津包子的师傅,所做的包子,不但好吃并且包子的褶子也十分好看,但徒弟非要问师傅包包子时是用二根指头还是用三根指头,想以此为准,那么有此必要吗?书法无定法,古琴也应如此。学琴贵法,但不应泥法! 明白此理,便不难理解恩师李庆中先生的教学之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只要把乐句弹流畅即可,不必拘泥是否『过弦』,白猫黑猫,抓到老鼠便是好猫!也可明白琴谱为何不录『过弦』之技,因为法可授,但如何用法,只得习琴者去理解,所以告之『绰注吟猱、抑扬顿挫』,弹一弦按一音即可,无法告知如何使音流转且美。 『过弦』虽为偷巧之法,也确有法可依,一贵音准,二贵重心。大指按弦多屈其未节,侧势所按,故一指同徽兼按数弦时,按弦必有近有远,如此音便不准,所以过弦时必要调整大指,过内弦时要略缩大指,准确地按于该徽,此处音才能准,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若想音音连贯字字清楚,按弦又必将大指的重心放稳,如大指过六、七弦九徽音时,弹六弦时大指为指头长甲处按六弦九徽,指头的重心应放在第六弦,当大指过到七弦时,便为指甲骨中纯肉处按七弦九徽,此时便要转移大指的重心,将大指的重心移到七弦之上,并微缩大指,使其准确按于九徽,而非八徽九徽或八徽八徽,这样所过之音便能连贯且准。此为过弦之旨。 也有琴友在弹丝弦琴时,为保护琴弦经久耐用或避免指甲按弦走音时的『嚓嚓声』,尽量避免大指指甲磨擦琴弦,不用『甲肉相半』,所以也多用『过弦』。此处又另当别论,然古谱中也是均指丝弦而言,钢丝弦尚发明。 可见『过弦』并不应泛滥,应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凡法多去揣摩,便会自得其妙! |